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近日,臺灣著名古建專家李乾朗來到山西,除親自考察了一些古建築外,還暢談了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的「DNA」。

  「從儒釋道觀點來理解中國傳統古建築,是一個吸引人的角度,先人們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通過建築表現出來。」李乾朗說,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們之間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影響著中國的古建築。

  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他一邊用幻燈片舉例,一邊現場作透視圖,生動形象地從文化角度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讀。

  「儒家的建築左右均衡、對稱、中高旁低、尊卑有別,體現了儒家『依仁』的中心思想,達到中庸和諧之美。」李乾朗說,而道家建築則不拘一格,要求氣要流通,體現大象無形,天人合一。

  他舉例說,紫禁城三大殿立在工字形三臺之上,太和殿用重簷廡殿頂,中和殿用攢尖頂,而保和殿用重簷歇山頂,主從分明,太和殿內只在中心設置一個寶座,藉以凸現天子的權威。而道家文化影響的建築講究形象相生,亂中有序。

  「以中國道觀建築的典型武當山為例,紫霄宮前的水池呈S型,因為道家講究水是流動的。」李乾朗說,儒家和道家都用水,但儒家講究水是穩定的,所以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水池就呈現出了「半圓」形。

  另外,受外來佛教影響的中國古建築通常四面有門,建築物頂部為尖狀,代表修行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超脫塵世。唐、宋之後,融入了儒家理學的說法,形成了禪宗佛寺。

  「跟頂部圓潤的天壇不同,應縣木塔立於寺的中軸線上,保存了遼代以佛塔為核心的布局特徵,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完成顯密圓通的境界,反映了遼代大乘佛教思想內涵。」李乾朗說。

  「研究中國建築一定要注意建築背後的文化現象,多讀古書,中國建築不單單是符號、形的問題,更多融入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彰顯了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李乾朗說,要了解中國古建築必須親臨現場,用心體會。

  李乾朗是臺北人,著名的古建築學家、畫家,現任教於臺北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高校,主授中國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被認為是「中國古建築透視圖法第一人」。(記者王學濤)

