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堂(313):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2021-02-28 臟腑機能調整

儒釋道三家「巔峰對話」

    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形式各異,表現不同,但殊途同歸。

  每個傳統文化,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或核心範疇。如果對西方文化追本溯源,總要談到古希臘的邏各斯(LOGOS),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本溯源,也就總要談到「道」。「道」是什麼?道理、道路。道理,「道」中何「理」?道路,走什麼路,要到哪裡去?用何種方式方法認識、調和、解決這個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保持「和」的生態文明的平衡。每個人的一生所有的過往經歷,就是一條小「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有的過往經歷,所走過的發展、創新之路,就是一條中「道」;地球上所有的人類萬物眾生靈所有的過往經歷,所走過的發展、創新、文明之路,就是一條大「道」。

道是宇宙之間大千世界(天地日月)、森羅萬象、芸芸眾生之啟始,亦為人類文化之淵源。由黃帝時孕育此道,經代代先賢口耳傳承,沿至春秋時代老子降生。依此,著寫了《道德經》之後,將此文化思想普及人類。然而,道的思想究竟是什麼?毛澤東曾說:有關黃老講的這個道,是宇宙之間的普遍真理。專家評說,道是宇宙的本體根源,運動法則(規律),它的屬是「和」。

  一、道的規律性就是老子說的「自然無為」。什麼叫「自然無為」?從廣義上講就是宇宙之間、天動地靜、日月運行、四時成序、萬物的長生收藏、枯榮交替,其中沒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等個人行為,均屬自然。從狹義上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論大小多少,都蘊含著各自的自然情理。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及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從事物的自然情理,不該任意妄為,不該將個人的意氣、主觀、感情、私心,強加於事物之上。如此之者,處事即成,交人必和,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

  道的屬性是「和」,如何理解?《道德經》42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芸芸眾生雖然千差萬別錯根盤結,但都蘊含著兩重性,老子用陰陽二字概括。事物的兩重性(陰陽),達到「和」的境界,就是最佳狀態。因為「和」是道的屬性,它才有無限的生命力。

  故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道即生,無道即亡,正指道與事物緊密而不可分離的關係。

  二、道的普遍性。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道生天地萬物以後,道的整體運動法則(規律)、「和」的屬性仍然混融於天地萬物之中。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如同水與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無二。人是天地萬物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人身中也有道。道在人身中是什麼?就是一點本來的天真本性。道有什麼功能和作用,人的本性中亦有。

  人身的本性,由於後天的七情六慾幹擾而不能自在,就會失去它的功能與作用。故《道藏》中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以致人失去了本性,隨之與大道脫離了關係。而事物失去了本性,脫離了道的關係,不僅與本身不利,還會危害人類,破壞自然,背離了天人合一的狀態。這正是人類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如何解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因為有私情,利己之心嚴重,故有吉兇禍福之邂逅,故應取法深厚、平坦、忠實、大公無私的大地的體性,《周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人法地」。但大地雖然如此,還因勢之高低,質之軟硬,有滄桑之無常,須取法天道無不私覆、永不衰竭的運化之道,故「地法天」。但天還有四時變更、寒暑交替之幻化,還須師法生育天地、運行日月、天養萬物、無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道的最高屬性就是自然法則,故「道法自然」,順應自然的法則。到此境界,才是人與萬物天地與道合為一體。到此境界,正是與道的屬性自然法則合為一體。當此時也,天清地寧,河海靜默,山嶽穩固,陰陽和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那人間社會呢?天下太平,四海寧靜,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重積「德」則無不克。這個「德」即孔儒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下歸仁焉」。這個「仁」亦即釋迦講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善」。由此可見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各異,形式不同,但殊途同歸,其宗旨都是倡導使人身減少私慾,返歸人的天真本性,達到與「道」的「和」的屬性為一體,才能生生不息。

