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2020-12-15 助你成公

0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中國精神博大精深,中國崛起指日可待。這一切,都值得我們自豪;那麼,是什麼促成了中華民族在古往今來所取得的成就呢?

長城的背後顯露的是中國文華!

也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但值得我們肯定的是,文化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後果是多麼的不堪設想;正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任時曾被問及中國製造的電視機時的回答一樣:「等到中國的節目也輸出到英國的時候你再來問我這個問題」;瞧,沒有文化連被人正眼瞧的本事都不會有。同樣,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那麼,對個人來講,如果沒有文化來「修身」,又談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大禹治水需要何等的勇氣!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遠古有軒轅黃帝、大禹治水等傳說,古時有《論語》、《道德經》、《金剛經》等傳世之作,近代有毛澤東、胡適、魯迅、李大釗等傑出作家,現代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中國精神。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中華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傳承,從而奠定了21世紀中華民族必然振興崛起的新時代。

接下來,容我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釋道進行一些個人的表達,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02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釋道三家

孔子學院現在遍布全球!

早在古代,儒、釋、道三家便已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基本框架,支撐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大廈;之所以這樣講,不僅僅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思想組成,更是因為三者之間的包容並蓄、借鑑吸收的過程展示了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因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對其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與發展。

對此,受個人學識所限,我僅從以點代面的角度進行簡單概括:

首先,我想說出關於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個字。第一個字,「減」;儒家用「減」字減去人的缺點和錯誤,強調安命立天,從而達到聖人境界。第二個字,「了」;佛家用「了」字了去人的痛苦和妄想,強調知命順天,從而達到無人境界。第三個字,「損」,道家用損字損去人的欲望和煩惱,從而達到神人境界。

佛家文化在中國深根發展!

其次,我想舉出關於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的三個代表句。第一句,出自《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大意是講世間萬事萬物趨於「中和」,故而達到整體的平衡,即「天人和一」的中庸之道;其現實意義指: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發展自己,即「和諧」,而「和諧」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四大價值目標之一。

第二句,出自《佛典》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好意思,我不太確定這句的出處),大意是講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羅、餓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無相的,即「眾生平等」;其現實意義指「平等」,而「平等」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四大價值取向之一。

道家文化一直延傳至今!

第三句,略長一點,出自《道德經》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大意是講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對待他,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善良。誠實的人,我相信他,不誠實的人,我也相信他,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誠實;其現實意義指「誠信、友善」,而「誠信、友善」也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四大價值準則之二。

03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者,我想談及「中國精神」。據百度百科解釋:中國精神,是指生發於中華文明傳統、積蘊於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國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同樣,「中國精神」也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民族之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那麼,作為「中國精神」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什麼呢?相信大家都特別熟悉,那就是以24個字為概括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們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提出明確要求。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

相信,通過以上的表述,我們不難看出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密切的內在聯繫和外在表現;不僅如此,我們應該也能看到二者間兼容並蓄、傳承發展的良好勢頭;也正是因為這樣,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才沒有像其它三個世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一樣中斷而不得延續。

