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根儒莖佛葉花」談起,儒釋道文化到底有何不同?

2020-12-25 珣玗琪

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儒、釋、道三家文化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為人處事、做人標準以及世界觀等方面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內涵。那麼這三家文化的區別是什麼呢?且聼小編從七個方面為您娓娓道來……

一、不同的文化主旨

儒家積極進取;道家順其自然;佛家無私奉獻。

儒家講求的是,一個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齊治平,積極入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道家講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一個人要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試圖凌駕在自然界之上,順其自然。

佛家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慈悲和包容。一個人無私奉獻,積極行善,來世才有福報可言。

二、不同的做人準則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儒家積極入世,所以側重點是個人修身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要求人們心有仁愛,待人有禮貌,對朋友講信用,對父母孝順,對君主忠誠,等等共九條標準。

道家認為現實的生活沒那麼重要,領悟天地大道才是正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世界萬物都由「道」衍生而出,只有領悟了道,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更好的順其自然,不違背自然。放在個人修養上,就是淡泊名利,修心靜心。

佛家提倡的是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信徒需要為善,多積善果,才能有好報。

三、不同的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夫子講:三十而立。一個人要在三十歲成家立業,有自己能在世上立足的本事。

道家把更多的關照放在內心,一個人領悟天地道法,就是最大的圓滿,至於功業如何,那就看緣分了,順其自然,掌握道的法度,完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

佛家文化講的是輪迴報應,一個人要以慈悲渡人,無私奉獻,才能修得圓滿。

四、不同的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世界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去展現能力的地方,所以他們主張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有知識去世界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人不能瞎折騰,自然界很脆弱,違背自然規律要接受懲罰,所以我們要重視自然,順其自然,不要強行用人力打破自然平衡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萬事萬物都在內心世界,心中貪痴嗔不滅,看到的世界就只有殘忍的爭鬥,心中純淨安寧,世界也就純淨了。

五、不同的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促進社會和諧,

道家文化: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促進自然和身心的和諧。人不能太功利,養心養身,戒掉貪慾。他們不認為社會價值才是終極價值,自身的和諧比建功立業重要。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儒家的世界裡,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讓整個社會的人可以安居樂業,這是他們不變的使命和理想。慈悲是永恆的,在為他人奉獻的過程,是最快樂的,人的精神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淬鍊和升華。

六、不同的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鼓勵人奮進入世,努力提高自己,積極向上,更好的適應社會和生活,做出一番自己的貢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另一個棲身之所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萬法皆空,看透世間的虛無,但是他們又主張入世修行,無私奉獻。他們雖然有出世的精神,但做的卻是入世的事業。

七、不同精神糧食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積極進取佔了大半,只要你活在人群中,就不可避免的活在世俗生活中,按照儒家的要求去做,就能感受到它切實的幫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不要總是兢兢業業,孜孜於求,要懂得留白。停下來,聽聽內心的聲音,懂得欣賞自然、欣賞藝術,這樣可以改善心態,提升幸福指數。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看破它,讓你免受恐懼之擾。放下私慾,破除我執,樂得奉獻,人生自然更加甜蜜。

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者為中心,並由眾多名僧、方士參儒釋道文化與其間,互相交遊,互為影響,最終導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學的通俗化。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相關焦點

