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論我國傳統文化的宗教性以及儒、釋、道三教合流

2020-12-15 國學新知堂

任繼愈論我國傳統文化的宗教性,是很忠懇的觀念,讀來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所以,做個總結,分享給大家,以便大家在學習研究傳統文化時參考。

01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任老認為,我國的基本國情尋立在一矛盾的基礎上。這個矛盾就是政治上的高度統一性與自然的小農經濟的分散性。

我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是君權專制和封建宗法制。宗法制脫胎于氏族社會,是以家族、血統為紐帶組合起來的政治體制。完善的君權專制保持封建宗法制政體的高度統一與長期穩固。

我國的經濟是自然的小農經濟,它以家庭為單位。這種個體的小農經濟在我國古代史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政治上的高度統一與經濟上的極端分散是一組矛盾,但它卻統一在封建社會的結構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起著協調統一的政治體制與分散的小農經濟的作用。這個文化體系既包括哲學,也包含宗教。為什麼呢?任老解釋說,只有讀書才懂哲學,所以論證政治統一的哲學理論只能控制知識分子。而勞動人民是都不識字,聖人言論他們都看不懂,封建統治者要在思想上控制廣大勞動人民,只能依靠宗教。所以,在傳統文化中,宗教佔據重要的地位。

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實質是維護君權專制與封建宗法制工具。任老指出,凡封建社會裡,宗教都要起重大作用。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裡,無論東西方在經濟上都是靠天吃飯,精神就不能不依靠天。所以,東西的人民都受到神的統治,哲學或科學都是宗教的婢女。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在封建社會裡發展壯大的,所以封建社會需要宗教。

02宗教與哲學的根本區別

宗教最根本的特點是不允許懷疑,不能追問為什麼。比如,基督教徒就不能追問上帝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儒教裡,不能追問為要孝敬父母、為什麼要忠君的問題。而哲學則不同,哲學就是要追問到底。理性思辨沒有禁區,任何問題都可以追問。比如,西方的哲學家就常常證明上帝為什麼存在的問題。

宗教不允許懷疑,而哲學要懷疑一切,這就宗教與哲學最本質的區別。凡宗教都要對理性有個限制,總有不允許繼續追問的禁區,而哲學思辨則要以懷疑一切的態度去審查所有信條。

03儒教的形成過程

孔子思想繼承自殷周時代的天命神學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它的核心是強調尊尊、親親,維護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但是他仍舊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並不是一位宗教首領。所以,孔子及孟子都是哲學家與政治思想家。

從漢代開始,儒教開始發展。漢武帝時,儒學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標誌著儒教的形成。自此以後,兩千多年來,儒教一直都佔統治地位的國家意識形態。宋明理學形成後,與漢學有不同了。宋學講修身、養性,這是從佛教與教道中吸收來的內容。這是儒教、道教與佛教三教合流的結果。

儒教裡的三納五常,是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後來又概括為忠孝兩端。儒教的重心放在了它的社會功能上,著重於宗教在社會政治和倫理道理的教化作用。這是儒教與世界三大宗教相比最顯著的特徵。

忠君、孝悌是封建宗法社會倫理道理的核心內容,佛教傳入中國,得以成長壯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道教裡也講忠孝,在道教的教義中,誰要成為神仙,就必須取得忠臣孝子的資格,否則就不能成為神仙。這同樣也是在維護忠孝的倫理道德。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唐朝時深入發展,直到宋明理學成立,標誌著三教合流局面的形成。宋明理學將佛教與道教思想吸收到儒教中來。儒、釋、道三教都是維護封建社會君權專制與宗法制的工具。所以,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是:儒教為主幹,儒教、佛教與道教三教合流為輔。

任老總結說,宗教是人類歷史上不可避免的現象,西方受宗教壓迫,中國也受宗教壓迫,只不過儒教與其它三大宗教的表現形式不同,儒教是一種特殊的宗教。黑格爾也曾指出,儒教是「一種國家的宗教,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教、佛教與道教是互補的,它們相互融合,構成為維護君主專制與封建宗法制的工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是一種維護君權專制與宗法制的封建文化形態。

參考資料:

