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時期,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哪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2020-12-12 不可耐的體育屋

宋代盛行新儒家理學,蘇軾兼容並包接受儒、道、佛各家思想,論畫題「常理」這裡的「理」字,並不是後人大都認為是理學的「理」,而是指客觀事物之理,即客觀事物的規律,也包括藝術的規律。完全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闡律交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蘇軾文集》卷六三《祭龍井辯才文》蘇軾為求得人物的自然神情在「傳神記」曰:「欲得其人之天,法當於眾中陰察之。」蘇軾論吳道子藝術高超,歸結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蘇軾比較吳道子與王維的人物畫曰:「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如得之象外,有如仙翩謝籠樊。」認為吳道子和王維的成就都很高,王維是詩人,他的畫如同他的詩,得於象外,尤以佛理、禪趣入詩開清新敦厚的風格之先,成為一代宗師。「詩畫本一律」、「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皆基於蘇軾所受的儒、佛、道的思想影響。倪攢是元代山水畫家的代表之一,其「逸筆」與「逸氣」理論在當時很有影響,這種說法從字面上看有點虛玄、新異,實際是元代文人畫習道參禪,希望從道禪思想中尋求人生真諦思潮的一種反映。

倪攢在《秋亭嘉樹圖》中自跋:「風雨蕭條晚作涼,兩株嘉樹近當窗。結廬人境來無轍、寓跡醉鄉真樂邦。南諸殘雲宿虛墉,西山青影落秋江。臨流染翰摹幽意,忽有衝煙白鶴雙。」「結廬人境來無轍」正是表白了他身居塵世,卻尋求清遠的人生理想,在內心世界裡構築起適意、淡泊的理想國。透過「臨流染翰摹幽意」共追摹的和諧、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進而否定了那俗不可耐的人間世和芸芸眾生只能給宇宙天地間的靜謐、和諧帶來破壞的哲辯思想的人生境界。

元·王蒙在《畫學心印》雲:「無心在玄化,泊然齊始終。」「名不長存,人生易滅,優遊僵仰,可以自娛。」「逍遙一世之上,……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足見其追求精神自由、解脫為目標的生活情趣和繪畫哲辯思維觀。自從禪宗思想滲透進士大夫文人的藝術思維以後,更有人把包含了自然閒逸的感情和虛情、空靈的物象的藝術境界稱之為有「禪思」、「禪氣」、「禪境」。明代董其昌並通禪理,喜歡以禪論藝學。其上述所提的「南北宗論」,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提出的關於畫派的理論。

董其昌提倡有「禪境』,「禪意」以王維為代表劃分的「南宗」文人畫派,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進而否定了無禪境,無禪意的以李思訓為代表的北宗院體畫畫派。此論在明代建立,便得到文人畫家的贊同,而流行了三百多年,影響到國內外,其借禪宗南北二派「頓、漸」的修行方式,以喻畫法,可見其「禪理」之淵源。「山水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所非生活」概括所談到的山水花鳥的擬人傳神的精神,均是基於其造詣極深的禪理哲辯思緒。從根本上說,釋、道思想畢竟淡化,人更有奮鬥進取精神。

然而,這種把心理、生理、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聯繫起來,主張向內心、本性尋求人生真謗的方法受到了包括石濤在內的文人畫派的青睞。代表著清代山水畫最高成就的僧人畫家石濤在藝術上很深的見解。著書《畫語錄》,參有禪理,有玄妙之說,故在古畫論中是一本難懂的書。其繪畫哲學思想有兩個:「一是強調有我,另一個是一畫,石濤強調「有我」,深刻地闡明了繪畫中客體與主體的關係,客體是主體的依據,主體以客體為基礎,人懷自然,既對立又同化,這是對中國「天人合人」的宇宙觀和情景交融的哲學藝術觀的精闢闡釋和進一步發展。

「法於何立?立於一畫」石濤的「一畫論」的哲學思想基礎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莊子的「既雕既琢、復歸於樸」。從山川萬物中去體驗、錘鍊,才能真正掌握「一畫」。有了「一畫」這功,就可憑此「測」萬物,「參天地之化育」。

