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形式各異,表現不同,但殊途同歸。
每個傳統文化,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或核心範疇。如果對西方文化追本溯源,總要談到古希臘的邏各斯(LOGOS),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本溯源,也就總要談到「道」。「道」是什麼?道理、道路。道理,「道」中何「理」?道路,走什麼路,要到哪裡去?用何種方式方法認識、調和、解決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保持「和」的生態文明的平衡。每個人的一生所有的過往經歷,就是一條小「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有的過往經歷,所走過的發展、創新之路,就是一條中「道」;地球上所有的人類萬物眾生靈所有的過往經歷,所走過的發展、創新、文明之路,就是一條大「道」。
道是宇宙之間大千世界(天地日月)、森羅萬象、芸芸眾生之啟始,亦為人類文化之淵源。由黃帝時孕育此道,經代代先賢口耳傳承,沿至春秋時代老子降生。依此,著寫了《道德經》之後,將此文化思想普及人類。然而,道的思想究竟是什麼?毛澤東曾說:有關黃老講的這個道,是宇宙之間的普遍真理。專家評說,道是宇宙的本體根源,運動法則(規律),它的屬是「和」。
一、道的規律性就是老子說的「自然無為」。什麼叫「自然無為」?從廣義上講就是宇宙之間、天動地靜、日月運行、四時成序、萬物的長生收藏、枯榮交替,其中沒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等個人行為,均屬自然。從狹義上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論大小多少,都蘊含著各自的自然情理。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及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從事物的自然情理,不該任意妄為,不該將個人的意氣、主觀、感情、私心,強加於事物之上。如此之者,處事即成,交人必和,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
道的屬性是「和」,如何理解?《道德經》42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雖然千差萬別錯根盤結,但都蘊含著兩重性,老子用陰陽二字概括。事物的兩重性(陰陽),達到「和」的境界,就是最佳狀態。因為「和」是道的屬性,它才有無限的生命力。
故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即生,無道即亡,正指道與事物緊密而不可分離的關係。
二、道的普遍性。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道生天地萬物以後,道的整體運動法則(規律)、「和」的屬性仍然混融於天地萬物之中。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如同水與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無二。人是天地萬物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人身中也有道。道在人身中是什麼?就是一點本來的天真本性。道有什麼功能和作用,人的本性中亦有。
人身的本性,由於後天的七情六慾幹擾而不能自在,就會失去它的功能與作用。故《道藏》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以致人失去了本性,隨之與大道脫離了關係。而事物失去了本性,脫離了道的關係,不僅與本身不利,還會危害人類,破壞自然,背離了天人合一的狀態。這正是人類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如何解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因為有私情,利己之心嚴重,故有吉兇禍福之邂逅,故應取法深厚、平坦、忠實、大公無私的大地的體性,《周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人法地」。但大地雖然如此,還因勢之高低,質之軟硬,有滄桑之無常,須取法天道無不私覆、永不衰竭的運化之道,故「地法天」。但天還有四時變更、寒暑交替之幻化,還須師法生育天地、運行日月、天養萬物、無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道的最高屬性就是自然法則,故「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法則。到此境界,才是人與萬物天地與道合為一體。到此境界,正是與道的屬性自然法則合為一體。當此時也,天清地寧,河海靜默,山嶽穩固,陰陽和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那人間社會呢?天下太平,四海寧靜,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重積「德」則無不克。這個「德」即孔儒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下歸仁焉」。這個「仁」亦即釋迦講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善」。由此可見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各異,形式不同,但殊途同歸,其宗旨都是倡導使人身減少私慾,返歸人的天真本性,達到與「道」的「和」的屬性為一體,才能生生不息。
三、人人可以實踐道。道法自然,而顯於人生,故人人都可以實踐道。從社會人生而言,社會由萬千眾生構成,從人的身心和諧開始,到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全社會自然就和諧了。自然界是天朗氣清,陰陽和合,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間社會是天下太平,社會穩定,國泰民安。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道釋三家的意旨,就是教人舍惡從善。
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文化主體。自伏羲氏畫「八卦」,開始有儒教;自老子著《道德經》,始有道教經典,自張道陵修道青城山,開始有道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來漢向博士弟子景盧授佛經(據《魏略·西戎傳》),我國漢代開始有佛教。古來大抵的說法是:儒家以「正」設教,道家以「尊」設教,佛家以「大」設教。人間社會的道理,概括起來,不外乎善惡二字。儒道釋三家的意旨,無非是教人舍惡從善而已。如果分別來說,古來大抵說法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南宋·孝宗趙昚語)猶如中國傳統文化讀本《三字經》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家猶如三才離不開三光。歷史的實踐證明,儒道釋之三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儒道釋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諧共存、對話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相互影響是三家關係的主流。儒道釋三家都蘊含著深刻、豐富的淨化人們精神世界的和諧思想,這是三家能夠和諧相處的重要原因。佛教認為,緣起無我,因果相續;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佛教所說的圓融無礙,即是教人克念作聖以達到和諧的境界。
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根源,在於眾生內心的「我執」和「無明」。心中「我執」作祟,為人處世無不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因果規律,不明白「世相紛紜何所宗?一心因果盡羅籠」的道理,不知道要約束自己的心性;為了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意願而為所欲為,哪怕傷害他人也在所不惜。如果人人都這樣,則衝突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破除我執,慈悲為懷,愛人如己是求得和諧的關鍵所在。
我們繼承發揚儒道釋三家優良傳統思想,行「仁、慈、無為」之教化,人與人互助互愛,誠信相接,則人類可以心心相印,世界必能欣欣向榮。儒道釋三家的和諧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寶貴精神資源和智慧源泉。
重「和」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也是引領人類走向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價值。
