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2020-12-12 青山空語

#拍一拍宋朝#

當代社會保護野生動物一直是人們倡導的話題,這是人們對地球的保護也是我國傳統思想的表現,我國自古就特別注重人與自然的相處,在《論語》中,孔子提出「釣而不綱,弋而不宿」,後來的「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都體現出古人對於保護動物所做出的舉措,漫漫歷史中,宋朝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於保護野生動物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度繁榮的大宋王朝

宋朝的繁榮已經是有目共睹的,在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是一個百花爭豔的朝代,提起文化方面就涉及到宗教,宗教是人們的思想變化產生的,這被歷朝統治者利用,使它成為了統治百姓的很好的方式。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宋代的儒、佛、道三教合流表現在很多方面,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宋朝流傳下來的詩詞中,宋朝時的文章題材和背景出現大量的佛教元素,著名的文學大家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楊萬裡等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思想的印記。此外,世俗文學也受到佛教的影響,這些是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的文學,由此開始,佛教真正的在宋王朝佔據了一席之位,並成為統治者控制整個江山的利器。

二、「每歲申之,永為定式」的基本國策

1,「三家合流」奠定政策頒布的基礎

三家合流形成理學,這是儒學的革新,也是古代國家政策發生轉變的內在原因,百廢待興之際,宋太宗為顯示天子體恤百姓的思想,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的《禁採捕詔》是值得一提的,詔令中明文規定「其禁民無得採捕蟲魚、彈射飛鳥,仍永為定式,每歲有司具申明之。「也就是說,這條詔令不是臨時起到制約的作用,而是永久有效,並且每年都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檢查,這奠定了宋朝的保護野生動物政策的形成。

2,再次重申詔令,國策基本確定

宋太宗即位以後,沿襲祖先的政策,再次重申了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必要性,並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自宜禁民二月至九月無得捕獵,及持竿挾彈,州縣吏嚴傷裡胥,伺察擒捕,重定其罪。「詔令中規定每年的二月到九月不得進行各項捕獵,並且這也是長期有效的政策。經歷了兩代皇帝的明令申明,宋朝對於保護野生動物的基本國策基本確定。

除了這兩項主要的政令,在宋朝後來的帝王在位期間都頒布了很多關於保護動物的政策,其中不乏很多具體規定,例如:不得製作鹿胎冠,不得買賣象牙,不得捕殺犀牛等等,這些政策的背後不難看出儒、佛、道的思想。

宋代時一個各種文化交融的時代,對儒家重視、對佛教崇尚、對道教推崇,在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思想的前提下,積極的傳播佛教和道教,促使儒家「天人合一」與佛家的「因果輪迴」相融合,這也與道教的「護生」觀念不謀而合,這成為了宋代注重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基礎。

3,儒、佛、道三家思想的鼎力相助

儒家注重「天人合一」,這也是儒家認為人與自然相處的基本準則,這種思想起源於秦,在宋朝得到完善,這其中離不開大量儒家學士的努力。作為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張載認為自然萬物與人沒有差別,天地之性就是人的本性,人們對於自然萬物的關愛就像關愛人類自己一樣,所以人們理應愛護動物,自然萬物應當和平相處,所以在宋朝推出的保護動物的政策中幾乎每一條都有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佛教主張「因果輪迴」,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逐步被人們所接納,在很多朝代也是被當作立法的主要思想來源。佛教認為這世間的萬物都是有靈氣的,人有生死輪迴,動物亦有,人與動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在去世後可能會輪迴為動物,動物也有機會輪迴為人,所以人與人之間應和睦相處,人與動物之間也不應存在殺戮。

在宋以前,佛教曾遭到迫害,宋朝建立以後,宋太宗禮佛敬佛的做法鞏固了民心,後來在制定該政策時,也多參考佛教的思想,在保護動物這方面,佛教」因果輪迴「的思想就比較深入人心。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為淵源發展起來的宗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東漢末年逐漸興盛起來,道家思想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這其中就包括尊重自然、尊重世間萬物,不殺生,「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屈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這是道教在《太平經》中所提出的思想。

宋朝時期,宋真宗與宋徽宗是極力推崇道教的皇帝,大肆設立道場,整理道教經典,這促進了道教的傳播,也廣泛傳播了到道教「護生」的觀念,宋真宗頒布的很多對於野生動物保護的法令就是受道教的直接影響,「北俗,遇月三、七日不食酒肉,蓋重道教之故」,這其中道教的影響可見一斑!

