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
傳統文化(一)
健身氣功是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結出的碩果,與儒、釋、道、易等各個方面關係密切,並有機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但本文為了敘述方便還是將其分成下列幾個部分,這只是出於行文需要。
-
-
(一)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健身氣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從唐代開始,儒釋道三教由相互論難而漸趨融合,至宋明理學興起終將三教統一為心性之學。
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寫道:「內丹說」在道教,「佛性說」在佛教,「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指的是「心性之學」,意思是說儒道釋的指向都是「心性」。而健身氣功融合了以上諸家學說,非常重視心性的修煉,並且不單是致力於心性之學,還把健身氣功提升到了生命之學的高度。
孫澤先教授說:國學的根本在於心理。我認為還可以更進一步:「國學的根本在於心性之學」。儒釋道之學都是心性之學,都是以修煉心性為根本,與心理學確有相同之處,但又不盡相同。中國產生了很多心理調試的方法,可惜沒有上升到學問的高度,汪衛東醫生也曾談及這個問題,認為雖然國外心理學發達,但是心理鍛鍊的方法卻是中國遠勝於西方。
孫教授在其學術生涯中從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學說中汲取了無盡的營養,而精神分析學說的營養又是來自於道家的識神與元神理論,與佛家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遙相呼應,這不僅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健身氣功鍛鍊的本質是什麼?。
儒家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被稱為儒家十六字真言。道心精微,健身氣功正是體察道心之一途徑。首先要心靜,心靜就是要排除雜念,健身氣功要求外動而內靜、形動而心靜,動靜相兼、互為依存。荀子說「治之要在於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
「人心惟危」的「危」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人心的雜亂,心不寧則亂,亂則意志不堅定易入歧途。周敦頤在《通書 聖學第二十》中說:「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就是無雜念,健身氣功常用意守的方法來排除雜念,是以「一念」來代替「萬念」。
朱熹提倡「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都是為了在靜中修身養性,提升個人的思想和道德境界。
朱熹《調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蜇。氤氳開闔,其妙無窮。」《調息箴》中還寫道「守一處和,千二百歲」。
在健身氣功練習中,「守一」的要求比比皆是,如五禽戲的「起勢調息」:兩手上提時意守勞宮、內合時意為貫氣入羶中、下按時以意送氣入下丹田。馬王堆導引術則要求練習十二個動作時配合意守相應的經絡。健身氣功的這些具體要求是為了排除雜念,使心神寧靜,在精神充分放鬆的前提下感受每一個動作帶給身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