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的精髓是什麼

2020-12-15 東華禪寺

謙恭有為,德行天下,水響低趟,山默頂天。氣定神閒,福自歸來。

儒家說君子,道家講真人,佛家談菩薩,儒釋道這三家雖然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內涵是一樣,就是把「德」作為做人的基礎。

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德是人的根本,中國人歷來都提倡做人要積德行善。

但是,當今這個時代卻形成了一股以追去金錢、物質、名利為導向的大潮,這股大潮席捲全球,人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擇手段。甚至因為物慾的極度膨脹,以科技進步、現代文明的名義,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了毀滅性的掠奪,導致了種種自然災難的頻發,毀掉了自己美麗的家園,毀掉了多少人的幸福人生!如果仍不覺醒,必將毀掉整個星球,毀掉眾生的生命!

種種災難慘不忍睹,這樣的社會現狀更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憂心忡忡!為何人類會墮落到如此地步呢?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失去了德的教化,導致我們的社會道德沒落,精神缺失,人們心靈空虛,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又失去了古人的那種對天地敬畏、謙恭與感恩之情,和對眾生的仁慈厚愛之心,人生沒有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只有拼命地追求外在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所以道德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個人只有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使命感,才會活得充實安然,利人利己,活出生命的價值與光彩,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做人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做事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而做人做事的前提都是以德為本,世出世間的成功與成就,都是勤勞、厚德與無私者的專利。唯有仁愛厚德無我的人才能成為道的載體、道的通道,把道的力量傳遞給任何需要的人,才能成為眾生心靈的導師與指路的明燈,引領眾生走向幸福與解脫的康莊大道。

