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古建築學家李乾朗2012年10月13日來到山西太原,與眾多古建愛好者暢談《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談到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應縣木塔,李乾朗幾度動容,稱其是令人眼眶泛紅的人類奇蹟。
當日上午,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人滿為患,兩行走道也坐滿了觀眾。李乾朗在講臺上手持畫筆描繪著中國古建築的結構特點,臺下觀眾紛紛做著筆記,山西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也聽得津津有味。
談到山西應縣木塔時,李乾朗用「感動」、「眼眶泛紅」等詞彙來形容其建築之難,並直言「中國最好的建築在山西」。他坦言,此話並非恭維。「應縣木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在當時那個年代(公元1056年),以純木結構建築而成實屬可貴,正因為其建築之難,稱其為人類奇蹟也不為過。」
李乾朗介紹道,應縣釋迦塔立於佛宮寺的中軸線上,保存遼代以佛塔為核心之布局特性,它的構造極為複雜,外觀五級六簷。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完成顯密圓通之境界,反映遼代大乘佛教思想內涵。
「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每個建築的結構、房屋的高矮以及水池的位置等方面,均能體現出這一點。」李乾朗以北京紫禁城三大殿為例,詮釋了儒家文化對古建築的影響。
「紫禁城三大殿立在三臺之上,從空中俯瞰工字形三臺,可見大和殿用重簷廡殿頂,中和殿用攢尖頂,而保和殿用重簷歇山頂,以顯主從分明。從剖面圖看太和殿,可見寬闊空蕩的殿內,只在中心設置一個寶座,藉以凸顯天子之權威。」李乾朗說。
李乾朗,著名古建築學家、畫家。1972年開始研究臺灣古建築。1978年出版第一本專著,至今已出版論著40餘部,發表論文60餘篇。現任教於臺北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高校,主授中國建築史、臺灣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除教學和研究外,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規劃、海峽兩岸學術交流等領域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