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就是道家所講的「有」和「無」,涵蓋一切的東西,無中萬般有。生而為人,我們都想好好地活著,避諱死亡,敬畏死亡。那麼,生死之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那些因遇到挫折,悲觀厭世的人看了這些後,也都該放棄了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一.道家生死觀: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哲學,以老子為鼻祖,《道德經》為經典。道家追求自然之道,講究「無為」,所以對於生死,道家也認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反對「悅生惡死」,提倡「生死齊一」。
但是,這和道家的貴生思想並不衝突,繼承了道家老子思想的道教甚至把長生不老當作追求的終極理想和目標,這今天很多人看來或許覺得荒謬,但卻反映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求,熱愛與不舍和道教的本真和樸實。
並且,長生不老雖然不現實,但是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對中國的修身養性和養生、中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比如,中國有十道九醫的說法,很多道士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象孫思邈、張仲景、葛洪等。
二.儒家生死觀:敬始善終、捨生取義
在《論語》中,孔子曾談到生死的問題,「季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子路繼續問關於「死」的問題,孔子又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在鬼神的問題上,孔子所提出的「敬鬼神而遠之」,實際上是一種不排斥、不迷信的態度,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儒家另一位學者荀子關於生死,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具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他認為,對待生命要心存敬畏,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做到善終。
儒家敬畏生命,但是當生命和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禮」發生衝突的時候,儒家立場很鮮明,就是「捨生取義」。亞聖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儒家的這種觀點,對中華名族的氣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每每在事關忠義的問題上,忠義之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湧現出了文天祥等一大批的民族英雄。
儒家雖然重生諱死,但是也不否認死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規律。因此儒家用「重葬」的方式來面對死亡,所以,《孟子離婁篇下》云:」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這也是,我國很多地方為什麼非常重視喪葬習俗的原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葬的最大表現就是對於死者的尊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採用的都是土葬。
三.佛家生死觀:因果報應,幾世輪迴
「因果報應、幾世輪迴」是佛教關於生死最核心的觀念。這一觀念是以人死但是靈魂不死,人有前世今生為前提的。佛教認為任何一種有生命的個體都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苦海無邊,但是死並不意味著解脫,如果沒有達到真正的頓悟,死亡依舊是不可擺脫的痛苦。而輪迴就是讓人不斷反思改正的過程。
對於死,佛教的最高境界稱為「涅槃」,涅槃是一種超越生死輪迴,進入永恆寂滅的精神狀態。對於這種狀態,個人有個人的理解,就看各自的修為如何了。對於筆者來看,應該就是一種頓悟成佛的狀態吧!
小結:
其實,生死觀是人類哲學一個重要的命題。儒釋道哲學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道家思想就是順應自然,看開生死;儒學思想可以為了「義」而捨棄自己的「命」,生的意義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佛教認為生即是苦,但也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對於儒釋道的生死觀,道友們,您更認同哪一種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