全真道龍門派是正宗道家,為何明朝時期提倡三教合一?

2020-12-25 歪史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南方是正一教,北方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全真道一家獨大。

在成吉思汗西徵的時候,全真派丘處機曾經受邀前往軍營宣揚道法,實際上是成吉思汗聽說丘處機是神仙,想跟他學習長生不老的辦法,但是丘處機到了軍營之後,勸成吉思汗不要亂殺人,也不要隨便亂發脾氣,這樣就可以保證益壽延年。

丘處機勸成吉思汗不要亂開殺戒,成吉思汗和後來的繼承者都對丘處機非常尊敬,也對全真道非常寬容,甚至委任丘處機為總管天下道門的國師,身份地位十分尊崇。

丘處機呢,是王重陽的徒弟,在射鵰英雄傳中是一個非常牛氣的人物,並非金庸杜撰,而是史上實有其人,比小說中更加的牛,他在拜入王重陽門下之後,開創道教龍門派,後來金國皇帝、宋朝皇帝和蒙古皇帝都對他禮敬有加,但是丘處機冷靜的親近蒙古人。

這一次行動,給全真道換來百年發展機遇,後來蒙古人縱覽天下,道教尊崇一時,而丘處機的龍門派也成了道教的顯赫派別,在元朝時候盛極一時,勢力非常龐大。雖然後期佛教後來居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直受到皇室的優待。

進入明朝之後,雖然朝廷不在格外優待,而發跡於南方的明朝對正一道有格外的情感,北方的全真道於是逐漸衰落,不復往日的風採,幸好有最大支系龍門派支撐才不至於滅亡。

由於明朝對理學的加持,朱元璋主張以儒家為主,官方面前佛道兩家都很脆弱,但是在民間,千百年浸潤下,基礎非常雄厚,而且對釋儒道的區分不是很多,早就融合一體。

元朝末年,因為佛教泛濫,明朝開始對此有了糾正,而尊儒之下也更加奠定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在這樣朝廷推崇儒家,抑制佛教的情況下,道教雖然衰弱,但是依然有足夠的生命力。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民間的融合趨勢推動上層職業宗教人士的主動融合,於是道家龍門派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歪史認為,他們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在失去朝廷支持,甚至刻意打壓的情況下,各宗教勢力不得不變換思路。

三教合一則是可以完全互相融合,互相扶持,這也是延續道教命脈的一種策略。畢竟衰落的宗教在八股文之下,存活受到影響,活著才是硬道理。

另外,也不排除龍門派核心人物也確實對三教合一有不一樣的認識,那就是認為三教核心一樣,或者終極結果是一致的,不過是表現形式、修煉途徑不一樣,但是終究殊途同歸。於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張,互通有無。

