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的區別,但本質有共通處:
首先,這個心找到內在的覺,最深刻的就是佛家,內在從自己的心找到那個覺,這個就是佛家,當然佛家也有對大自然,也有重視實踐,但是它最精彩的在這裡
道家呢,對於現實的臺面,看破了,徹徹底底,他的建議無為,因為人為,人為就是這樣子寫[偽],對不對,就是[人為為偽],假的比較多啊。其實,要加一個前提,如果沒有眼前的目的,人心就是人心,一旦有了利害關係,利害足以使人心無趣。道家,它第一個就是對人為的臺面勘破,它教你無為,完了以後,它對於自然的生命過程,也就是道,特別的讚賞。道家懂不懂得覺,當然懂,他說【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中觀,這是天良覺知,當然懂,可是道家人物很容易從身體切入,重視養生,然後重視跟萬物起舞,一體感,平等一體。道家很早就被歐洲人發現,它是另一種介入大自然的方法,西方的理性是一種方法,道家的介入,李約瑟非常讚賞。
最倒黴的是儒家,到現在很少人站出來說我是儒家。第一個形象就是孔子,周遊列國,去推銷他的內聖外王,結果那些諸侯都打哈欠,他們要的是富國強兵那一套實用的。
要幫儒家、道家澄清一下,這兩家在《易經》根本不分,最重要的是兩個字,一個道一個德,兩家都同意。比較重要的是,儒家在哪裡?難怪大家都不要它,因為它什麼都要,什麼都要面對,天跟人、內跟外,都得面對才是儒家,儒家說什麼就是要德行,就是在(位)這裡。讀了道家的東西,人容易天馬行空,儒家讓你腳踏實地,知道你這麼強烈的心要如何入手,實踐力落點在哪裡?其實就是自己做好,道,《易經》說:[復自道],回到自己的道。往外,是另外一件事,不回到自己生命的過程,弄了半天,常常會有一無所有的感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是一個國家的精神。
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都瞧不上沒有文化的人。就算商業金錢發達的今天,沒有文化依然被很多人瞧不起。而且那些沒有文化的暴發戶,大多數都不會長久存在。要麼開始學習文化,要麼遲早被新浪潮埋葬。
到底什麼是文化?
學歷越高就越有文化嗎?沒有上學或者學歷低就沒有文化嗎?並不是,文化就是你的精神思想。有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很少會覺得無聊孤獨。而沒有文化的人,很多時候都會感覺無聊寂寞。這時就會去尋找外物的刺激感,來磨平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而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精髓。曾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化思想泛濫,經過時間的梳洗與沉澱,儒釋道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選擇跟傳統。古代時期國人過度重視精神思想,而輕視了物質生活,導致了近代百年民族之殤。現在人們又過度重視物質生活,輕視了精神文化建設,這也是不正常的狀態。只有精神文化與物質生活同步提升,才能真正的改變提升國人生活質量。現在的文化旅遊熱潮,正是國人豐富精神思想的選擇。
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越來越興盛!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