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論我國傳統文化的宗教性,是很忠懇的觀念,讀來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所以,做個總結,分享給大家,以便大家在學習研究傳統文化時參考。
01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任老認為,我國的基本國情尋立在一矛盾的基礎上。這個矛盾就是政治上的高度統一性與自然的小農經濟的分散性。
我國傳統政治的核心是君權專制和封建宗法制。宗法制脫胎于氏族社會,是以家族、血統為紐帶組合起來的政治體制。完善的君權專制保持封建宗法制政體的高度統一與長期穩固。
我國的經濟是自然的小農經濟,它以家庭為單位。這種個體的小農經濟在我國古代史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政治上的高度統一與經濟上的極端分散是一組矛盾,但它卻統一在封建社會的結構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起著協調統一的政治體制與分散的小農經濟的作用。這個文化體系既包括哲學,也包含宗教。為什麼呢?任老解釋說,只有讀書才懂哲學,所以論證政治統一的哲學理論只能控制知識分子。而勞動人民是都不識字,聖人言論他們都看不懂,封建統治者要在思想上控制廣大勞動人民,只能依靠宗教。所以,在傳統文化中,宗教佔據重要的地位。
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實質是維護君權專制與封建宗法制工具。任老指出,凡封建社會裡,宗教都要起重大作用。這是因為,在封建社會裡,無論東西方在經濟上都是靠天吃飯,精神就不能不依靠天。所以,東西的人民都受到神的統治,哲學或科學都是宗教的婢女。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在封建社會裡發展壯大的,所以封建社會需要宗教。
02宗教與哲學的根本區別
宗教最根本的特點是不允許懷疑,不能追問為什麼。比如,基督教徒就不能追問上帝為什麼存在的問題。儒教裡,不能追問為要孝敬父母、為什麼要忠君的問題。而哲學則不同,哲學就是要追問到底。理性思辨沒有禁區,任何問題都可以追問。比如,西方的哲學家就常常證明上帝為什麼存在的問題。
宗教不允許懷疑,而哲學要懷疑一切,這就宗教與哲學最本質的區別。凡宗教都要對理性有個限制,總有不允許繼續追問的禁區,而哲學思辨則要以懷疑一切的態度去審查所有信條。
03儒教的形成過程
孔子思想繼承自殷周時代的天命神學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它的核心是強調尊尊、親親,維護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但是他仍舊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並不是一位宗教首領。所以,孔子及孟子都是哲學家與政治思想家。
從漢代開始,儒教開始發展。漢武帝時,儒學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標誌著儒教的形成。自此以後,兩千多年來,儒教一直都佔統治地位的國家意識形態。宋明理學形成後,與漢學有不同了。宋學講修身、養性,這是從佛教與教道中吸收來的內容。這是儒教、道教與佛教三教合流的結果。
儒教裡的三納五常,是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後來又概括為忠孝兩端。儒教的重心放在了它的社會功能上,著重於宗教在社會政治和倫理道理的教化作用。這是儒教與世界三大宗教相比最顯著的特徵。
忠君、孝悌是封建宗法社會倫理道理的核心內容,佛教傳入中國,得以成長壯大,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道教裡也講忠孝,在道教的教義中,誰要成為神仙,就必須取得忠臣孝子的資格,否則就不能成為神仙。這同樣也是在維護忠孝的倫理道德。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唐朝時深入發展,直到宋明理學成立,標誌著三教合流局面的形成。宋明理學將佛教與道教思想吸收到儒教中來。儒、釋、道三教都是維護封建社會君權專制與宗法制的工具。所以,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是:儒教為主幹,儒教、佛教與道教三教合流為輔。
任老總結說,宗教是人類歷史上不可避免的現象,西方受宗教壓迫,中國也受宗教壓迫,只不過儒教與其它三大宗教的表現形式不同,儒教是一種特殊的宗教。黑格爾也曾指出,儒教是「一種國家的宗教,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教、佛教與道教是互補的,它們相互融合,構成為維護君主專制與封建宗法制的工具。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是一種維護君權專制與宗法制的封建文化形態。
參考資料:
任繼愈談《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