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2020-12-12 授漁與授愚

所謂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我們當前的教育,既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也要學習傳統的國學文化,所以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有許多古代文言文。實際上現代教育既不提倡道家(老莊)思想,也不提倡儒家(孔孟)思想,我們所倡導的是馬列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道德與法制。

思想上

首先從思想上去分析,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教科書裡所教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思想呢,你把儒釋道的思想內核理清楚,或許能明白為什麼了。

每種世俗性的哲學思想或者宗教都有一個反面。有時候看它們本身雲山霧罩,很難一下子搞清楚,不如看看他們的反面反而能看得更清晰。

儒家的反面是什麼?是小人,小人結於利,小人長戚戚,小人巧言令色,小人寡廉鮮恥。所以儒家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的反面是什麼?是魔,所謂成魔成佛一念之間。魔是什麼?魔是色,香,聲,味,觸,法,是欲的化身。所以佛要苦修要滅欲!

西方的宗教反面是什麼?是魔鬼,魔鬼引誘人,讓人挑戰上帝。魔鬼玩弄人心,讓人出賣靈魂。

那麼道家的反面是什麼?是……聖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絕不是儒家裡的至聖先師,道家的聖人簡單的說就是順道而行的人)

通過反面的一剖析,現在知道課本為啥不教道家,社會為啥只重點教儒家思想了!你跟小朋友或者三觀未立的人說絕仁棄義,他能理解是啥意思嗎?想不理解歪都難!

這些世俗化的哲學思想是有層次的,西方宗教的層次最低,說來說去都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邏輯。上帝就是至善,就是絕對正確,反正一切罪惡推給魔鬼就是。儒家的層次次低,君子小人也在玩兒二元對立,比基西方宗教高明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沒有那些裝神弄鬼的糟粕。佛家的層次較高,但是一方面佛家的一些神秘化對它有些消弱,另一方面佛家一方面徹底否定人慾,一方面又向世俗妥協強自把它原本脫離道德是非的因果報應演化成了符合世俗善惡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以說是把層次給徹底拉低了!當然如果不把它拉低成這樣,不利於大眾傳播。

再看道家總體上來說沒有怎麼被世俗化,因為它實在太不友好了!一般人聽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腦子估計都轉不過來——這是在說啥?正因為道家經典裡這些極度不友好的內容,道家思想對於普通習慣二元對立思考的民眾來說只能是敬而遠之。它不適合教化民眾,因為它本身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按照道家的說法,君子會有,小人也會有,君子越多,小人就越多,越是提倡仁義禮智信,越有小人作奸犯科。

按照道家的態度,善惡是什麼東西?行善可未必會積德,也可能會招禍。清規戒律那是跟天性自然做對,如何能得解脫?所以道家其實是否認這些世俗思想的,這層意思是非常明顯的。可是很多人個人修為不夠就停在了這裡。所謂不破不立,但他們就只是停在了一個破上,至於立,卻因為自己的層次修為不夠就立不起來了。

但是許多人讀道家典籍,只讀出了憤世嫉俗,讀出了消極避世,卻讀不出道家思想中「無為而無不為」是把無為作為手段,無不為作為目的的!如果是為了無為而無為,那根本就不是道家,而是自欺欺人!大家不妨想想看,假如道家真的要人消極避世,君王從哪裡來呢,天生的嗎?人的治世思想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成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道德經》不是給老百姓看的,是給統治者看的!

內容上

然後再從內容上去仔細分析,其實我們教科書儒家道家經典都有涉及,但都經過了現代人的改編修整,使得你很難看出原貌,甚至把儒家道家經典混在一起了。

儒家經典例如《論語》《孟子》等,在教科書中都是選取部分內容,比如中學時的《論語十則》,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都是抽離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材,然後通過現代人自擬題目,讓現代的人不僅能學習到古文化知識,也能吸取這些文本中儒家思想。

佛家講濟世救人,普度眾生,可是佛連自己都救不了,還怎麼救人呢?佛家重來世,輕此生,因此要苦修要無欲。佛家是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所以根本不提倡。

