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的生死觀,看過後,那些悲觀厭世的人都想開了!

2020-12-15 道訊

生死,就是道家所講的「有」和「無」,涵蓋一切的東西,無中萬般有。生而為人,我們都想好好地活著,避諱死亡,敬畏死亡。那麼,生死之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對生死都做了很精闢的論述,看過後或許就能夠對人生大徹大悟了!那些因遇到挫折,悲觀厭世的人看了這些後,也都該放棄了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一.道家生死觀: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哲學,以老子為鼻祖,《道德經》為經典。道家追求自然之道,講究「無為」,所以對於生死,道家也認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反對「悅生惡死」,提倡「生死齊一」。

但是,這和道家的貴生思想並不衝突,繼承了道家老子思想的道教甚至把長生不老當作追求的終極理想和目標,這今天很多人看來或許覺得荒謬,但卻反映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求,熱愛與不舍和道教的本真和樸實。

並且,長生不老雖然不現實,但是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對中國的修身養性和養生、中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比如,中國有十道九醫的說法,很多道士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象孫思邈、張仲景、葛洪等。

二.儒家生死觀:敬始善終、捨生取義

在《論語》中,孔子曾談到生死的問題,「季路問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子路繼續問關於「死」的問題,孔子又雲「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在鬼神的問題上,孔子所提出的「敬鬼神而遠之」,實際上是一種不排斥、不迷信的態度,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儒家另一位學者荀子關於生死,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具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他認為,對待生命要心存敬畏,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做到善終。

儒家敬畏生命,但是當生命和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禮」發生衝突的時候,儒家立場很鮮明,就是「捨生取義」。亞聖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儒家的這種觀點,對中華名族的氣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每每在事關忠義的問題上,忠義之士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湧現出了文天祥等一大批的民族英雄。

儒家雖然重生諱死,但是也不否認死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規律。因此儒家用「重葬」的方式來面對死亡,所以,《孟子離婁篇下》云:」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這也是,我國很多地方為什麼非常重視喪葬習俗的原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葬的最大表現就是對於死者的尊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採用的都是土葬。

三.佛家生死觀:因果報應,幾世輪迴

「因果報應、幾世輪迴」是佛教關於生死最核心的觀念。這一觀念是以人死但是靈魂不死,人有前世今生為前提的。佛教認為任何一種有生命的個體都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苦海無邊,但是死並不意味著解脫,如果沒有達到真正的頓悟,死亡依舊是不可擺脫的痛苦。而輪迴就是讓人不斷反思改正的過程。

對於死,佛教的最高境界稱為「涅槃」,涅槃是一種超越生死輪迴,進入永恆寂滅的精神狀態。對於這種狀態,個人有個人的理解,就看各自的修為如何了。對於筆者來看,應該就是一種頓悟成佛的狀態吧!

小結:

其實,生死觀是人類哲學一個重要的命題。儒釋道哲學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道家思想就是順應自然,看開生死;儒學思想可以為了「義」而捨棄自己的「命」,生的意義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佛教認為生即是苦,但也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對於儒釋道的生死觀,道友們,您更認同哪一種呢?