        三、人人可以實踐道。道法自然,而顯於人生,故人人都可以實踐道。從社會人生而言,社會由萬千眾生構成,從人的身心和諧開始,到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全社會自然就和諧了。自然界是天朗氣清,陰陽和合,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間社會是天下太平,社會穩定,國泰民安。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儒道釋三家的意旨,就是教人舍惡從善。

   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文化主體。自伏羲氏畫「八卦」,開始有儒教;自老子著《道德經》,始有道教經典,自張道陵修道青城山,開始有道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來漢向博士弟子景盧授佛經(據《魏略·西戎傳》),我國漢代開始有佛教。古來大抵的說法是:儒家以「正」設教,道家以「尊」設教,佛家以「大」設教。人間社會的道理,概括起來,不外乎善惡二字。儒道釋三家的意旨,無非是教人舍惡從善而已。如果分別來說,古來大抵說法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南宋·孝宗趙昚語)猶如中國傳統文化讀本《三字經》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家猶如三才離不開三光。歷史的實踐證明,儒道釋之三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儒道釋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諧共存、對話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相互影響是三家關係的主流。儒道釋三家都蘊含著深刻、豐富的淨化人們精神世界的和諧思想,這是三家能夠和諧相處的重要原因。佛教認為,緣起無我,因果相續;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佛教所說的圓融無礙,即是教人克念作聖以達到和諧的境界。

  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根源,在於眾生內心的「我執」和「無明」。心中「我執」作祟,為人處世無不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因果規律,不明白「世相紛紜何所宗?一心因果盡羅籠」的道理,不知道要約束自己的心性;為了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意願而為所欲為,哪怕傷害他人也在所不惜。如果人人都這樣,則衝突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破除我執,慈悲為懷,愛人如己是求得和諧的關鍵所在。

  我們繼承發揚儒道釋三家優良傳統思想,行「仁、慈、無為」之教化,人與人互助互愛,誠信相接,則人類可以心心相印,世界必能欣欣向榮。儒道釋三家的和諧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寶貴精神資源和智慧源泉。

        重「和」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也是引領人類走向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價值。

       中華民族能夠慧命相續,緣於中華文明的特性和核心價值。中華文明是開放、寬容、學習、對話的文明,提倡「和而不同」,能夠欣賞多元和多樣的文化,同時有深刻反思的能力。中華民族提倡的「道」是「天道」,是生存之道,所以它重視「和諧」。重「和」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這個核心價值不僅是亞洲價值,而且也是紮根在亞洲、紮根在中國的普適價值。

  目前人類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水源、土壤乃至空氣都受到了汙染,世界秩序混亂,暴力、恐怖事件不斷發生。西方經過啟蒙運動發展出來的一些理念或者價值,像自由、理性、人權、法制和個人的尊嚴,當然還有科學和民主,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核心價值。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除此之外,面對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我們還要有更寬廣的價值,如同情、慈悲、正義、責任、禮讓和社會的和諧,這也是人類走向和平之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儒釋道三家鈥溼鄯宥曰扳潱衡満外澥侵洩幕謀駒

  今天我們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狹隘的、甚至侵略性的理性主義,超越膚淺的、甚至過時的科學主義。我們提倡科學精神,但科學主義不是科學精神。今天的科學發展已遠遠超越了狹隘的科學主義。不了解精神文明,不了解世界上偉大的宗教文明,也就不能在二十一世紀發揮真正的有文化底蘊的領導作用。因為真正的領導除了具備經濟資本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除了科技能力外,還要有相當的文化能力。

  道教、佛教和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引領人類走向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當然,我們的視野要寬廣,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是人類珍貴的精神遺產,也值得我們借鑑。

 我們今天應當回歸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係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於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係的思想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是指導我們生活的堅實的理論。三家能夠和平共生的智慧,以及持久深入的自我反思能力,為中華民族培育了可以為世界所參照的生命學問。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價值作為我們身體力行的基礎。我們不但要回歸,還要發揚。要發揚我們的內在核心價值,打造中華民族的形象。