其實語文課本中,涉及到道家思想的古文並不少,只不過大家不大在意罷了。語文課本中的《逍遙遊》、《秋水》、《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愚公移山》出自《列子》,《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不過這些道家經典古文的選篇,已經被抽離了原有的靈魂,變成了學習古文的一個工具。

比如說《兩小兒辯日》,出自《列子·湯問》,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課本標準答案是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讚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以儒解道,用儒家的觀點在闡釋道家思想,牛頭不對馬嘴。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閒著沒事寫篇文章來讚頌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這是不符合常理的。那麼《兩小兒辯日》究竟講的是什麼?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的題目都只是後人添加上去的,而《列子·湯問》通篇是將了許多個小故事,用這些故事來寓意哲理。其中將很多的名人代入帶故事中,大禹、夸父、齊桓公、管仲、孔子、扁鵲、伯牙子期等等,列子不僅能將各種深刻的道理蘊藏在故事中,還善於運用這些名人,仿佛就感覺故事是真的發生一樣!

普通民眾基本都只接觸到部分古文,而且大多數都只是教科書裡學到的,其實真正的古文思想浩如煙海。一不小心就能墜入其中,所以需要教育的指引。我們三觀的形成不是源於語文課中的孔孟思想,而是源自於思想政治課上所講的道德觀念、法治觀念,包括對於科學的認識,對於世界的認識等等。

現代社會也不可能有教授儒家、道家、佛教的專業老師,因為現代社會孕育不出來。現代社會孕育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