一個民族的復興是她思想文化的復興,是她民族精神的復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深厚根基,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核心內涵與精髓。德的復興是一項偉大而長遠的事業,要落實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身上。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從易經衍生的儒釋道精髓
    從易經延生的儒釋道精髓:精神營養/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讀到最後、悟出《易經》乃是大道至簡;儒釋道則是寧靜致遠,用一種簡明的語言來通俗地說:就是回歸初心--最後你能修煉到一種兒時、你坐在農村的果樹下,吃著水果、喝著腳下的溪流……心無雜念、無汙染;水無汙染、清澈甘甜;樹 綠色如畫;天 白雲藍天……
  • 讀懂這兩個字,可以快速掌握儒釋道及心學等的共同的核心精髓
    儒釋道作為東方文化代表,其核心都是教給人們如何看待、應對及掌控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日本陽明學,乃至武士道精神,很多也是來自於這些典型東方智慧。這些不同流派的思想中,如果我們抽取其中共同的核心精髓,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克己。
  • 儒釋道文化中,兼容三者的精髓文化是什麼?
    難怪大家都不要它,因為它什麼都要,什麼都要面對,天跟人、內跟外,都得面對才是儒家,儒家說什麼就是要德行,就是在(位)這裡。讀了道家的東西,人容易天馬行空,儒家讓你腳踏實地,知道你這麼強烈的心要如何入手,實踐力落點在哪裡?其實就是自己做好,道,《易經》說:[復自道],回到自己的道。往外,是另外一件事,不回到自己生命的過程,弄了半天,常常會有一無所有的感覺。
  •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從儒釋道觀點來理解中國傳統古建築,是一個吸引人的角度,先人們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通過建築表現出來。」李乾朗說,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們之間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影響著中國的古建築。  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他一邊用幻燈片舉例,一邊現場作透視圖,生動形象地從文化角度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讀。
  • 76920行走中國儒釋道文化公益之旅正式開啟
    為了更深入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儒釋道文化精髓,秉承「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初心,通過參觀走訪寺廟或道觀等中華民族文化之地,為促進中國大陸地區與中國港澳臺地區同宗文化的交流,由註冊在中國香港的「國際交流學會有限公司」下屬機構「好運來國際交流中心」發起的「76920·行走中國之旅」 暨首屆
  • 儒釋道與自我價值的發現
    經常會向自己靈魂發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地球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而一個人在地球上又是如此的渺小,當一個人去世,什麼也不會留下,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沒有存在過一樣,即使一個人成為向孔子一般流傳千古的偉人,那也是影響了別人,死後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
  • 國學主幹「儒釋道」,過去又稱「三家店」
    這麼多,所以現在有人也說點風涼話,說國學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但是,國學也是要分主次的。什麼是主?什麼是次?在國學裡可以分清楚。我們一個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國學經典都學完,都學得很精通。所以,我們要有所鑑別,國學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學、儘快要學的,次要一點的,是我們不必太急,甚至可以不學習的。
  •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老子他說》說什麼3:儒釋道三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歷經數千年歲月的磨練,而愈發顯示出了我國人民從古至今的一貫的智慧成就。對於儒釋道三家,南懷瑾先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儒家就像糧食店,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沒有儒家是不行的;佛家就像是百貨店,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日用品,隨時都能去逛,有錢了就買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沒錢隨便逛不買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這家百貨店裡的物品確實是我們人生路程上不可缺少的;道家就像是藥店,人如果不生病的時候,是用不著它的,但是一單生病
  • 中佛協副會長學誠法師:儒釋道文化與社會和諧
    據了解,「首屆文明對話暨論壇」邀請了儒釋道三方的代表人物就「中華文化與社會和諧」的主題進行對話交流,其中儒家代表是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安梧先生,佛教代表是學誠法師,道教代表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學誠法師表示: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文明的時代,一個交流對話的時代。
  • 儒釋道三家是否一樣?儒釋道是否同出一源?
    儒釋道同根,這並不難理解,其實大多數人不同意儒釋道同源的人,很多時候是受宗教情緒的影響,真正深入儒釋道三家的人自然不會有門戶之見,金剛經有云:「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聖賢設教,只是見地上的不同,程度上不同而已,說的還是那個東西。
  • 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
    論壇一角 五臺山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師為論壇題字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1年5月22日至23日,以「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旨的2011年中國文化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
  • 儒釋道三家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解釋這個「世界」?還是其他?
    對中國古典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大體能了解到一個知識,中華文明的思想體系是建立在「儒釋道」三家思想之上,以「易」為根源,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方式解釋周邊發生的各種事情,從周邊發生的事情中了解事物間的變化規律從而改變「物質形態」以及自己的「精神世界」。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儒釋道文化內涵
    ,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以及來自香港、臺灣、國內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會議。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先生在大會在發言中深情的說:「作為一名安徽人,時時刻刻都為安徽的深厚文化感動著,激勵著,自己從事儒釋道文化研究多年,深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徽州厚重的文化則是中華民族心靈的精神家園」,並立志在有生之年,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引領三教文化正規正派正能量,與中外有志之士協同合作,開發黃山,九華山、齊雲山文化資源,打造安徽「三山一湖
  • 廈門兩岸儒釋道傳統文化促進會成立
    廈門兩岸儒釋道傳統文化促進會成立 2016年01月25日 09:21:04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1月25日訊(
  • 9個字讀懂儒釋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文化範疇,時至今日,仍然對中國人產生重大影響。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三大教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共同構築了中華傳統文化之魂。那麼,儒釋道三家的精神要義是什麼,我們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
  • 《天道》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嗎?智玄大師想表達什麼?
    #儒釋道#01儒釋道的前世今生今天的話題是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在不同的眼中看到不一樣的景象,而給出的答案卻天壤之別,而且爭議最深的就是「寒門難出貴子」,以及商業是最大的慈善。02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是什麼儒釋道就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價值觀,也是統治者最喜歡用的帝王心術,外儒內法,然後偶爾的休養生息,每次天下分分合合總能看到儒釋道的影子
  •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也有非常多是教派,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著最多的喪教派,那就是儒教、佛教、道教這三大教派,可是在山西大同就有一個比較神奇的寺廟,設立在峭壁之上,「儒釋道」三教合一,佛祖、老子、孔子共處一室,寺廟的名字還寓意深刻,叫做懸空寺。
  •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片來源:中國網 攝影:任子鵬)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梁,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國,儒釋道三教雖然觀點不同,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摩擦,但總體上說數千年來一直和諧相處。在這個宗教衝突、宗教戰爭頻發的世界上,為何唯有中過呈現出這樣的和諧景觀呢?
  • 儒釋道與武士道!
    他看了看我,無奈的說:「你不懂,日本什麼都貴,土地資源稀缺,再說了,飲食文化和禮儀都不一樣,在日本,吃得太多是浪費」。我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其實他不說我也能明白一二,只是朋友的面子是要給的,所以第一句話就沒戳破,聽他自己說出原因反倒心裡不是滋味了。他緊接著又說:「我很不理解,這麼強大的中國,國土面積那麼大,你們吃的那麼好,為什麼當初敗給一個小小的日本呢?」
  • 儒釋道三家中的儒教是否存在?
    首先儒釋道三家文化在中華源遠流長,這個我們沒有爭議。王權再說一遍,儒釋道三家文化都不是宗教。宗教只是扯著這三家哲學思想的虎皮作大旗而已,幹的是發展信眾,爭奪信眾的事情。當然,宗教文化裡也出現了許多大的思想家,反過來促進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發展。但是,根本就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