中華民族能夠慧命相續,緣於中華文明的特性和核心價值。中華文明是開放、寬容、學習、對話的文明,提倡「和而不同」,能夠欣賞多元和多樣的文化,同時有深刻反思的能力。中華民族提倡的「道」是「天道」,是生存之道,所以它重視「和諧」。重「和」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這個核心價值不僅是亞洲價值,而且也是紮根在亞洲、紮根在中國的普適價值。
目前人類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水源、土壤乃至空氣都受到了汙染,世界秩序混亂,暴力、恐怖事件不斷發生。西方經過啟蒙運動發展出來的一些理念或者價值,像自由、理性、人權、法制和個人的尊嚴,當然還有科學和民主,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核心價值。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除此之外,面對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我們還要有更寬廣的價值,如同情、慈悲、正義、責任、禮讓和社會的和諧,這也是人類走向和平之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儒釋道三家鈥溼鄯宥曰扳潱衡満外澥侵洩幕謀駒
今天我們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狹隘的、甚至侵略性的理性主義,超越膚淺的、甚至過時的科學主義。我們提倡科學精神,但科學主義不是科學精神。今天的科學發展已遠遠超越了狹隘的科學主義。不了解精神文明,不了解世界上偉大的宗教文明,也就不能在二十一世紀發揮真正的有文化底蘊的領導作用。因為真正的領導除了具備經濟資本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除了科技能力外,還要有相當的文化能力。
道教、佛教和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引領人類走向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當然,我們的視野要寬廣,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是人類珍貴的精神遺產,也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今天應當回歸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係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於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係的思想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是指導我們生活的堅實的理論。三家能夠和平共生的智慧,以及持久深入的自我反思能力,為中華民族培育了可以為世界所參照的生命學問。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價值作為我們身體力行的基礎。我們不但要回歸,還要發揚。要發揚我們的內在核心價值,打造中華民族的形象。
應該重新認識和發掘儒釋道精神內涵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積極因素。
今天,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的劇烈變遷中,13億人的精神生活怎麼安頓,他們心靈生活的要求怎麼回應?這也是治國理政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而「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係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於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係的思想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從這個意義上,應該重新認識和發掘其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積極因素。
今天的討論,至少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學理上的收穫,二是實踐上的啟迪。
一、學理上的收穫。我們常說,儒釋道是相通的,他們究竟怎麼相通?他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麼?以上三個方面的探討,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一個「道」字,確實可以通達三家,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範疇,標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理念。因為每個傳統文化,不管它怎麼枝繁葉茂、博大精深,其實都有它自己的根,也就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本溯源,就總要談到「道」,「道」是事物的根本,「道」是變化的法則,「道」是「形而上者」,「道」是把握世界整體性的工具。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荀子說:「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道」有「天道」,「道」有「人道」。儒釋道三家,就這樣通過一個「道」字聯通起來了。「道」是一條道路,一根紐帶,使我們互聯,讓我們相通。「道」是創造、歷程、境界和精、氣、神。
因此,「道」字特別重要。一個「道」字,可以通達、可以標誌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一個時代的精神要充滿活力地在全民族中張揚,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大道無垠」,生生不息。一個「道」字,既有昂首前進之「首」,也有奔走不息之「走」。一個「道」字,儒釋道三家可以在這裡相聚相通。所謂「儒以治國、佛以治心、道以治身」,雖乃過頭過時之言,但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傳統。
二、實踐上的啟迪。「道」,蘊涵著古今的連接,東西的對話,活力與和諧。我們繼承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會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為了實踐的需要,為了創新和超越。
我們現在講得最多的就是「和諧」。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諧,如何達到和諧?相信今天的討論可以推動大家,從儒釋道的傳統文化中去尋覓這個答案。
道家的「太和萬物」與「德」緊密相連,以道相通、以德相求;以道為本、以德為行。要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勞動自養、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塵。
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人挫鈍鋒芒,解脫紛爭,大家和合如陽光,混同如沙塵。當利益衝突、矛盾糾紛時,不妨彼此體諒、委曲求全,就能開闊胸襟,以德報怨,便會求同存異、眾緣和合。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和基礎,「和而不同」則是儒學所肯定、倡導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和同之辨」古已有之,孔子加以總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對「和」與「同」的不同態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以「和而不同」為主線,儒學追求的「和」似可概括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以「和」對「多」,集散成大。和,以多為基礎;多,以和為歸屬。
第二層面:以「和」制「合」,平衡互補。和,並非簡單的相加,亦不是硬性的拼湊,更不是強行的併吞;而是和諧相濟,合而不亂,協調平衡,「和實生物」。
第三層面:「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禮記·樂記》曰:「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果說「和而不同」是主線,「仁愛」則是儒家貴和哲學的靈魂和源泉。泛愛萬物,樹立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協和萬邦,樹立天下一家的人類觀;政通人和,樹立以民為本的政治觀;厚德載物,樹立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和文化觀;誠信正直,樹立義利統一的道德觀;慈孝恩義,樹立家道和順的家庭觀;成己成物,樹立崇德廣業的人生觀。
個人微信號:zfjntz
公眾微信號:zangfutia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