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我們當前的教育,既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也要學習傳統的國學文化,所以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有許多古代文言文。實際上現代教育既不提倡道家(老莊)思想,也不提倡儒家(孔孟)思想,我們所倡導的是馬列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道德與法制。
思想上
首先從思想上去分析,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教科書裡所教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思想呢,你把儒釋道的思想內核理清楚,或許能明白為什麼了。
每種世俗性的哲學思想或者宗教都有一個反面。有時候看它們本身雲山霧罩,很難一下子搞清楚,不如看看他們的反面反而能看得更清晰。
儒家的反面是什麼?是小人,小人結於利,小人長戚戚,小人巧言令色,小人寡廉鮮恥。所以儒家要「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的反面是什麼?是魔,所謂成魔成佛一念之間。魔是什麼?魔是色,香,聲,味,觸,法,是欲的化身。所以佛要苦修要滅欲!
西方的宗教反面是什麼?是魔鬼,魔鬼引誘人,讓人挑戰上帝。魔鬼玩弄人心,讓人出賣靈魂。
那麼道家的反面是什麼?是……聖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絕不是儒家裡的至聖先師,道家的聖人簡單的說就是順道而行的人)
通過反面的一剖析,現在知道課本為啥不教道家,社會為啥只重點教儒家思想了!你跟小朋友或者三觀未立的人說絕仁棄義,他能理解是啥意思嗎?想不理解歪都難!
這些世俗化的哲學思想是有層次的,西方宗教的層次最低,說來說去都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邏輯。上帝就是至善,就是絕對正確,反正一切罪惡推給魔鬼就是。儒家的層次次低,君子小人也在玩兒二元對立,比基西方宗教高明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沒有那些裝神弄鬼的糟粕。佛家的層次較高,但是一方面佛家的一些神秘化對它有些消弱,另一方面佛家一方面徹底否定人慾,一方面又向世俗妥協強自把它原本脫離道德是非的因果報應演化成了符合世俗善惡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以說是把層次給徹底拉低了!當然如果不把它拉低成這樣,不利於大眾傳播。
再看道家總體上來說沒有怎麼被世俗化,因為它實在太不友好了!一般人聽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腦子估計都轉不過來——這是在說啥?正因為道家經典裡這些極度不友好的內容,道家思想對於普通習慣二元對立思考的民眾來說只能是敬而遠之。它不適合教化民眾,因為它本身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按照道家的說法,君子會有,小人也會有,君子越多,小人就越多,越是提倡仁義禮智信,越有小人作奸犯科。
按照道家的態度,善惡是什麼東西?行善可未必會積德,也可能會招禍。清規戒律那是跟天性自然做對,如何能得解脫?所以道家其實是否認這些世俗思想的,這層意思是非常明顯的。可是很多人個人修為不夠就停在了這裡。所謂不破不立,但他們就只是停在了一個破上,至於立,卻因為自己的層次修為不夠就立不起來了。
但是許多人讀道家典籍,只讀出了憤世嫉俗,讀出了消極避世,卻讀不出道家思想中「無為而無不為」是把無為作為手段,無不為作為目的的!如果是為了無為而無為,那根本就不是道家,而是自欺欺人!大家不妨想想看,假如道家真的要人消極避世,君王從哪裡來呢,天生的嗎?人的治世思想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成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天上掉下來的嗎?
所以《道德經》不是給老百姓看的,是給統治者看的!
內容上
然後再從內容上去仔細分析,其實我們教科書儒家道家經典都有涉及,但都經過了現代人的改編修整,使得你很難看出原貌,甚至把儒家道家經典混在一起了。
儒家經典例如《論語》《孟子》等,在教科書中都是選取部分內容,比如中學時的《論語十則》,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都是抽離其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材,然後通過現代人自擬題目,讓現代的人不僅能學習到古文化知識,也能吸取這些文本中儒家思想。
佛家講濟世救人,普度眾生,可是佛連自己都救不了,還怎麼救人呢?佛家重來世,輕此生,因此要苦修要無欲。佛家是不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所以根本不提倡。
其實語文課本中,涉及到道家思想的古文並不少,只不過大家不大在意罷了。語文課本中的《逍遙遊》、《秋水》、《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愚公移山》出自《列子》,《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不過這些道家經典古文的選篇,已經被抽離了原有的靈魂,變成了學習古文的一個工具。
比如說《兩小兒辯日》,出自《列子·湯問》,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課本標準答案是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讚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以儒解道,用儒家的觀點在闡釋道家思想,牛頭不對馬嘴。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閒著沒事寫篇文章來讚頌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這是不符合常理的。那麼《兩小兒辯日》究竟講的是什麼?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的題目都只是後人添加上去的,而《列子·湯問》通篇是將了許多個小故事,用這些故事來寓意哲理。其中將很多的名人代入帶故事中,大禹、夸父、齊桓公、管仲、孔子、扁鵲、伯牙子期等等,列子不僅能將各種深刻的道理蘊藏在故事中,還善於運用這些名人,仿佛就感覺故事是真的發生一樣!
普通民眾基本都只接觸到部分古文,而且大多數都只是教科書裡學到的,其實真正的古文思想浩如煙海。一不小心就能墜入其中,所以需要教育的指引。我們三觀的形成不是源於語文課中的孔孟思想,而是源自於思想政治課上所講的道德觀念、法治觀念,包括對於科學的認識,對於世界的認識等等。
現代社會也不可能有教授儒家、道家、佛教的專業老師,因為現代社會孕育不出來。現代社會孕育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