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融合,集大成於明朝,薈萃於少林寺

2020-12-12 少林書局

在中國文化中,儒、釋(佛)、道三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歷史不斷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概念。從早期魏晉南北朝的三教連稱,雖然彼此獨立,但還是互有影響,這是三教合一的萌芽期。唐宋之後三教有了意識形態上的融合,開始相互借鑑,相互吸收,但此時還不算真正的融合,三教彼此還是獨樹一幟。真正的融合是在元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明朝發展之後,才真正算是三教合一。

明朝時期,太祖朱元璋就首開三教合一之風氣。之後成祖朱棣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期間得到佛教僧人姚廣孝的幫助不少,所以即位後,對佛教多有佑護。不僅如此,朱棣對儒、佛、道在觀念上的融合也做出過貢獻,他在位期間命人編纂的《為善陰騭》一書,就通過「陰騭」的觀念,來向民間傳達行善積德之風,這也是三教趨於融合的表現。

明朝真正把三教合一融合在一起,並讓其廣為流傳的,就要屬心學大師王陽明了。王陽明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引入佛和道的思想,融會貫通之後創立心學,他心學中的核心內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不僅影響了整個明朝晚期的文化,一直到如今還是非常有用的思想。

上文說的是三教合一的發展歷史,三教薈萃在明朝得到繁榮發展,那麼在中國,有沒有一個三教薈萃之地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這個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位於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登封,歷史悠久,文化資源得天獨厚。

嵩山少林寺本身就是佛教聖地,早在幾千年前達摩禪師就在少林寺傳授禪宗,少林寺後來也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代表。不僅如此,這裡還是儒家和道家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司馬光、範仲淹等都在此講過學。這裡有目前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許多知名道士都在這裡主持過道場。

《三教聖像》

少林寺還有一些關於三教合一的碑銘,《三教聖像》就是比較早的一個。碑銘刻於1209年七月,碑上線刻了三個人物,分別是佛教的釋迦牟尼,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畫像由僧人祖昭所繪,畫像上部還刻有唐肅宗李亨皇帝撰寫的《三教聖像讚》文。碑銘以贊和圖的形式來闡述三教合流的思想。

除了《三教聖像》,少林寺還有個更被人熟知的碑銘,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銘上有一幅很重要的畫,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又被稱作「一團和氣圖」。碑銘刻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混元三教九流圖贊》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儒教、道教,九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九種流派:墨家、農家、醫家、名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學術上的各種流派,對各個流派、行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提倡更多的是平等,並沒有貶低之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三教九流」往往被用作貶義詞,因為「九流」被分為上、中、下三等,泛指各行各業,「下九流」就成了「不入流」的代名詞。這些也都是文化歷史演變的一部分,我們當作了解就可以。

混元三教九流圖,從正面看,光頭盤膝而坐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單從左邊看,戴儒巾屈身站立的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單看右邊看,髮鬢帶簪,屈身站立的是道教創始人老子。圖畫中間雙手所拿的畫卷是九流圖。

圖中三教聖人以「頭飾物」作為區分,其餘部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準確表達了三教一體的深刻含義。

這種將不同宗教人物畫像繪在同一方碑上,全國僅此一例,彌足珍貴。這也反應了少林寺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融通三教、匯合百家的博大襟懷。