相關焦點

  • 全真道龍門派是正宗道家,為何明朝時期提倡三教合一?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南方是正一教,北方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全真道一家獨大。由於明朝對理學的加持,朱元璋主張以儒家為主,官方面前佛道兩家都很脆弱,但是在民間,千百年浸潤下,基礎非常雄厚,而且對釋儒道的區分不是很多,早就融合一體。
  • 宋代是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宋代的儒、佛、道三教合流表現在很多方面,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在宋朝流傳下來的詩詞中,宋朝時的文章題材和背景出現大量的佛教元素,著名的文學大家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楊萬裡等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思想的印記。
  • 新禪宗與理學:哲學上的三家合流,修養上的道禪合一
    社會思潮由一般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體系所組成,在反映一個時期社會群體生活的情感、心境、性格、習慣等方面,與士人心態有某種直接的聯繫。但它更主要的是以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倫理意識等理論化、系統化的觀念形態出現。在宋代這樣一個以士大夫文化為主體的社會裡,社會思潮所表現的觀念形態的理論變化,主要體現為哲學思想上儒、道、釋三家的進一步合流蛻變和新儒學——理學的出現。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讚安嶽石刻有10個全國之最:(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三)五代時期的石刻造像在國內最多;(四)圓覺洞五代的「地藏菩薩」在我國南方最早;(五)圓覺洞五代時期的「地獄變」龕在國內最早;(六)毗盧道場的北宋柳本尊「十煉」修行圖全國最早而罕見;(七)北宋時期的石刻造像最美;
  •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文娟:三教合一與慈孝與倫理
    三教合一這跟綿山也很相關,因為綿山它其實就是一個三教合一的一個集中體現。綿山上有大羅宮,雲峰寺,而且又是寒食文化的起源點。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對三教合流現象持續關注,特別是在當今多元文化與宗教交流與對話的背景下。因此,我想以釋道儒三教來思考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借鑑意義。因此我這篇文章主要的內容是從歷史的角度做一個概述性的考察,解釋三教合一背景下對不同倫理的發展。
  • 大理喜洲【大慈寺】三教合一,抗戰時期華中大學舊址。
    大慈寺,是三教合一的廟宇,抗戰時期華中大學的師生遷移到此地避難,與喜洲結下非常的緣分,老舍先生也曾到此處教學過。
  • 丘處機的開創的龍門派,為何明朝之後提倡三教合一?
    在佛教的催化之下,中國本土道教在宋朝金朝時期,逐漸產生了全真教和正以教,宋朝是正一教,金朝是全真道,也算是南北對峙之下的別樣景觀,因為元朝的統一,這種分界也沒有了。
  • 泰山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許久之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在古老的泰山生息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而泰山的宗教文化又保留了古文化的精華,隨著帝王封禪泰山的活動,道、儒、佛三教相繼傳入,山上山下廟觀林立,神祗眾多,因此泰山素有神府、神山的美稱。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融合與鬥爭,特別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三教合一」,構成了中國近千年來思想文化發展的總畫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種種關係,不僅使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總趨勢和規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權控制下所起的社會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對我國及周圍的鄰國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所起的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蘇軾、蘇轍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傑出的代表,兩兄弟與其父蘇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席。可蘇軾、蘇轍兄弟不僅僅因為傑出的文學成就名垂青史,由他們開創的「蜀學」,與程頤、程顥兄弟的「洛學」,以及王安石的「新學」在整個宋代儒家學說形成「三足鼎立」。到南宋時期的繼承者張栻、魏了翁,繼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