    應該重新認識和發掘儒釋道精神內涵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積極因素。

   今天,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轉型的劇烈變遷中,13億人的精神生活怎麼安頓,他們心靈生活的要求怎麼回應?這也是治國理政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而「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係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於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係的思想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從這個意義上,應該重新認識和發掘其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積極因素。

  今天的討論,至少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學理上的收穫,二是實踐上的啟迪。

  一、學理上的收穫。我們常說,儒釋道是相通的,他們究竟怎麼相通?他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麼?以上三個方面的探討,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一個「道」字,確實可以通達三家,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範疇,標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理念。因為每個傳統文化,不管它怎麼枝繁葉茂、博大精深,其實都有它自己的根,也就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本溯源,就總要談到「道」,「道」是事物的根本,「道」是變化的法則,「道」是「形而上者」,「道」是把握世界整體性的工具。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荀子說:「千舉萬變,其道一也」。

       「道」有「天道」,「道」有「人道」。儒釋道三家,就這樣通過一個「道」字聯通起來了。「道」是一條道路,一根紐帶,使我們互聯,讓我們相通。「道」是創造、歷程、境界和精、氣、神。

  因此,「道」字特別重要。一個「道」字,可以通達、可以標誌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一個時代的精神要充滿活力地在全民族中張揚,就要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中重鑄。「大道無垠」,生生不息。一個「道」字,既有昂首前進之「首」,也有奔走不息之「走」。一個「道」字,儒釋道三家可以在這裡相聚相通。所謂「儒以治國、佛以治心、道以治身」,雖乃過頭過時之言,但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傳統。

  二、實踐上的啟迪。「道」,蘊涵著古今的連接,東西的對話,活力與和諧。我們繼承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會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為了實踐的需要,為了創新和超越。

  我們現在講得最多的就是「和諧」。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諧,如何達到和諧?相信今天的討論可以推動大家,從儒釋道的傳統文化中去尋覓這個答案。

       道家的「太和萬物」與「德」緊密相連,以道相通、以德相求;以道為本、以德為行。要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勞動自養、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塵。

       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人挫鈍鋒芒,解脫紛爭,大家和合如陽光,混同如沙塵。當利益衝突、矛盾糾紛時,不妨彼此體諒、委曲求全,就能開闊胸襟,以德報怨,便會求同存異、眾緣和合。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和基礎,「和而不同」則是儒學所肯定、倡導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和同之辨」古已有之,孔子加以總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對「和」與「同」的不同態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以「和而不同」為主線,儒學追求的「和」似可概括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以「和」對「多」,集散成大。和,以多為基礎;多,以和為歸屬。

第二層面:以「和」制「合」,平衡互補。和,並非簡單的相加,亦不是硬性的拼湊,更不是強行的併吞;而是和諧相濟,合而不亂,協調平衡,「和實生物」。

第三層面:「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禮記·樂記》曰:「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果說「和而不同」是主線,「仁愛」則是儒家貴和哲學的靈魂和源泉。泛愛萬物,樹立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協和萬邦,樹立天下一家的人類觀;政通人和,樹立以民為本的政治觀;厚德載物,樹立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和文化觀;誠信正直,樹立義利統一的道德觀;慈孝恩義,樹立家道和順的家庭觀;成己成物,樹立崇德廣業的人生觀。 