相關焦點

  • 國學主幹「儒釋道」,過去又稱「三家店」
    在國學裡可以分清楚。我們一個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國學經典都學完,都學得很精通。所以,我們要有所鑑別,國學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學、儘快要學的,次要一點的,是我們不必太急,甚至可以不學習的。國學的主幹,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出儒、釋、道這三家的學問,過去又稱之為「三家店」。這「三家店」裡的東西,又以儒家的學問為主。
  • 儒釋道思想貫穿始終?這款遊戲的流派歷史堪稱全面
    儒釋道三派的思想由來已久,源遠流長,至今對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和行事方法有著影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通過為人處世的方面,逐步達到「明德」、「至善」的境界。而佛家思想則追求出世,講究清淨,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環。道家思想則是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眼觀天地,天人合一,心不要被一個東西吸引,不要偏執。
  • 為什麼日本學不了道家思想?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相信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國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積極影響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直至今日,這種影響也都深深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日本四面環海日本為何抵制道家?道家思想可追溯到老子,推崇無為而治。
  • 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
    答|百度派 @熊貓超人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並且相互滲透。從認識論講,都注重整體的領悟和類比聯想。儒釋道三家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三道思想儒家思想儒家的核心是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 國學講堂(313):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形式各異由此可見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各異,形式不同,但殊途同歸,其宗旨都是倡導使人身減少私慾,返歸人的天真本性,達到與「道」的「和」的屬性為一體,才能生生不息。        三、人人可以實踐道。道法自然,而顯於人生,故人人都可以實踐道。
  • 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孔子向老子學習過,就說明儒家思想沒有道家思想高明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我們假設說如果沒有孔子,就沒有人刪詩書,定禮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歷史傳統,很可能就傳承不下來。老子道家的思想呢,主張無為,主張道法自然。如果真是沒有孔子,儒家思想的積極向上的狀態。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涵蓋了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再加上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家,即儒釋道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屬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又相互影響,共生共存。對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 儒釋道的生死觀,看過後,那些悲觀厭世的人都想開了!
    生死,就是道家所講的「有」和「無」,涵蓋一切的東西,無中萬般有。生而為人,我們都想好好地活著,避諱死亡,敬畏死亡。那麼,生死之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
  • 儒釋道對話 提出中國文明的核心是慈悲與寬恕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鳳凰網華人佛教北京訊:2013年9月11日上午,由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佛教研究中心、Fetzer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慈悲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
  • 臺灣國學名師在伏龍書院暢談儒釋道,向曾國藩致敬
    12月1日,臺灣兩位國學名師臺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苗慄學研究中心主任劉煥雲教授、臺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陳立驤教授來伏龍山拜謁曾國藩,並在桐溪寺內的伏龍書院開壇講學。湖湘儒學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長黃守愚擔任主持。
  •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歷經數千年歲月的磨練,而愈發顯示出了我國人民從古至今的一貫的智慧成就。在秦漢之前的時代,我們提起當時的中國文化的三大家,一般來說指的就是儒家、道家和墨家,這三家的學說也幾乎包含了那個時代全部的文化思想。當時間的車輪行進到了唐宋之後,由於時代的變化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化的三大家在那個時候一般就是指儒家、佛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學說一直引領著中國文化的思想。這種狀況到了民國初期,經過「五四運動」之後,才有了改變。
  • 《北京晚報》|為什麼儒釋道都提倡「吃茶去」?
    文/趙九九「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李白的詩篇多有道家的影子,如其《俠客行》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莊子》中就有「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之句,李白還入過道士籍,說李白是道士也不為過,而茶文化的興起正與道教有關。有學者曾指出,飲茶風俗最初的推動者就是道家徒,當煉丹家們發現服食金丹過於危險,就尋求一種新的可以延年益壽的替代品,這就找到了「仙草」,即茶。
  • 為什麼說傳統文化 的根祇在道家,一個思想兩件事,影響了五千年
    一、一個「道」字完美詮釋了中國人核心思想 任何文明的核心都離不開宗教,離不開道德體系,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是一種哲學思想
  •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什麼?
    儒釋道是中華文化的三種即互相統一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各自特色的意識形態。「儒」指的是儒家,儒家尊孔子為祖師爺,儒家的學生成之為「儒生」,儒家的思想長期作為中國古代官方主流思想「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養生文化產品智能網——儒釋道思想文化和精神
    從「盤古開天地」、「倉頡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惡因果」、「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中華五千年長河。中國文化教會人們懼怕自然,了解命運,追隨自然,強調美德和行善。通過各種形式的經典,歷史書籍,文學,舞臺表演和講故事,傳統文化的內涵一直傳到了今天。
  • 讀懂這兩個字,可以快速掌握儒釋道及心學等的共同的核心精髓
    儒釋道作為東方文化代表,其核心都是教給人們如何看待、應對及掌控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日本陽明學,乃至武士道精神,很多也是來自於這些典型東方智慧。這些不同流派的思想中,如果我們抽取其中共同的核心精髓,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克己。
  • 揚州講壇2020年度最後一講 徐小躍暢談國學與人生
    國學是一門大學問,到底國學的核心是什麼?何謂經典國學?國學與我們現代生活有著什麼關係?徐小躍教授在國學研究上造詣深厚,課堂上總以其生動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獨到精闢的理論見解,慷慨激越而金句迭出,透過鮮活的事例深入淺出地闡述國學大智慧而廣受歡迎,在南京大學連續榮登「我最喜愛的老師」寶座。聆聽徐教授掌握要點,品味經典,開啟我們的人生智慧。
  • 儒釋道為何都提倡「吃茶去」?
    「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李白的詩篇多有道家的影子,如其《俠客行》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莊子》中就有「十步一人,千裡不留行」之句,李白還入過道士籍,說李白是道士也不為過,而茶文化的興起正與道教有關。有學者曾指出,飲茶風俗最初的推動者就是道家徒,當煉丹家們發現服食金丹過於危險,就尋求一種新的可以延年益壽的替代品,這就找到了「仙草」,即茶。
  • 校園裡的中華文化,阻隔「儒釋道」,暢通「儒道俠」?
    通常所說的中華文化,就是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思想文化體系。這是最為流行的社會文化表述。「校園裡的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了「優秀」兩個字,這是一個很嚴格的文化界定。界定權歸誰?肯定不在學校,必須有一個頂層設計的制度安排。
  • 2019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儒釋道三教考點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