相關焦點

  • 丘處機的開創的龍門派,為何明朝之後提倡三教合一?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金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宋朝是正一教,金朝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這種分界也沒有了。
  • 淺談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融合,集大成於明朝,薈萃於少林寺
    在中國文化中,儒、釋(佛)、道三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歷史不斷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概念。從早期魏晉南北朝的三教連稱,雖然彼此獨立,但還是互有影響,這是三教合一的萌芽期。真正的融合是在元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明朝發展之後,才真正算是三教合一。明朝時期,太祖朱元璋就首開三教合一之風氣。之後成祖朱棣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期間得到佛教僧人姚廣孝的幫助不少,所以即位後,對佛教多有佑護。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在此期間,佛教與儒、道結合,「三教合一」呈現出發展趨勢。在北宋期間,道教進入了全盛時期,北宋幾位統治者(真宗、徽宗)都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採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因此,道眾倍增,宮觀規模日益擴大,神仙系列也更為蕪雜。由於道教經論日益增加,開始編纂了「道藏」,南渡後出現了不少新的道派,這些教派都主張「三教合一」。至元朝時期,道教正式分為全真、正一兩個重大派別,盛極一時。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三教合一是指道教、佛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 道、佛、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關注隨緣分,更文看心情   15   「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清朝年間便已發展為一種主流趨勢,現代社會也為多數人所接受、認同,不僅是一種自我胸襟的標榜,更來自於深層的社會原因。本文試著從歷史的幾個關鍵時期,進行闡述。
  • 張三丰「三教合一」理論和道家「逆」的修身工程
    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千方百計請他出山擔任國師,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張三丰隱居山林,終身不士,天順三年(1459年)被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我認為,張三丰對中國道學最大的貢獻有三:其一: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論,遏制了道教在元末的頹勢。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教合流,又稱「三教合一」。其中「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原來,道家傳人到佛家聖地講道,且劉綏濱先生還提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因此引發了爭議與批評。王重陽祖師什麼時候提出過三教合一???王重陽祖師提出的是三教圓融,跟三教合一完全不是一個意思,看樣你就是個假道士,這麼低級的錯誤都犯!
  •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的階段佛儒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魏武帝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唐宋時期,第三階段是明清時期。在最初的階段裡,雖然佛儒道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但影響卻又不大。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在宋朝時期,儒學衰落,程朱理學應運而生,因為程朱理學本身就是三教合一的產物, 它吸收了佛、道、兩家的主要觀點,創造出適用於時代發展的新儒學——程朱理學。
  • 三教合一的村莊因寺廟得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遊客嚮往
    眾所周知,中國經常看到三教,所謂三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道兩家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佛道兩家的創始人,道家是大家熟悉的老子,中國最著名的三教殿屬於山西大同的懸空寺,今天,小羊介紹了一個三教合一的村莊,這個村莊以寺廟命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很多遊客嚮往,這個村子就是秦嶺深處的三教殿村
  • 三教合一,萬法歸宗
    村裡有位比較厲害的人,小時候經常會聽他說,「夫子老君大,讓與佛爺當中坐,三教遲早要合一」。也是在那個時候知道了三教合一的事情。       說到宗教不能不提教派之爭。一個教派一旦成型就會有不同於其他教派的教理和教規,於是在宗教界便起了分別心。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剛開始只是說自家的最好,到後來發展成相互詆毀,都視對方為外道。就是同一宗教內部也會分出很多門派,足見人心之複雜!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這三句話總結了人身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心、骨、皮,心意味著精神寄託,骨是精神的支撐,而皮是外在的形象。「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
  • 《劍來》:末法時代,三教如何自立
    沒有更新的一天,小編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末法時代真的發生,那麼三教將如何自立?如果從這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對於《劍來》中一些問題能得到解惑。在佛教中有一種說法,佛教發展經歷三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這三個時期表明佛教由盛轉衰,當末法時期時,「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佛法被毀謗,信徒減少,真正修行並且得成正果的更少,佛教走向衰亡。那麼如果末法時代真的發生,在《劍來》世界中,三教將如何呢?
  • 雜論西遊(六)之三教合一
    所以三家矛盾不斷,但也有很多人試圖調和三家矛盾,希望三教合一。比如我們知道孫悟空的授業恩師是菩提祖師,我們看「菩提祖師」這個名字,「菩提」很明顯是佛家的名字,而道家一般把在道教中創立宗派的人稱為「祖師」,所以菩提祖師正是有人試圖希望三教歸一。下面是西遊記原著中對菩提祖師的描述,我們看第一句「大覺金仙沒垢姿」,金仙一般都是指道家,「西方妙相祖菩提」,菩提一般都是指佛家的。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若遵循客觀規律,便可「無所不為」,此其二也。
  • 北嶽恆山第一勝景懸空寺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築奇觀
    這是個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地方,因為道家的道壇從大同遷到了這裡。恆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米,比華山南峰低了一百米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覽過恆山,並且把恆山的遊歷寫在了徐霞客遊記裡。這裡邊關要塞,古城烽煙,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 佛道儒三教合流是怎麼一回事?道觀裡為何有觀音像?
    在我國古代流傳著「三教合流」的說法,其中三教指的儒道佛。三教合流的觀點最早是那位花了8億贖身的梁武帝提出來的,當年他為了讓儒家、道教向佛教低頭提出了「三教合流」這一概念,只是他的時代,這個觀點是帶著政治目的的。三教合流的另一個高峰期是明清時期,那時候的文化融合相對就比較文明,沒有以前那麼直接的武力衝突了。
  • 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實際上現代教育既不提倡道家(老莊)思想,也不提倡儒家(孔孟)思想,我們所倡導的是馬列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道德與法制。思想上首先從思想上去分析,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教科書裡所教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思想呢,你把儒釋道的思想內核理清楚,或許能明白為什麼了。
  • 明朝永樂時期大興武當,是朱棣的宗教信仰還是另有隱情?
    由此看來,五嶽就是古人對比名山大川的標杆,在明朝永樂時期,也有一座名山「參與」了五嶽的對比,它就是武當山。武當山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明成祖朱棣封為「大嶽」,地位凌駕於五嶽之上。明朝還有位修道的皇帝,即嘉靖帝,他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封武當為「治世玄嶽」,再次將武當推上「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