  • 道根儒莖佛葉花,且看儒道釋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姜子龍儒,道,釋均曾闡述過,天人合一的觀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經滄桑,人類在自然的發展之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體系以及規章制度,已達到發展迅猛,穩定政權等等效用。而經過凡事人,從先天到後天之中也逐漸喪失了本性。
  • 道根儒莖佛葉花,且看儒道釋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姜子龍儒,道,釋均曾闡述過,天人合一的觀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經滄桑,人類在自然的發展之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體系以及規章制度,已達到發展迅猛,穩定政權等等效用。而經過凡事人,從先天到後天之中也逐漸喪失了本性。
  • 中華文化之儒釋道簡識
    用一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道!兩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陰陽!三個字概括中華文化?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終因儒釋道融合而趨向圓滿。但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釋道三家各有側重。南師曰,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道家像藥店,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藥店不可;儒家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 中華傳統文化三大基石 儒釋道 李雙林
    小時候家境不好,後面好起來了,父母因為一些不太好的原因離異,後來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對我很好,自小身體健康衣食無憂,他們沒什麼文化,但講理負責,我很感激他們,只是個人成長還有性格方面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又不願向他人尋求幫助,那時比較難受又被校園暴力,每日惶惶,花了一些時間慢慢走出陰影。
  • 中華文化的精華就是儒釋道一家親!
    釋就是佛,佛就是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的起源,經過,來龍去脈的一門學科,它要比儒要深奧很多,很多!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佛的內在含義就是修煉,開悟,他是一種內在的覺醒,內在的自我約束,佛一般分為佛學,佛法,佛教,佛教是最基礎的普通人,相信佛學理論的人給出的一種反應,這是佛教!
  • 中華傳統文化三大基石 儒釋道 李雙林
    小時候家境不好,後面好起來了,父母因為一些不太好的原因離異,後來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對我很好,自小身體健康衣食無憂,他們沒什麼文化,但講理負責,我很感激他們,只是個人成長還有性格方面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又不願向他人尋求幫助,那時比較難受又被校園暴力,每日惶惶,花了一些時間慢慢走出陰影。
  • 儒釋道名言六十句,山水花葉本是一家
    儒釋道,儒家指的是儒家,是孔子開創、孟子所發展的學派,後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2014年07月29日 11:07:19  來源:山西日報   10月13日,由臺灣著名學者李乾朗主講的《古代建築的藝術與文化》公益講座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舉行
  • 中華文化之儒釋道簡識
    用一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道!兩個字概括中華文化?陰陽!三個字概括中華文化?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終因儒釋道融合而趨向圓滿。但作為中國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釋道三家各有側重。南師曰,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道家像藥店,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藥店不可;儒家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 儒釋道名言六十句,山水花葉本是一家
    儒釋道,儒家指的是儒家,是孔子開創、孟子所發展的學派,後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儒釋道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我50歲以前不信佛,42歲創辦企業後,曾經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學習儒家與道家文化。熟讀過《論語》《大學》《中庸》,背誦過《道德經》。
  • 人是複雜的,儒釋道三家對人的分類看法有什麼不同?
    人是複雜的,儒釋道三家對人的分類看法有什麼不同?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幹,儒釋道分工合作,儒家處於統治地位,以儒治世,以佛養心,以道修身而其中關於人的分類出發點不同,因而也各不相同。 佛家心懷一顆慈悲之心,普度眾生,認為眾生平等,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只要經過修行就可以達到「佛」的狀態。
  • 中華文化的精華就是儒釋道一家親!
    釋就是佛,佛就是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的起源,經過,來龍去脈的一門學科,它要比儒要深奧很多,很多!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佛的內在含義就是修煉,開悟,他是一種內在的覺醒,內在的自我約束,佛一般分為佛學,佛法,佛教,佛教是最基礎的普通人,相信佛學理論的人給出的一種反應,這是佛教!
  • 2019第5屆觀音文化節 弘揚觀音慈悲信念 儒釋道三教領袖至誠祈願...
    儒釋道三教領袖領——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湯徫掄先生佛教在線香港訊 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深植民心,可以說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信仰,故民間有諺語云:「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與「觀音文化」備受世人讚嘆與推崇。
  • 《三聖會談》:儒、道、佛思想的交匯
    現在,一本小說一般的儒釋道解析《三聖會談》來了!你是否見過如此獨特的寫作手法呢?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不同時空的智者以「開會」和「閒談」的形式,闡述東方哲學。形式之新穎,頗有關公戰秦瓊的意味。通過幾位聖者所講述的故事,從聖者的經歷等源頭了解儒釋道的深意,這在現當代同類作品中極少見到。★現代社會浮躁異常,讀者需要情緒上的釋懷,心靈上的淨化。
  •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2014年07月29日 11:07:19  來源:山西日報   10月13日,由臺灣著名學者李乾朗主講的《古代建築的藝術與文化》公益講座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舉行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
  • 許嘉璐院長:當今衝突世界需要儒釋道融合理念
    許嘉璐院長對儒釋道之融合提出三點思考:第一:儒釋道的理念和三者的融合,是當今充滿衝突的世界所需要的,要想讓儒釋道這種國際化的宗教學說真正成為顯學,就需要我們做兩方面的工作:即提高和普及。目前在兩岸四地的儒釋道中,似乎普及佔了主要的精力,而培養一批大師反而被忽略,應該讓精深和通俗結合,普及是必須的,而提高、深化是不可少的,必須二者有機地結合。
  • 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主要都含在儒釋道三家文化當中
    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主要都含在儒釋道三家文化當中。有人說,佛教是由古印度傳入的,算不得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實這種論調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佛教傳入我國後,經過與漢文化的激烈碰撞,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原始佛教有極大的區別,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必然包含釋家文化,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