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文化中,兼容三者的精髓文化是什麼?

2020-12-15 易途

儒釋道的區別,但本質有共通處:

首先,這個心找到內在的覺,最深刻的就是佛家,內在從自己的心找到那個覺,這個就是佛家,當然佛家也有對大自然,也有重視實踐,但是它最精彩的在這裡

道家呢,對於現實的臺面,看破了,徹徹底底,他的建議無為,因為人為,人為就是這樣子寫[偽],對不對,就是[人為為偽],假的比較多啊。其實,要加一個前提,如果沒有眼前的目的,人心就是人心,一旦有了利害關係,利害足以使人心無趣。道家,它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臺面勘破,它教你無為,完了以後,它對於自然的生命過程,也就是道,特別的讚賞。道家懂不懂得覺,當然懂,他說【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中觀,這是天良覺知,當然懂,可是道家人物很容易從身體切入,重視養生,然後重視跟萬物起舞,一體感,平等一體。道家很早就被歐洲人發現,它是另一種介入大自然的方法,西方的理性是一種方法,道家的介入,李約瑟非常讚賞。

最倒黴的是儒家,到現在很少人站出來說我是儒家。第一個形象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去推銷他的內聖外王,結果那些諸侯都打哈欠,他們要的是富國強兵那一套實用的。

要幫儒家、道家澄清一下,這兩家在《易經》根本不分,最重要的是兩個字,一個道一個德,兩家都同意。比較重要的是,儒家在哪裡?難怪大家都不要它,因為它什麼都要,什麼都要面對,天跟人、內跟外,都得面對才是儒家,儒家說什麼就是要德行,就是在(位)這裡。讀了道家的東西,人容易天馬行空,儒家讓你腳踏實地,知道你這麼強烈的心要如何入手,實踐力落點在哪裡?其實就是自己做好,道,《易經》說:[復自道],回到自己的道。往外,是另外一件事,不回到自己生命的過程,弄了半天,常常會有一無所有的感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是一個國家的精神。

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都瞧不上沒有文化的人。就算商業金錢發達的今天,沒有文化依然被很多人瞧不起。而且那些沒有文化的暴發戶,大多數都不會長久存在。要麼開始學習文化,要麼遲早被新浪潮埋葬。

到底什麼是文化?

學歷越高就越有文化嗎?沒有上學或者學歷低就沒有文化嗎?並不是,文化就是你的精神思想。有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很少會覺得無聊孤獨。而沒有文化的人,很多時候都會感覺無聊寂寞。這時就會去尋找外物的刺激感,來磨平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而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精髓。曾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化思想泛濫,經過時間的梳洗與沉澱,儒釋道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選擇跟傳統。古代時期國人過度重視精神思想,而輕視了物質生活,導致了近代百年民族之殤。現在人們又過度重視物質生活,輕視了精神文化建設,這也是不正常的狀態。只有精神文化與物質生活同步提升,才能真正的改變提升國人生活質量。現在的文化旅遊熱潮,正是國人豐富精神思想的選擇。