  • 儒釋道三教原本各自為營,最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唐釋法琳在駁道士李仲卿《十異九迷論》時說:「王淳《三教論》云: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制立形象,假號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憑衣食」(《廣弘景集》)。朱熹也說過:「道家有《老》、《莊》書,卻不知看,盡為釋氏竊而用之,卻去仿釋氏經教之屬」(《朱子語類·論道教》)。
  • 蘇軾在寺廟內散步,看到竹子,一首詩脫口而出,寫出了君子品格
    中華文化的瑰寶當屬唐詩宋詞,無論是哪一種,對音律都是有嚴格的要求的,所以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美好非常。說起宋詞,不得不提文豪蘇軾。這蘇軾生性豪爽,但是太過直率,所以雖然腹中才華萬千,也曾考取功名,但是終因為性格過於剛直而得罪了小人,最終官場一路坎坷,被一貶再貶。
  • 蘇軾知徐州時期的文學創作思想
    三在「道」、「藝」並重的理論指導下,蘇軾的詩詞創作也收穫頗豐,他的《浣溪沙·謝雨》詞五首開創了農村題材的先河,反映了他的平民意識和與民同樂的人文精神。字裡行間,充滿了對蘇軾的嚮往之情,並表達了終身追隨的決心。蘇軾對秦觀的熱忱也給予了積極的響應,請秦觀為黃樓作賦。至此,後來有名的「蘇門四學士」大部分已經跟蘇軾建立起了師生加文友的關係。黃樓聚會也為蘇門「六君子」的形成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六君子」之一的彭城詩人陳師道早在蘇軾密州時期便與蘇軾開始了書信交往,但正式的文學交往到此時期才真正開始。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王重陽祖師什麼時候提出過三教合一???王重陽祖師提出的是三教圓融,跟三教合一完全不是一個意思,看樣你就是個假道士,這麼低級的錯誤都犯!道藏中並未允許和記載過可以佛道雙修,也沒說過三教合一,只有某些人在佛教勢大、統治者信佛,為自己發展,迫不得已說三教一家的,道心不二是為正一,正一派本質上不承認三教一家,祖天師成仙后幾百年,有佛教僧人做邪書誹謗天師,所有有良知的正一弟子與佛教勢不兩立。
  • 三教合一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範俊波
    三教合一是指道教、佛教、儒教三個教派的融和。 道、佛、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 宋代大文豪蘇軾造就了硃砂與竹子的結合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 劉松年 《天女獻花圖》(局部)除此之外,硃砂也用於藥劑和製作顏料,人們稱繪畫為「丹青」,「丹」即為硃砂。硃砂色在永樂宮壁畫、敦煌壁畫等重要石窟、古代帛畫以及絹本紙本繪畫中都有大量應用。現存可考的最早的卷上硃砂,見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西漢帛畫。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關注隨緣分,更文看心情   15   「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清朝年間便已發展為一種主流趨勢,現代社會也為多數人所接受、認同,不僅是一種自我胸襟的標榜,更來自於深層的社會原因。本文試著從歷史的幾個關鍵時期,進行闡述。
  • 三教合一,促進了儒家思想的轉變,對明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教合流,又稱「三教合一」。其中「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時期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儒佛道三教中,以儒家思想為主,儒家思想注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更具時代意義。三教合流在明代晚期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三教合流」的進一步加深為晚明《中庸》學注入了思想方面的新鮮血液。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於隋朝。三教講論,雖然肇始於北周武帝時期,然而直至隋唐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論很難被人們所接受而成為風尚並漸漸趨於融匯調和。
  • 儒釋道三教合一,近乎擁有「仙人」心境的蘇軾,為何落至如此下場
    然而蘇軾晚年卻被朝廷一貶再貶,為何這樣的一個人下場卻似乎不是那麼好呢?原因有以下三點。一、與當權派王安石相衝突當時王安石作為當權一派領袖推行變法,而蘇軾的立場卻是主張反對變法的,兩人之間存在了矛盾,這就使得王安石非常討厭蘇軾。
  •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
    三教合一,文化融合的開端,你不得不了解的文化常識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的階段佛儒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魏武帝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唐宋時期,第三階段是明清時期。在最初的階段裡,雖然佛儒道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但影響卻又不大。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在宋朝時期,儒學衰落,程朱理學應運而生,因為程朱理學本身就是三教合一的產物, 它吸收了佛、道、兩家的主要觀點,創造出適用於時代發展的新儒學——程朱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