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一)

2020-12-15 荔枝網新聞

健身氣功

  傳統文化(一)

  健身氣功是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結出的碩果,與儒、釋、道、易等各個方面關係密切,並有機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但本文為了敘述方便還是將其分成下列幾個部分,這只是出於行文需要。

  -

  -

  (一)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從唐代開始,儒釋道三教由相互論難而漸趨融合,至宋明理學興起終將三教統一為心性之學。

  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寫道:「內丹說」在道教,「佛性說」在佛教,「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指的是「心性之學」,意思是說儒道釋的指向都是「心性」。而健身氣功融合了以上諸家學說,非常重視心性的修煉,並且不單是致力於心性之學,還把健身氣功提升到了生命之學的高度。

  孫澤先教授說:國學的根本在於心理。我認為還可以更進一步:「國學的根本在於心性之學」。儒釋道之學都是心性之學,都是以修煉心性為根本,與心理學確有相同之處,但又不盡相同。中國產生了很多心理調試的方法,可惜沒有上升到學問的高度,汪衛東醫生也曾談及這個問題,認為雖然國外心理學發達,但是心理鍛鍊的方法卻是中國遠勝於西方。

  孫教授在其學術生涯中從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學說中汲取了無盡的營養,而精神分析學說的營養又是來自於道家的識神與元神理論,與佛家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遙相呼應,這不僅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健身氣功鍛鍊的本質是什麼?。

  儒家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被稱為儒家十六字真言。道心精微,健身氣功正是體察道心之一途徑。首先要心靜,心靜就是要排除雜念,健身氣功要求外動而內靜、形動而心靜,動靜相兼、互為依存。荀子說「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

  「人心惟危」的「危」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人心的雜亂,心不寧則亂,亂則意志不堅定易入歧途。周敦頤在《通書 聖學第二十》中說:「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就是無雜念,健身氣功常用意守的方法來排除雜念,是以「一念」來代替「萬念」。

  朱熹提倡「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都是為了在靜中修身養性,提升個人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朱熹《調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蜇。氤氳開闔,其妙無窮。」《調息箴》中還寫道「守一處和,千二百歲」。

  在健身氣功練習中,「守一」的要求比比皆是,如五禽戲的「起勢調息」:兩手上提時意守勞宮、內合時意為貫氣入羶中、下按時以意送氣入下丹田。馬王堆導引術則要求練習十二個動作時配合意守相應的經絡。健身氣功的這些具體要求是為了排除雜念,使心神寧靜,在精神充分放鬆的前提下感受每一個動作帶給身心的變化。

相關焦點

  • 中國旅遊文化傳統一、旅遊文化與民偕樂的傳統
    中國旅遊文化傳統一、旅遊文化與民偕樂的傳統旅遊與民偕樂反映了旅遊文化的價值取向。由於民本思潮的崛起,旅遊文化始終貫穿著與民偕樂的這一重民傳統和價值取向。(一)與民偕樂旅遊文化傳統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與民偕樂的旅遊文化傳統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主要是由於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十分重視民眾的力量。
  • 赤都傳統文化驛站: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日前,在咱們紅山區,一個集傳統文化展示與體驗,紅色文化展覽、珠寶、手工藝品鑑賞與銷售於一體的赤都傳統文化驛站免費開放。市民可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天一大早,赤都傳統文化驛站就迎來了一批來參觀的小朋友。
  • 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2016-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麗江10月13日電 題:香港青少年:少數民族文化是認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 傳統文化英語作文 高三英語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67個中國傳統文化...
    一. 節日名稱   1. 春節:Chinese New Year's Day / Chinese Lunar New Year / the Spring Festival   2. 除夕:New Year's Eve   3.
  • 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
    中國的未來,不能僅僅是一個廉價的世界的生產加工廠,我們13億中國人,也不能變成一個沒有民族文化的所謂的國際人或者現代人。 但是,這個認識,也的確是在我們解決了物質、經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之後才可能有的。就像在20年前,你講環保沒有人聽一樣,在20年前我們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是一句空話。幾十年來我們忽略了所有的傳統文化。
  • 資料:晉中傳統文化與晉商文化
    中華版圖遼闊廣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博大厚重的中華文化中,由於各地區地理、歷史、人文、風習的不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晉中位於山西省的中部,長期以來處在中原漢民族農耕文化和北邊蒙族遊牧文化會接的地區,其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確有關注研究的價值。  一、先從概念說起。
  • 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挖掘節日文化內涵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慶中秋新華社記者「媽媽,他們在幹什麼?」「燒太平窯呀,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農曆八月十五燒「太平窯」,是景德鎮多年來的中秋傳統習俗,意在祈求未來平安幸福。中秋節前後,全國各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挖掘展示節日文化內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傳承。9日晚,一場「『越』夜『月』魅力」的夜遊中秋活動在廣州越秀區南粵先賢館拉開帷幕。
  •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隨行中國現有五十六個民族,同做為中國華夏兒女,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後人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近現代,由於黔東南州苗族巫文化與現代文明持續、深入地接觸並受之影響,所以發生了文化變異,逐漸失去本土文化的特點而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
    我們要學習和了解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領導幹部更要帶頭閱讀經典,原汁原味接觸優秀傳統文化,體悟其中的思想魅力、精神實質。如此,才能夠真正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要講話的深刻內涵。  當前,雖然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學習有所加強,但還存在一些偏頗現象,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紋飾寓意(一)
    我們把這種具有歷史淵源、富於民間特色,又蘊涵吉祥企盼的圖案稱之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民族歷史的一套完整的藝術形式。先人們通過這些直觀可感的完美形式,表達對幸福美滿生活和財富的熱切和渴望。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峻性,為了更好地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傳承,我們開始重視國學教育。但是,和這些形式相比,服飾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被運用也最為方便和直接,並且它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傳播將更具影響力。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千年琵笆,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黃泉路上人消沉,望鄉臺上憶前塵。這是一段關於嗩吶的順口溜,大概的意思就是只要嗩吶一響,就代表著有人去世。嗩吶這個樂器也就成為了喪事的代言詞,殊不知嗩吶是中華民族民樂器的重要成員之一。
  •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
    中國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老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統文化,每一項都值得我們深究。從古至今,有許多的歷史古蹟值得去考究,也有很多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繼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吧!
  •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一書,重點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對應於具有普遍意義的真善美三個價值,很好地呈現了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以「解釋學」的思路與方法,繼承、發展與創新中國哲學與文化的學術實踐。
  • 瑞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獨一現象!
    遠古瑞獸瑞獸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一種圖騰崇拜,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們從遠古時代一直沿存至今。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與深化,人們心裡寄託的廣泛化,情趣的豐富化,更多人把遠古瑞獸鎖定在更廣的範圍之內,認為只要是對人有益的遠古獸皆是瑞獸範圍。
  • 晉江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蒞臺傳統文化交流團 (上)
  • 樂見傳統詩詞成文化新潮
    近日,有媒體刊文稱詩歌文化正在中國復甦,或將迎來新「詩」紀。的確,傳統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正以其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和藝術感召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全國形成了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