所以,我們作為黨領導下的黨員幹部,或者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不僅要從自身出發,響應黨的十八大的號召:「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更要從實際出發,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讓中國精神走向現代化,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儒、釋、道三教,全息大對比
    道教的創始人為老子,佛教的創始人為釋迦牟尼,自然,就有了「釋教」而非「佛教」的稱謂。而儒教,中國一般也不稱儒教,而稱為「儒學」。大凡說「教」,一般是指「宗教」。而「宗教」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有一定的特殊含義的。宗教,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 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文化的之別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儒家表於禮、道家表於真、佛家表於戒三家雖別,但卻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國學,國學裡面的重點在於儒釋(佛)道三家。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
  • 海南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舉辦了多場講座,收穫了大量的「文化粉絲」。2020年12月6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
  • 任繼愈論我國傳統文化的宗教性以及儒、釋、道三教合流
    中國的傳統文化,起著協調統一的政治體制與分散的小農經濟的作用。這個文化體系既包括哲學,也包含宗教。為什麼呢?任老解釋說,只有讀書才懂哲學,所以論證政治統一的哲學理論只能控制知識分子。而勞動人民是都不識字,聖人言論他們都看不懂,封建統治者要在思想上控制廣大勞動人民,只能依靠宗教。所以,在傳統文化中,宗教佔據重要的地位。
  • 養生文化產品智能網——儒釋道思想文化和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滋養慰藉著朝朝代代。從「盤古開天地」、「倉頡造字」的半神文化;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到「善惡因果」、「輪迴轉世」的佛家思想,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中華五千年長河。中國文化教會人們懼怕自然,了解命運,追隨自然,強調美德和行善。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納入「五位一體」社會總體布局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布局之中,社會各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熱潮。
  • 愛智者必看:儒、釋、道,三家文化的區別和共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此也孕育和包容了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群體,即儒、釋、道。這三家文化在中華大地雖並行並存,但還是有不少差別的,在某些核心點上存有著很大的互補,為了更好更深的認識這些,哲學詩畫把這些差異和共通整理了下,一起來探討,精進。
  • 中華文化的精華就是儒釋道一家親!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孔子其實是我們普通莘莘學子的精神領袖。孔子提倡的中心思想是讓我們學而優則仕!意思就是我們學到了本事就應該積極投入社會,做官!為普通老百姓謀福利!這是孔夫子思想的邏輯!釋就是佛,佛就是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的起源,經過,來龍去脈的一門學科,它要比儒要深奧很多,很多!佛家的代表人物是釋迦摩尼佛。釋迦摩尼佛的內在含義就是修煉,開悟,他是一種內在的覺醒,內在的自我約束,佛一般分為佛學,佛法,佛教,佛教是最基礎的普通人,相信佛學理論的人給出的一種反應,這是佛教!
  • 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之中,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養,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文化的定義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 從「道根儒莖佛葉花」談起,儒釋道文化到底有何不同?
    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儒、釋、道三家文化同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會上,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表示,文化強國,必須要有歷史文化作為堅實的基礎。同樣,文化自信的基礎也離不開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資源,是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
    ,構建和諧社會」為主旨的2011年中國文化首屆儒釋道傳統文化智慧發展高峰論壇在五臺山舉行,全國儒釋道三界專家、學者近200人共聚一堂,就「儒佛道文化與和諧社會穩定發展」的話題進行探討。此次論壇由香港孔教學院、山西省佛教協會、澳門孔子學會、中華傳統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周易科學技術交流協會、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主辦,中科信德(北京)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協辦。據此次論壇的主辦方介紹,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傳,不但從未中斷消亡,反而歷久彌新,其中最為關鍵者,就是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相互融合。
  • 5000年的中國文化浩如煙海,沒有一個朝代的文化能夠代表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遠古走來,又走向遙遠的未來,嚴格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日益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簡論儒道佛及易學傳統文化
    最近,好多喜歡文化的年輕人,向我求問、交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天,我來簡述」三教」--- 儒、道、佛及易學的概況。先講道家;道家中又分道學與道教;魯迅先生講過:「道,是中國文化之根本」。道學與道教是有區別的,兩回事,前者為學問,後者為宗教。
  • 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內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華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獨特的運動風格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是承擔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與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促進它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武術文化。
  • 從《沈清傳》看中國儒、釋、道文化對朝鮮古典文學的影響
    在這本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化對朝鮮古典文學的深刻影響。至誠至孝仁愛之心折射出儒家思想全文從開頭起便奠定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基調,小說開頭介紹沈學奎祖上世代都是高官顯貴,但是到了沈學奎出世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沈學奎決心重振家業,於是他發奮苦讀,想通過科舉金榜題名,走仕途做高官的道路。由此看出, 儒家文化中「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當時的朝鮮已經深入人心。
  • 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這裡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大家在進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些工作。現在中國提倡「德」治,講究精神文明建設。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缺乏這個精神。從五四運動開始到後來的「文 革」高峰,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消滅傳統文化的。
  •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明, 通過現代化來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近代以來,多少先哲為中華文化承續和創新嘔心瀝血,在他們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解決中華文化問題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來解決中華文化傳統問題,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傳統。
  • 河南湯陰西木佛三聖殿,是中華傳統的集大成者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南梁梁武帝時,然直至隋唐代儒、佛、道三教,這種「一致」、「合流」並不能掩飾彼此之間的排斥和鬥爭,直到元明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儒,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