個人微信號:zfjntz

公眾微信號:zangfutiaoli




相關焦點

  • 國學主幹「儒釋道」,過去又稱「三家店」
    國學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呢?有一個「中華國學百部書目」列了很多篇目。從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到《詩經》、《楚辭》,還有《智囊》、《漢書》、《後漢書》等等。這麼多,所以現在有人也說點風涼話,說國學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但是,國學也是要分主次的。什麼是主?什麼是次?
  • 巔峰對話 暢談愛家 《愛家講堂之我的裝企朋友——浩天》欄目首播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9月10日訊 9月9日,由深圳市家裝家居行業協會、深圳新聞網和浩天裝飾集團共同打造的《愛家講堂》欄目,在浩天裝飾集團總部由深圳新聞網進行了全程直播。巔峰對話 暢談愛家欄目首期《愛家講堂之我的裝企朋友——浩天》採用了直播訪談形式,由深圳市家裝家居行業協會會長李曉鋒先生和浩天裝飾集團總裁劉經仿先生進行了巔峰對話,多角度暢談愛家。深圳市家裝家居行業協會會長李曉鋒表示:安居樂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俗話說「房子再小,日子也大」,關鍵是有沒有理念和意識,去把生活打造的更好。
  • 臺灣國學名師在伏龍書院暢談儒釋道,向曾國藩致敬
    12月1日,臺灣兩位國學名師臺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苗慄學研究中心主任劉煥雲教授、臺灣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陳立驤教授來伏龍山拜謁曾國藩,並在桐溪寺內的伏龍書院開壇講學。湖湘儒學高等研究中心理事長黃守愚擔任主持。
  • 儒釋道三教對話 文化王道對21世紀文明的貢獻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吸引了海峽兩岸儒釋道三教著名學者近百人參加。儒釋道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也是當今全球孺慕嚮往的中華瑰寶,如何讓當今學子認識並將儒釋道文化精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 儒釋道對話 提出中國文明的核心是慈悲與寬恕
    儒釋道對話吸引了許多北大學生。(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鳳凰網華人佛教北京訊:2013年9月11日上午,由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佛教研究中心、Fetzer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慈悲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行。
  • 松原新聞綜合廣播20200114期《小星星樂園——國學小講堂》(一)
    小星星樂園 國學小講堂第20200114期主持人:子衿學歷:吉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性格:樂觀、大方,做事認真負責。擅長:廣播電視節目策劃、主持、製作。新媒體編輯、企業文化文案等工作。先後策劃製作並主持的節目有:《音樂叫你醒》、《早安松原》《校園之聲》、《899新聞時間》、《小星星樂園》、《小星星樂園--國學小講堂》、《朗讀者》、《金牌房產》、電視節目《唯我獨尊松原三打一》等節目。組織、策劃、主持、製作:「松原市首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首屆大型青少年才藝大賽「全國桃李杯大賽松原賽區總決賽」。
  • 重慶華巖寺英才傳習舍舉行2007年第一場國學講座
    道堅法師    講座現場    認真聽講佛教在線3月19日消息 據重慶佛教在線報導:振興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重慶華巖寺英才傳習舍2007年國學講座從今天起正式開始了。2007年3月17日上午9點,華巖英才傳習社舉行2007年第一場國學講座,由重慶華巖寺方丈道堅大和尚講授《儒釋道三字經概述》。重慶遠近眾多喜好國學的社會精英、學者不顧靡靡細雨親赴講堂,聆聽法音。講座開始了,道堅法師首先為大家開示到,本學期之所以講《儒釋道三字經概述》,是因為中華文明以三教為根底,三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 弘揚傳統文化•共修正美人生——澤南國學講堂第13期《諸子百家...
    前言:10月31日--11月1日澤南商學院國學講堂第013期《諸子百家》(下)國學大師課,在澤南家居集團總部圓滿舉行!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為代表的各派學說大放異彩,形成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社會格局,堪與「西方的軸心時代」媲美;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歷經數千年歲月的磨練,而愈發顯示出了我國人民從古至今的一貫的智慧成就。在秦漢之前的時代,我們提起當時的中國文化的三大家,一般來說指的就是儒家、道家和墨家,這三家的學說也幾乎包含了那個時代全部的文化思想。當時間的車輪行進到了唐宋之後,由於時代的變化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化的三大家在那個時候一般就是指儒家、佛家(釋家)和道家,這三家的學說一直引領著中國文化的思想。這種狀況到了民國初期,經過「五四運動」之後,才有了改變。
  • 儒釋道三家是否一樣?儒釋道是否同出一源?
    儒釋道同根,這並不難理解,其實大多數人不同意儒釋道同源的人,很多時候是受宗教情緒的影響,真正深入儒釋道三家的人自然不會有門戶之見,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聖賢設教,只是見地上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而已,說的還是那個東西。