/完/

相關焦點

  • 儒釋道三家的生死觀,同與不同,漲知識了
    生死問題是人類關注的終極問題,無論哪種重要的哲學和宗教都對生死問題有所討論。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02道家的生死觀:順應自然,與道同體,苦在自然之未能順道家: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道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
  • 《美丘》:以愛情為主線,背後是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
    雖然以愛情為主線,背後折射的卻是日本人的生死觀。生死觀,就是對生與死的看法,通過死來表現對生的看法。日本人通常把個人價值維繫在其所存在的集體利益上,他們覺得為集體獻身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4. 中國佛教傳入的影響自從佛教傳入日本之後,它所宣揚的「無常觀」、「生死一如」等思想,也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日本人認為:人死之後都可能成佛,不論尊卑貴賤。
  • 人到五十,真正想開的人都有這三種本事,學會了,也就從容了
    大部分的人應該是不需要的,到了這個年齡,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過去努力的成果。年齡漸大,考慮的不再是怎麼去獲得更多,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去守護已有的。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跟別人沒什麼區別,認識了自己真實的能力,就會對那些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失去興趣。
  • 自殺的人,究竟是想開了還是沒想開?
    我在一個五百人的群裡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自殺的人是想開了,還是沒想開。原本死寂的群頓時活躍了起來。有人說:對於自殺的人來說,是想開了。對於旁觀者來說是沒想開。也有人說:活著還有希望,死了就什麼都沒了。
  • 生死觀教育,3歲就可以開始了
    01 生死觀教育,是家文化裡缺失的一節必修課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通常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話題,每當遇到這個問題,好多家長,尤其老人都比較搪塞,匆匆帶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般也是最早跟孩子接觸這類問題的人。生死觀教育不是跟英語、數學、化學等學科一樣有著科學的答案,生死觀教育更側重於情感上的理解和消化。
  • 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淺談《只狼》中的武士道與生死觀
    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武士道如果要討論日本武士的生死觀,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就是武士道。對於武士道很多人或許並不會有什麼好感,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都來源於那場沉重的災難。武士道獨特的生死觀是武士道的核心內涵,不僅影響了日本的武士,對日本民族整體的社會、歷史、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戰後期,日本窮途末路,"一億玉碎"口號之下的全民皆兵便是武士道思想的直接體現。武士道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在江戶時期吸收佛儒兩家思想而形成,是日本本土的道德體系。江戶時期受儒家學派影響,忠誠成為武士道中的重要部分。
  • 我想開一家這樣的店
    冰店、花店、餐廳、書店,通通都是我的夢想上大學之後,想開的店是校園旁邊的茶藝館。店內要脫鞋,有矮矮的木桌,放很多抱枕,還要有從天花板垂下來的紙糊藝術燈,茶的種類不必太多,但是茶點一定要豐盛。偶爾讓來店長輩偷吃一些被家人管制的食物,譬如豬腳或肥肉,豬心豬舌豬肝豬腰花之類的內臟料理,奶油蛋糕或芋頭紅豆之類的甜點,食物也可以讓人心情變好,少量就好,一口或兩口,畢竟活到這歲數了,忌口固然很重要,但偶爾也要吃點自己愛吃的,不要爆量就好。
  • 宜賓七星山上 兩人因悲觀厭世 自縊身亡
  • 儒釋道與武士道!
    他看了看我,無奈的說:「你不懂,日本什麼都貴,土地資源稀缺,再說了,飲食文化和禮儀都不一樣,在日本,吃得太多是浪費」。我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其實他不說我也能明白一二,只是朋友的面子是要給的,所以第一句話就沒戳破,聽他自己說出原因反倒心裡不是滋味了。他緊接著又說:「我很不理解,這麼強大的中國,國土面積那麼大,你們吃的那麼好,為什麼當初敗給一個小小的日本呢?」
  • 道教的生死觀:煉丹服藥長生不老,修煉內丹坐地飛仙
    生命絕非金石般永恆,那些服藥以求長生的人都死於煉丹爐之下。不如把握現實的快樂,飲美酒伴佳人,此樂何極?值得注意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無名詩人,理性地表達了對服藥以求長生不老的反對。而服食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在藥物的迷幻之中渴望坐地飛升以求永生,這是典型的道教生死觀。
  • 人生無非六個字:想開,看開,放開
    有時也會因為別人一句貶低的話傷心許久,有時也會因為一個愛而不得的人難過整晚。其實,留得住的不必留,留不住的不必說,有些人,有些事,既然不能如願,不如我們自己想開,看開,放開。感情,自在隨緣人這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業,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經受越大的磨難和困苦。這個世間,從來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儒釋道三家是否一樣?儒釋道是否同出一源?
    儒釋道同根,這並不難理解,其實大多數人不同意儒釋道同源的人,很多時候是受宗教情緒的影響,真正深入儒釋道三家的人自然不會有門戶之見,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聖賢設教,只是見地上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而已,說的還是那個東西。
  • 人生想開點,快樂就多點!
    人生苦短,我們不要總是去糾結於痛苦的事情上,我們要活得快樂,凡事想開一點,也就不那麼累了,想開一點,看淡一點,其實生活處處皆美好,人生無處不芬芳。做人,反事都不要去太過計較,把自己的心胸打開,把一切事情在看開點,我們不能做一個庸人啊,去自找煩惱,別去為難自己,生活已經很不容易了,別和自己過不去。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儒釋道文化內涵
    ,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以及來自香港、臺灣、國內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會議。安徽省有關領導,黃山市及休寧縣政府領導和宗教界人士在論壇大會上講話,一致認為,儒釋道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許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是我國整個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道教又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表示願與中外人士一道,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鑑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論述,共圓中華復興之夢,為發展中國區域經濟文化做貢獻。
  • 儒釋道三家中的儒教是否存在?
    首先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中華源遠流長,這個我們沒有爭議。低的呢,就是各種讓人篤信的宗教文化了。宗教的幾個基本原則是神聖化,偶像化,儀式化,組織化。喬達摩悉達多在升天一百五十年之後被神話,終於從一個思想家變成佛祖。道教成型是在東漢年間佛教入侵中原之時,太平道,五鬥米教見勢而起,利用中國的神仙文化,拉來老子,尊他為太上老君,形成了本土第一大教。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儒釋道三家文化屬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又相互影響,共生共存。對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由於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遠離現實政治,有隱逸和出世的傾向,長期以來,大家都以為道家是出世的。並且,道家思想成為那種無法適應複雜的現實世界的人的救命稻草和藉口。而事實上,道家是講入世的,儘管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無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並且最終,「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 透過歷史,懷南會看和田玉與儒釋道文化
    中國和田玉的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悠悠歲月,它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與文化長河中,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道德上、審美觀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深深地交織在了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人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的差異。透過歷史,懷南會看和田玉和儒釋道文化之間的源遠流長。
  • 校園裡的中華文化,阻隔「儒釋道」,暢通「儒道俠」?
    通常所說的中華文化,就是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思想文化體系。這是最為流行的社會文化表述。「校園裡的中華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了「優秀」兩個字,這是一個很嚴格的文化界定。界定權歸誰?肯定不在學校,必須有一個頂層設計的制度安排。
  • 9個字讀懂儒釋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文化範疇,時至今日,仍然對中國人產生重大影響。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三大教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築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那麼,儒釋道三家的精神要義是什麼,我們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