三、總結

宋朝的經濟繁榮促進了宗教的發展,歷代皇帝對宗教的重視成為建立國策的基本,儒佛道三家的思想都主張保護野生動物,提倡人類與自然之間和睦相處,這就催生了宋朝一系列對於動物的政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祖先的眾多政策在現代社會仍然是可行的,保護野生動物是一個長久的政策,也將世世代代地傳遞下去,物種的多樣性才是自然本來的樣子,這樣的世界才是精彩紛呈的!

參考文獻:

1、《燕冀詒謀錄》

2、《宋史》

3、《續資治通鑑》

4、《北宋前期動物保護詔令中的政治文化意蘊》

相關焦點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
  • 《三聖會談》:儒、道、佛思想的交匯
    現在,一本小說一般的儒釋道解析《三聖會談》來了!你是否見過如此獨特的寫作手法呢?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不同時空的智者以「開會」和「閒談」的形式,闡述東方哲學。形式之新穎,頗有關公戰秦瓊的意味。通過幾位聖者所講述的故事,從聖者的經歷等源頭了解儒釋道的深意,這在現當代同類作品中極少見到。★現代社會浮躁異常,讀者需要情緒上的釋懷,心靈上的淨化。
  • 隋唐儒佛道三教關係及其學術影響——洪修平
    這種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則表現出了一種包容與開放的心態,從而為各種思想學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隋唐時期的帝王雖然出於個人的好惡而會表現出對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態度,但基於現實的考慮,他們基本上都採取了三教並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順應大一統社會政治的需要,同時在帝王三教並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動下,隋唐時期出現了儒佛道三教鼎立和三教共同發展的思想學術新局面。
  • 詩是口頭的歷史,淺論宋代詠史詩繁榮背後的思想文化背景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儒學復興,文化昌明,儒、釋、道三教也在寬鬆的氛圍下互相融合借鑑,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的文化格局,也培養了宋人豁達開闊、氣宇軒昂的高潔人格,促使宋學走向繁榮的春天。儒學汲取佛、道兩家精華而形成了具有思辨性質的理學。
  •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建築史上的奇蹟~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西大同市渾源縣,距大同市區62千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中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 掛在懸崖上的千年寺廟:同時供奉佛、道、儒三教?曾入選時代周刊
    這便得益於古代工匠的巧思,懸空寺選址於峽谷中的一個盆地,懸掛於石巖中間,石巖頂峰突出的部分成為了保護古寺的一把雨傘。暴雨傾盆之時,雨水從崖上傾瀉直下,為這座空中樓閣掛起一層清澈又朦朧的水簾。全寺均為木質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託。遊人登臨懸空寺,需攀懸梯,穿石窟,走屋脊,步曲廊,方可體驗置身九天宮闕之感。
  • 從陶弘景的道教思想實踐,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變化
    他是道教思想家、醫學家、煉丹家,更是南方茅山道派的開山祖師。他的道教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道、佛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可以說,陶弘景的道教思想理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發展的縮影,同時也對後世道教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論述陶弘景的道教思想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魏晉前期道教發展的狀況。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儒、釋、道三教,全息大對比
    而儒、釋、道並稱時,將儒學稱為「儒教」,確實能夠體現出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和信仰。畢竟,在現世世界中,以儒學為根基的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作用力,是顯而易見、顛撲不破的!儒、釋、道三教,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駕馬車。
  • 儒、釋、道三教文化各有特點
    儘管後來落實了政策,但是餘波、餘毒還沒有掃清,社會人心很混亂,產生了五毒現象。你們看現在搶劫、放火、殺人、貪汙、黃色淫亂、吸毒販毒等等五毒現象風行得很。許多刑事犯罪分子一「進宮」、二「進宮」、三「進宮」,不思悔改,直到最後被槍斃,什麼原因?心理問題,喪失了「德」的惡果!儘管有法律,但他們不怕!現在中央看到這些現象,提出「德」治,德治與法治並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是很有道理的。
  • 看完這三句話,你就明白「儒、道、佛」的區別了,悟三教明人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道、佛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衍生出眾多支派,開枝散葉,並成為華夏顯學,統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在看似矛盾鬥爭中融合發展,猶如三枝奇葩,相互輝映。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