相關焦點

  • 淺論中華儒釋道三教發展與融合的過程
    中華文明是在文化不斷融合中形成的。中華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稱為儒釋道三家,三家之間的關係和結構,又有「三教並立」、「三教合一」的說法,當然也有「儒術獨尊」的傳統。並且儒家強調事物各個部分的相互依賴和諧存在,「天人合一」哲學觀和思想對中國文化包容性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儒釋道三教的融合與三教合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綜觀歷史上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儒釋道三教連稱,彼此獨立,相提並論,出現三教一致的萌芽。
  •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也有非常多是教派,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著最多的喪教派,那就是儒教、佛教、道教這三大教派,可是在山西大同就有一個比較神奇的寺廟,設立在峭壁之上,「儒釋道」三教合一,佛祖、老子、孔子共處一室,寺廟的名字還寓意深刻,叫做懸空寺。
  • 溫州市資訊|儒釋道三教薈萃的(溫州)南雁蕩山
    溫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儒釋道三教薈萃的(溫州)南雁蕩山南雁蕩山-聖峰寺前,仰天佛。他們似乎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溫商被形容為一支追逐「金錢水草」的遊牧部落。拉薩,使人產生強烈的高原反應,甚至缺氧的寒冷之地。但在那裡做生意的溫商根本就沒有畏懼過。他們的目標明確:賺錢!因為這是他們的事業。人們常說,人要臉,樹要皮。但在溫商的觀念中,面子不值錢,掙錢才是硬道理。
  • 儒釋道三家中的儒教是否存在?
    首先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中華源遠流長,這個我們沒有爭議。道教成型是在東漢年間佛教入侵中原之時,太平道,五鬥米教見勢而起,利用中國的神仙文化,拉來老子,尊他為太上老君,形成了本土第一大教。其實老子的「無為」的思想與道教煉丹畫符,建立道教體系組織是相悖的,不過信眾不管那麼多。重點說儒教。儒家文化自周而起,孔子時大成,流傳下來幾千年,到底有沒有形成儒教?
  •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就是儒釋道相互鬥爭又融合的歷史
    這就註定自從佛教西來、道教建立之後,儒釋道三家不停地鬥爭又融合。漢武帝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即是一次儒家戰勝道家事件,又是一次儒家融合道教術法的事件。從此時起,儒家確定了在國家層面的統治地位。不過董仲舒的儒術,不在是孔孟的原始儒家,而是吸收了很多陽陽術數。從此「天人感應」大行其道,天相的變化預示著人間大事的發生。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其實,這些都是緣於質疑者對佛道文化的了解不夠,道教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創教,即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古碑,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碑,說明古代的高道高僧大德高士,是沒有宗教隔閡的,但後來有些信眾在執行過程中,沒能理解先賢用心,出現了分別
  • 儒釋道三教對話 文化王道對21世紀文明的貢獻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吸引了海峽兩岸儒釋道三教著名學者近百人參加。儒釋道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也是當今全球孺慕嚮往的中華瑰寶,如何讓當今學子認識並將儒釋道文化精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片來源:中國網 攝影:任子鵬)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梁,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
  • 儒釋道三教論道:弘揚"和"文化 還世界太平
    2011年10月25日,國家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文化中國—中國網 任子鵬) 佛教在線湖南訊 2011年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五教同光」口號提出後,在宗教事務部門推動下,中國五大宗教頻頻聯手,和諧共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慈愛人間、五教同行」為主題的全國性的「宗教慈善周活動」,許多地方,把「五教同光」進一步具體化,如「慈愛人間、五教同行」就是北京率先提出來的。有的地方提出「五教並重,和諧相處,共謀服務」的口號正是將「五教同光」具體化的表現。
  • 儒釋道三教共存的地方見過嗎?還擁有三個世界之最,就在廣西桂林
    無論有沒有相關的信仰,相信大部分人對「儒釋道」都不會陌生,雖然對於它們的理解與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儒「指的是春秋時期孔子開創的「儒教」,「釋」指的是古印度(現今的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南華經》創立的本土宗教「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從歷史發展來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來源於三個角度,第一是宗教傳播,第二是政治需求,第三是民間流傳。而「三教合一」的思想淵源,也是在我國本土宗教——道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大道包容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以至於,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發展,尤其對當今社會道教的發展,更是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乃至一些道士佛道不分,奉神不清,淫祀廣布。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融合與鬥爭,特別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三教合一」,構成了中國近千年來思想文化發展的總畫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種種關係,不僅使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總趨勢和規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權控制下所起的社會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對我國及周圍的鄰國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所起的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 丘處機的開創的龍門派,為何明朝之後提倡三教合一?
    進入明朝之後,雖然朝廷不在格外優待,而發跡於南方的明朝對正一道有格外的情感,北方的全真道於是逐漸衰落,不復往日的風採,幸好有最大支系龍門派支撐才不至於滅亡。
  • 全真道龍門派是正宗道家,為何明朝時期提倡三教合一?
    這一次行動,給全真道換來百年發展機遇,後來蒙古人縱覽天下,道教尊崇一時,而丘處機的龍門派也成了道教的顯赫派別,在元朝時候盛極一時,勢力非常龐大。雖然後期佛教後來居上,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直受到皇室的優待。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讚安嶽石刻有10個全國之最:(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三)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廟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宮觀也有佛教造像,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佛道合龕。最為典型的是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較多,而且場面多具恢宏氣勢,歷經唐、五代、宋、明、清不斷,這為研究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文化現象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 三峽人家,集文旅融合之大成
    《藝術家眼中的新三峽》第九站——三峽人家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融自然山水、人文演繹為一身,把旅遊和文化、民風和藝術有機融合。三峽人家由宜昌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傾情打造。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裡,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湖北省十佳景區、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湖北省對外開放先進單位。
  • 儒釋道三教曾經有激烈的論爭,為何又會合為一流呢?
    在中央集權制的中國社會,政治上的高度集權要求文化上的統一,這種現象的出現並不是明朝中期才出現。可以說它伴隨著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相比較而言,明朝時期統治者主張的「三教合流」就要明智得多,它既保留了三教各自的獨立性,贏得了最廣大教眾的支持,又防止了三教「三分天下」局面的出現。所以「三教合流」不論出於哪家之口,都是從維護社會道德,有利於維護政治統治為最終目的,即「三教雖殊,同歸於善」。三教最終能合三為一,是因為他們所依附的社會基礎和所發揮的社會功用是一致的。
  • 2019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儒釋道三教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19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儒釋道三教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衝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的階段佛儒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魏武帝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唐宋時期,第三階段是明清時期。在最初的階段裡,雖然佛儒道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但影響卻又不大。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在宋朝時期,儒學衰落,程朱理學應運而生,因為程朱理學本身就是三教合一的產物, 它吸收了佛、道、兩家的主要觀點,創造出適用於時代發展的新儒學——程朱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