任繼愈談《易經》

相關焦點

  • 儒、釋、道三教,全息大對比
    儒、釋、道,就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者並稱時,其中的「釋教」並沒有稱為「佛教」。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將佛教、道教並稱時,一般稱為「釋、老」,這是各取其教祖之名而定的。道教的創始人為老子,佛教的創始人為釋迦牟尼,自然,就有了「釋教」而非「佛教」的稱謂。而儒教,中國一般也不稱儒教,而稱為「儒學」。大凡說「教」,一般是指「宗教」。而「宗教」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有一定的特殊含義的。宗教,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 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李四龍
    本文立足於三教合流過程中各自的思想立場與對話策略,依據歷代「三教合流」的言論,分析歸納三種不同的類型,三教平等、三教同歸、三教同源,藉此表現傳統儒家社會協調宗教關係的處理經驗。一、儒家的主導地位與三教平等儒釋道三家,在歷史上有多種不同的稱謂。
  • 淺論中華儒釋道三教發展與融合的過程
    中華文明是在文化不斷融合中形成的。中華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稱為儒釋道三家,三家之間的關係和結構,又有「三教並立」、「三教合一」的說法,當然也有「儒術獨尊」的傳統。此三個階段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發展和融合的基本過程,第二階段是在繼承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基礎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份,反映了三教合流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隋唐儒佛道三教關係及其學術影響——洪修平
    一、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學術新局面的出現佛教自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到中國內地,就與以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在碰撞中衝突融合,互滲互補,從而構成了所謂的儒佛道三教關係。佛教在與儒、道的關係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通過依附魏晉玄學而「因風易行」,迅速傳播。由於玄學本質上是儒和道的融合,因而玄佛合流實際上也就表現出了三教融合的重要意義。由沙門敬不敬王者引發的佛法與名教之辨和由老子化胡說引發的佛道之爭等,反映了這個時期儒佛道三教在並存共進中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往往也從反面促進了三教各自的發展。
  • 新禪宗與理學:哲學上的三家合流,修養上的道禪合一
    在宋代這樣一個以士大夫文化為主體的社會裡,社會思潮所表現的觀念形態的理論變化,主要體現為哲學思想上儒、道、釋三家的進一步合流蛻變和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自大朝以來,儒、釋、道互教合流,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主導趨勢。到宋代,這種文化發展已進入完全成熟的階段。土大夫階層裡老莊化了的佛學新禪宗的流行,和僧人的土大夫化,進一步促進了儒、佛的融合蛻變。宋初名僧智圓明確提出了「修身以儒,治心以釋」的主張,此時理學還未產生,儒家的心性義理之學隱而未顯,士大夫的治心養氣多歸於釋道。
  • 河南湯陰西木佛三聖殿,是中華傳統的集大成者
    圖片是村民在介紹三聖殿。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講論,雖肇始於南梁梁武帝時,然直至隋唐代儒、佛、道三教,這種「一致」、「合流」並不能掩飾彼此之間的排斥和鬥爭,直到元明並漸由論難而趨於融匯調和。儒,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 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這裡有許多傳統文化的圖書,大家在進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些工作。現在中國提倡「德」治,講究精神文明建設。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缺乏這個精神。從五四運動開始到後來的「文 革」高峰,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消滅傳統文化的。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儒、釋、道三教,為何道教的勢力最弱?真相讓人痛心!
    釋教在教義上明確規定,背離經典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虔誠的,自然也不會將其他兩教的學說吸收進自己的思想核心。道教就不一樣了,其自產生開始就具有兼容並包的特點。最初的道經其實是百家學說以及民間學說的雜糅體,思想來源極其豐富。三教定型之後,道教的外在實力最弱,所以必須藉助儒釋的力量謀求自身的發展,積極收取兩教的思想精華以自用。其中,釋教學說在在根本上和道教有共通之處,所以被借鑑得最多。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融合與鬥爭,特別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三教合一」,構成了中國近千年來思想文化發展的總畫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種種關係,不僅使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總趨勢和規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權控制下所起的社會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對我國及周圍的鄰國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所起的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 儒、釋、道三家中華傳統文化的之別
    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救世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儒家表於禮、道家表於真、佛家表於戒三家雖別,但卻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02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釋道三家早在古代,儒、釋、道三家便已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基本框架,支撐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大廈;之所以這樣講,不僅僅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思想組成,更是因為三者之間的包容並蓄、借鑑吸收的過程展示了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因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對其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與發展。
  • 帶您了解聞名遐邇的南嶽大廟:儒、釋、道三教共存世界絕無僅有!
    南嶽大廟很多人都聽說過,屬於儒、釋、道三教共存的精華!廟裡總共有大大小小一百零八個菩薩及諸神,但是一般必朝拜的有八位:南嶽聖帝,聖公聖母,轄神總管,文殊菩薩,觀音菩薩,財神老爺,如來佛祖,藥王菩薩。由於南嶽大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三教都信奉財神,故財神有三處。第一處在中軸線上,後門右側的財神殿。第二處在東八觀中,第三處在西八寺中。
  • 三晉文化:山西特有的三教合一文化,儒、釋、道三家共同追求的靜
    其實這三重境界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到,能參悟其中之一併且能夠付諸於行動之中就會受益匪淺!「安」是來自於感觀與言行上的「靜」,人體有五官四肢,主要由大腦控制帶來五官四肢感受到的「靜」,就是目前最長見的一種靜的形式,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與之相關的哲理以及表達方式自然也是數不勝數。
  • 傳統文化(一)
    健身氣功   傳統文化(一)  健身氣功是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結出的碩果,與儒、釋、道、易等各個方面關係密切,並有機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但本文為了敘述方便還是將其分成下列幾個部分,這只是出於行文需要。  (一)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拍一拍宋朝#當代社會保護野生動物一直是人們倡導的話題,這是人們對地球的保護也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現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
    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①]洪修平從歷史上看,佛教自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到中國內地,就與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在碰撞中衝突和融合,互滲和互補,從而構成了所謂的儒佛道三教關係。
  • 這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魁星樓之上就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坊上有一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這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當你穿過牌坊,腳踩臺階往上走,可以看到供奉著彌勒佛的「彌勒閣」,彌勒閣之後是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的大雄寶殿。
  • 遷西景忠山,聞名燕趙,集儒、釋、道三教一山,一日盡覽,走起
    山不高海拔610米,卻是宗教勝地,集儒、釋、道三教於一山,歷史悠久,聞名燕趙,一年四季各有風採。從山門開始依次有、四帥殿、三道茶棚、碧霞元君殿、三忠祠、圓通寺、玉皇殿、知止洞等。當然這些也都是後來復建的,原建築基本毀於戰亂及後來76年的唐山大地震。
  • 從《沈清傳》看中國儒、釋、道文化對朝鮮古典文學的影響
    在《沈清傳》中,有這樣一段序言:「如果要問為人之道最重要的是什麼,應該就是孝和誠。」《沈清傳》以朝鮮民族傳統的孝道為主題,成為朝鮮三大古典文學作品之一被廣泛流傳,更是說明了這一點。儒家認為「孝」是諸德之本,教化之源,孝道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孝道作為儒家文化的基石,浸透在朝鮮社會的方方面面。正如《大韓民國》一書中所說「儒教的倫理規範,則根深蒂固地深入韓國人的靈魂,使韓國人比中國更篤信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