  • 人們都喜歡錢,該如何獲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是這樣的
    圖1 招財佛《增廣賢文》中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有人這樣翻譯這句話:「有錢有地位,這是人人都嚮往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得來,君子是不接受的;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 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擺脫,是擺脫不了的。君子離開仁義,難道還能以惡立名?所以,君子任何時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頓飯的短暫時間裡也不離開「道」。這應是大家熟知的儒家思想了。
  •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梁武帝身上體現「融合」,形成獨特的內容
    多種文化素養和獨特的人生經歷也使他的佛學思想具有獨特的內容。他的佛學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三教同源說,一是真神佛性說。三教同源說。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梁武帝在宗教信仰領域把佛教置於最高地位,同時又認為三教同源,三教一致,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實行三教並用的政策。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全縣境內現有摩崖造像200餘處,10萬餘尊,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是八廟臥佛院,石羊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圓覺洞、千佛寨、孔雀洞、石仿木古建築—木門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尤以馳名中外的唐代左側臥佛和有「東方美神」之稱的北宋紫竹觀音評價最高,最受世人矚目。
  • 明招寺與儒道佛「三教融合」
    東晉阮孚舍宅為寺,成為明招寺的開山;唐末德謙禪師經營明招寺四十年,中興明招寺,從而為宋元以降武義明招寺儒(理)學文化的興盛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兩宋時期,儒家思想以理學(新理學)的形式得到了復興,同時明招寺的儒學文化亦開始興盛發達。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佛教在建立中國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論體系時攝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與儒、道進行了喋喋不休、震動全國上下的爭論乃至流血鬥爭,儒、釋、道形成了鼎足之勢。佛教在唐末,由於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日益呈現衰頹之勢,在宋初一度復甦。北宋初期,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普度大批僧人,重編大藏經;南宋偏安一隅,江南佛教雖然保持了一定的繁榮,但佛教總的趨勢在衰落。
  • 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現在人們非常流行一個詞,叫佛系,大概說一個人低欲望的生活態度,而我們形容一個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通常也會用的一個佛教的名詞,叫做四大皆空。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呢?雖然我們很多人平時以佛系自居,也經常說自己四大皆空,但對這類詞的具體含義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四大皆空,出自佛教的《四十二章經》,意思大概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 雲丘山有個地方 佛道儒三教合一 因為靈驗 遊客絡繹不絕
    它始建於清初,奇特性在於其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殿堂。它由華山派二十三世和龍門派二十四世合資所建,因建時五龍宮向八寶宮分配八個元寶,遂得名「 八寶宮」,又因其地處五龍宮北面,晚於五龍宮而建,亦俗稱「後宮」。八寶宮為五層疊地式建築,第一層中間為三祖殿,兩邊是藥王殿、救苦天尊殿,第二層為聖母殿,第三層為祖師殿,第四層為玉皇殿,第五層為三清殿,這裡據說求子,求姻緣都很靈驗哦!
  • 在宋代時期,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哪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宋代盛行新儒家理學,蘇軾兼容並包接受儒、道、佛各家思想,論畫題「常理」這裡的「理」字,並不是後人大都認為是理學的「理」,而是指客觀事物之理,即客觀事物的規律,也包括藝術的規律。完全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闡律交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
  • 論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類型——李四龍
    有關心性修養的豐厚思想資源,特別是禪宗的「明心見性」、華嚴宗的「理事無礙」、天台宗的「止觀雙修」等,成了宋代儒學發展的重要思想源頭。佛道兩教,因此配合實踐儒家的倫理規範。尤其是佛教,在民間社會還承擔了許多慈善救濟的實際功能。因此,歷代帝王多從實際的政治利益考慮,制定穩健的宗教政策,令兩教「有助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