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越來越興盛!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天道》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嗎?智玄大師想表達什麼?
    但確實丁元英殺富濟貧確實是損害了一部分的核心利益,其實現實中這種情況,丁元英很難保全,但是電視劇中「大圓滿」,林雨峰一笑泯恩仇。今天的話題是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在不同的眼中看到不一樣的景象,而給出的答案卻天壤之別,而且爭議最深的就是「寒門難出貴子」,以及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 儒釋道關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入點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在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入中國內地以後,便與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處在相互衝突和相互融合的複雜關係之中。儒釋道在衝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及其發展路向。因此,儒釋道關係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的學問,中國傳統宗教也以追求社會的安定和諧與人生幸福為目標。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儒釋道文化內涵
    ,安徽省及黃山市領導,休寧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會議;臺灣中國國學研究會理事長伍宗文,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會長黃維溢,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以及來自香港、臺灣、國內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什麼?
    儒釋道是中華文化的三種即互相統一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各自特色的意識形態。既然是尋找中華文化的源頭那肯定是要先看看創立的時間了。儒家,也可稱之為「儒教」。儒家的學生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有儒家文化圈一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
  • 養生文化產品智能網——儒釋道思想文化和精神
    「儘管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屢次受到侵略和攻擊,但其傳統文化始終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和生命力,其精髓代代相傳。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他認為,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的「DNA」。  「從儒釋道觀點來理解中國傳統古建築,是一個吸引人的角度,先人們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通過建築表現出來。」李乾朗說,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們之間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影響著中國的古建築。  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他一邊用幻燈片舉例,一邊現場作透視圖,生動形象地從文化角度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讀。
  • 校園裡的中華文化,阻隔「儒釋道」,暢通「儒道俠」?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文/黃建平從事基層教育管理工作,筆者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教育與文化,是個什麼關係?
  • 76920行走中國儒釋道文化公益之旅正式開啟
    為了更深入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儒釋道文化精髓,秉承「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初心,通過參觀走訪寺廟或道觀等中華民族文化之地,為促進中國大陸地區與中國港澳臺地區同宗文化的交流,由註冊在中國香港的「國際交流學會有限公司」下屬機構「好運來國際交流中心」發起的「76920·行走中國之旅」 暨首屆
  • 儒釋道傳統文化高峰論壇開幕 "三聖像"青州亮相
    劉炳文 攝    本報濰坊11月16日訊16日,首屆中國(山東)儒釋道傳統文化高峰論壇在青州市東夷文化標誌園開幕。當日,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聖像」在東夷文化標誌園揭幕。論壇開幕式由濰坊市政協主席趙興濤主持,省政協副主席齊乃貴、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全新、省宗教事務局局長馬文藝等領導以及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社會各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 儒釋道傳統文化高峰論壇開幕 「三聖像」山東青州亮相
    「三聖像」揭幕(劉炳文 攝)佛教在線山東訊 2009年11月16日,山東省青州市首屆中國(山東)儒釋道傳統文化高峰論壇在青州市東夷文化標誌園開幕。當日,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聖像」在東夷文化標誌園揭幕。
  • 中佛協副會長學誠法師:儒釋道文化與社會和諧
    佛教在線北京訊 近日,剛從澳門「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歸來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就文化軟實力建設等問題接受了採訪。據了解,「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邀請了儒釋道三方的代表人物就「中華文化與社會和諧」的主題進行對話交流,其中儒家代表是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安梧先生,佛教代表是學誠法師,道教代表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
  • 從易經衍生的儒釋道精髓
    從易經延生的儒釋道精髓:精神營養/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儒家:儒 天人合一--出世 是內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道 隱於小成--逍遙,就是超然於物外;寧靜致遠、心靜止水佛家:佛 得道成道--佛眼看世間,一切眾生皆在病中;諸惡莫作
  • 心道法師將做「儒釋道文化中的慈悲與寬恕」演講
    秉持弘法利生的初衷,集結了大中華區宗教、哲學及人文等各領域一時之選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儒釋道文化在現代生活的實踐,期待透過對話使社會倫理及道德注入善流。這是靈鷲山佛教教團、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次聯合舉辦儒釋道思想的相關論壇,去年十一月曾以「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為題,心道法師進行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禪」演說後,並帶領在場來賓體驗「寧靜一分禪」,大眾都深深體會到禪的奧妙。
  • 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
    論壇一角 五臺山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師為論壇題字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1年5月22日至23日,以「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旨的2011年中國文化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全國儒釋道三界專家、學者近200人共聚一堂,就「儒佛道文化與和諧社會穩定發展」的話題進行探討。
  • 廈門兩岸儒釋道傳統文化促進會成立
    廈門兩岸儒釋道傳統文化促進會成立 2016年01月25日 09:21:04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1月25日訊(
  • 儒釋道三教對話 文化王道對21世紀文明的貢獻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吸引了海峽兩岸儒釋道三教著名學者近百人參加。儒釋道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也是當今全球孺慕嚮往的中華瑰寶,如何讓當今學子認識並將儒釋道文化精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 儒釋道的精髓是什麼
    一個民族的復興是她思想文化的復興,是她民族精神的復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深厚根基,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核心內涵與精髓。德的復興是一項偉大而長遠的事業,要落實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上。
  •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隱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象下面。這種精髓用人的經驗、價值觀、邏輯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精髓。就是「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
  • 儒釋道三教論道:弘揚"和"文化 還世界太平
    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國,儒釋道三教雖然觀點不同,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摩擦,但總體上說數千年來一直和諧相處。在這個宗教衝突、宗教戰爭頻發的世界上,為何唯有中過呈現出這樣的和諧景觀呢?
  • 儒釋道為中國傳統文化三足鼎立的緣由
    在中國大乘佛法中沒有小乘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已經已經具備小乘佛教的根基。以此看來儒釋道三教對於教化眾生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教你成為一個善人、好人。至於最後的終極目標不一樣,這就看你的個人根性,你追求的是哪一家。不管你的終極目標怎麼樣,這裡肯定的說你是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