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儒、釋(佛)、道三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歷史不斷發展和演變,逐漸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概念。從早期魏晉南北朝的三教連稱,雖然彼此獨立,但還是互有影響,這是三教合一的萌芽期。唐宋之後三教有了意識形態上的融合,開始相互借鑑,相互吸收,但此時還不算真正的融合,三教彼此還是獨樹一幟。真正的融合是在元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明朝發展之後,才真正算是三教合一。
明朝時期,太祖朱元璋就首開三教合一之風氣。之後成祖朱棣靠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期間得到佛教僧人姚廣孝的幫助不少,所以即位後,對佛教多有佑護。不僅如此,朱棣對儒、佛、道在觀念上的融合也做出過貢獻,他在位期間命人編纂的《為善陰騭》一書,就通過「陰騭」的觀念,來向民間傳達行善積德之風,這也是三教趨於融合的表現。
明朝真正把三教合一融合在一起,並讓其廣為流傳的,就要屬心學大師王陽明了。王陽明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引入佛和道的思想,融會貫通之後創立心學,他心學中的核心內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不僅影響了整個明朝晚期的文化,一直到如今還是非常有用的思想。
上文說的是三教合一的發展歷史,三教薈萃在明朝得到繁榮發展,那麼在中國,有沒有一個三教薈萃之地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這個地方就是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位於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登封,歷史悠久,文化資源得天獨厚。
嵩山少林寺本身就是佛教聖地,早在幾千年前達摩禪師就在少林寺傳授禪宗,少林寺後來也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代表。不僅如此,這裡還是儒家和道家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宋代大儒程頤、程顥、司馬光、範仲淹等都在此講過學。這裡有目前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許多知名道士都在這裡主持過道場。
少林寺還有一些關於三教合一的碑銘,《三教聖像》就是比較早的一個。碑銘刻於1209年七月,碑上線刻了三個人物,分別是佛教的釋迦牟尼,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畫像由僧人祖昭所繪,畫像上部還刻有唐肅宗李亨皇帝撰寫的《三教聖像讚》文。碑銘以贊和圖的形式來闡述三教合流的思想。
除了《三教聖像》,少林寺還有個更被人熟知的碑銘,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銘上有一幅很重要的畫,就是「混元三教九流圖」,又被稱作「一團和氣圖」。碑銘刻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儒教、道教,九流指的是中國古代的九種流派:墨家、農家、醫家、名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學術上的各種流派,對各個流派、行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提倡更多的是平等,並沒有貶低之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三教九流」往往被用作貶義詞,因為「九流」被分為上、中、下三等,泛指各行各業,「下九流」就成了「不入流」的代名詞。這些也都是文化歷史演變的一部分,我們當作了解就可以。
混元三教九流圖,從正面看,光頭盤膝而坐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
單從左邊看,戴儒巾屈身站立的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單看右邊看,髮鬢帶簪,屈身站立的是道教創始人老子。圖畫中間雙手所拿的畫卷是九流圖。
圖中三教聖人以「頭飾物」作為區分,其餘部分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準確表達了三教一體的深刻含義。
這種將不同宗教人物畫像繪在同一方碑上,全國僅此一例,彌足珍貴。這也反應了少林寺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融通三教、匯合百家的博大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