相關焦點

  • 臺灣古建專家遍訪大陸20餘省:從古建築中汲取營養
    中新社福州5月17日電 題:臺灣古建專家遍訪大陸20餘省:從古建築中汲取營養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上世紀80年代起,沿著梁思成的足跡,臺灣古建築研究學者李乾朗來到大陸勘察傳統建築,足跡遍及20餘個省份。對他來說,中國古建築是「儒釋道」,是「中國山水畫」,也是他與大陸同好結為摯友的「共同語言」。
  • 臺灣古建專家山西辦展 稱被古人建築智慧震撼
    【解說】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臺灣古建專家、現任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客座教授李乾朗帶著自己的百餘幅手繪古建作品在山西博物院舉辦「穿牆透壁——李乾朗建築繪畫藝術展」。
  •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臺灣學者李乾朗用儒釋道文化分析中國古建築 2014年07月29日 11:07:19  來源:山西日報   10月13日,由臺灣著名學者李乾朗主講的《古代建築的藝術與文化》公益講座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舉行
  • 一位臺灣學者的「中國古建情緣」
    楊傑英 攝「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古建築,此前都是從書本圖片中看到的,你們能想像那種心情嗎?」26年時間過去了,臺灣古建學者李乾朗講述第一次來山西看古建築的情形時仍顯得有些激動。李乾朗在展覽現場介紹自己的作品。 楊傑英 攝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 學識 | 臺灣古建園林覽勝掠影
    1995年5月 , 應臺灣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的邀請 , 我參加了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研究會赴臺 「中華海峽兩岸傳統建築技術觀摩研討會 , 訪問團」 , 在臺灣進行了一周之古建園林專業訪問與研究。 由於時間極為短暫 , 對臺灣豐富的古建園林文化資產 (臺灣的文化資產相當於大陸的文物 ) 未能覽其全貌 , 更談不上深入的考察研究。
  • 臺灣古建專家:山西應縣木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
    臺灣著名古建築學家李乾朗2012年10月13日來到山西太原,與眾多古建愛好者暢談《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談到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應縣木塔,李乾朗幾度動容,稱其是令人眼眶泛紅的人類奇蹟。當日上午,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人滿為患,兩行走道也坐滿了觀眾。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儒釋道文化內涵
    圖為大會會場    海外網12月21日電 儒釋道三教文化已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12月18日齊雲山道教文化論壇在安徽黃山國際大酒店舉行,安徽省及黃山市領導,休寧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會議;臺灣中國國學研究會理事長伍宗文,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會長黃維溢,香港中華儒釋道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宗教慈善基金會主席易道,以及來自香港、臺灣、國內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300多人參加了會議。
  • 貴州大量古建築亟待修復 古建工匠後繼乏人
    中國園林網1月2日消息:貴州省現有50年以上的民族傳統古建築約57萬棟,其中國寶38處,省級保護140處,縣級保護140處,兩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文化古鎮六處,傳統村落有90處。面對大量亟待修復的古建築,古建工匠後繼乏人。
  • 兩岸專家聚首福州探討古建築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27日上午,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主場活動在福州大學舉行,分會場設在臺北。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等共聚一堂,開展兩岸古建築保護交流。
  • 首屆「中國古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應用研討會」成功舉辦
    由聯辦財經研究院主辦、上海燊榕古建保護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古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應用研討會」於本月8日-9日於紹興品臻園·蘭亭安麓舉辦。本屆研討會圍繞「古建遺產的文化內涵、價值闡釋、認定與再現」、「民間力量與傳統民居保護」、「古建活態保護中的現代技術應用」等多個議題展開。
  • 儒釋道三教對話 文化王道對21世紀文明的貢獻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吸引了海峽兩岸儒釋道三教著名學者近百人參加。儒釋道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也是當今全球孺慕嚮往的中華瑰寶,如何讓當今學子認識並將儒釋道文化精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 故宮古建專家揭秘「上房揭瓦」十八年
    其時國力所限,如此規模和節奏,遠不足以抵消近百年來故宮古建築因氧化、黴菌、蟲蛀、酸雨、雷電等造成的侵害,所以,故宮的狀況一直令古建築專家憂心忡忡。    80年代,黃佔均進入故宮工作之後,就開始跟著老師傅一起進行古建勘查工作。當時她是一個文弱的小姑娘,以為古建設計只是畫圖寫報告這些案頭工作,沒想到還需要爬到十幾米高的大殿屋頂上,她一下子懵了。
  • 五大古建築—細看古建彩繪繁複美
    在中國建築中,古建彩繪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彩繪就是俗稱的丹青,而古建彩繪就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古建築物上繪製裝飾畫,不僅美觀,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築物壽命。下面就有熙虎彩繪帶你領略中國十大古建築的彩繪之美。
  • 聚義鑫唐古建公司樣板古建築閃亮登場
    近期,由聚義鑫唐古建築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設計、施工的關帝廟、照壁等古建築,逐一竣工落成。本項目生產的仿古建築材料——仿古磚是採用特有的泥土經過複雜的工序燒制而成的,具有不褪色、耐強壓、抗凍性好等優點,對於建築的裝飾效果極佳,被園林、古寺廟等古建築廣泛的採用了。利用現代的手段很好的保存了古建築,再現了古建築仿古磚昔日的輝煌。
  • 安徽專家稱新加坡氣候可能不利於保存徽派古建
    兩年前我跟一個新加坡朋友談起這件事,他馬上請我跟一位新加坡官員見面,那位官員馬上為我在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找到一塊地……」成龍這4條微博引來網友爭論:支持一方贊同成龍做法,認為只要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保存於哪兒並不重要;反對一方則認為,徽派古建築作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成龍不該任意向外國進行捐贈,主張讓文物回到故地。
  • 臺灣古建築學家在晉「穿牆透壁」展中國古建之美
    新華社太原5月20日電(記者王學濤、陳昊佺)八邊中一面牆被剖開的應縣木塔、上下分層掀蓋的紫禁城三大殿、縱剖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在臺灣古建築學家李乾朗的畫筆下,中國古建築複雜而優美的內部結構一覽無餘。
  • 76920行走中國儒釋道文化公益之旅正式開啟
    為了更深入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儒釋道文化精髓,秉承「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初心,通過參觀走訪寺廟或道觀等中華民族文化之地,為促進中國大陸地區與中國港澳臺地區同宗文化的交流,由註冊在中國香港的「國際交流學會有限公司」下屬機構「好運來國際交流中心」發起的「76920·行走中國之旅」 暨首屆
  • 關於舉辦「古建營造技藝高端人才遊學班——南京站」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加強職業教育和崗位技能職業培訓,為園林古建行業培養一批崗位技能高端人才,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與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將於2019年11月24日-30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第九期"古建營造技藝高端人才遊學班",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 儒釋道對話 提出中國文明的核心是慈悲與寬恕
    靈鷲山佛教教團暨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在首場專題演講中談「儒釋道文化中的慈悲與寬恕」。(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此次對話是靈鷲山佛教教團、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次聯合舉辦的,去年十一月,在第一次儒釋道對話中,曾以「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為題研討,心道法師進行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禪」演說,並帶領在場來賓體驗「寧靜一分禪」,與會大眾都被禪法的奧妙所吸引。
  • 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榕舉辦
    央廣網福州9月27日消息(記者謝良建)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9月27日上午在福州舉行,活動設主會場於福州大學、分會場於臺北,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及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