  • 「儒釋道」三家寶典,分別是這三本書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各學科取長以補短,萬物以衝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儒釋道文化內涵
    圖為大會會場    海外網12月21日電 儒釋道三教文化已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12月18日齊雲山道教文化論壇在安徽黃山國際大酒店舉行,安徽省及黃山市領導,休寧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會議;臺灣中國國學研究會理事長伍宗文,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會長黃維溢,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以及來自香港、臺灣、國內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海滄區未來海岸社區書院國學講堂今日正式開班
    東南網3月29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劉瑋)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典,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職能,讓小朋友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月29日,海滄區未來海岸社區書院國學講堂正式開班,社區書院更是請到了公益講師、中醫養生五行心理學學者、中華傳統文化高級教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規劃師鄭小龍為大家授課
  •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片來源:中國網 攝影:任子鵬)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梁,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
  • 儒釋道三家中的儒教是否存在?
    首先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中華源遠流長,這個我們沒有爭議。喬達摩悉達多在升天一百五十年之後被神話,終於從一個思想家變成佛祖。道教成型是在東漢年間佛教入侵中原之時,太平道,五鬥米教見勢而起,利用中國的神仙文化,拉來老子,尊他為太上老君,形成了本土第一大教。其實老子的「無為」的思想與道教煉丹畫符,建立道教體系組織是相悖的,不過信眾不管那麼多。重點說儒教。
  • 憨山大師:儒釋道三家缺一不可
    儒釋道三家的爭論由來已久,但總的來說,到了宋朝以後,三家互通是大的趨勢。譬如禪門有以易象說禪的,道家有援佛入道的,儒家也有外儒內禪的。所以儒釋道三家可以互補。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忘世,其實就是生起出離心,內在清淨、不攀世緣。佛教傳到中土後,很多人不是從《阿含經》開始學習,而是直接從《金剛經》、《壇經》等經典開始。這個其實是有一定缺陷的,沒有《阿含經》的基礎,很難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同時,戒律這一塊,一般也不受重視,但沒有基本的戒律,又很難收心。
  • 儒釋道三家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解釋這個「世界」?還是其他?
    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大體能了解到一個知識,中華文明的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家思想之上,以「易」為根源,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方式解釋周邊發生的各種事情,從周邊發生的事情中了解事物間的變化規律從而改變「物質形態」以及自己的「精神世界」。
  • 報恩講堂 龔鵬程對談李明濱 中俄文化共看禮義精髓
    ‍報恩講堂秉持「傳承純正國學」的理念, 「讓純正國學走近家門」,針對學員個人發展和整體社會需要,每期邀請海內外國學大家、名師,進行複合式宣講, 讓學員能夠真正領會國學真諦,是報恩講堂的一大特色。在之前的幾次講座中,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原歌德學院院長、著名漢學家阿克曼,都曾在報恩講堂講臺上,與學員分享心得。
  • 中佛協副會長學誠法師:儒釋道文化與社會和諧
    佛教在線北京訊 近日,剛從澳門「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歸來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就文化軟實力建設等問題接受了採訪。據了解,「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邀請了儒釋道三方的代表人物就「中華文化與社會和諧」的主題進行對話交流,其中儒家代表是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安梧先生,佛教代表是學誠法師,道教代表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
  • 心道法師將做「儒釋道文化中的慈悲與寬恕」演講
    這是靈鷲山佛教教團、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次聯合舉辦儒釋道思想的相關論壇,去年十一月曾以「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為題,心道法師進行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禪」演說後,並帶領在場來賓體驗「寧靜一分禪」,大眾都深深體會到禪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