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人間難得其二。因為他既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又是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佛教徒……他集合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三大人生觀念,做到了入世與處世的完美統一。然而蘇軾晚年卻被朝廷一貶再貶,為何這樣的一個人下場卻似乎不是那麼好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與當權派王安石相衝突
當時王安石作為當權一派領袖推行變法,而蘇軾的立場卻是主張反對變法的,兩人之間存在了矛盾,這就使得王安石非常討厭蘇軾。有一次蘇軾誤闖王安石書房,見到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心中覺得不妥,於是把詩給改了,王安石發現後非常氣憤。蘇軾還多次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二者矛盾就愈發尖銳,最終,王安石找了個由頭把蘇軾罷黜了。
二、遭朝廷忌憚
蘇軾才華過於出眾,不僅詩詞廣為流傳,他的散文、書法、畫畫都非常優秀。他還是工程師、美食家等等。此外,他愛民如子,樂於賑災,與百姓的關係非常好,這也就使得蘇軾無論去到哪裡,都非常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朝廷生怕蘇軾起造反之意,但對於這種情況無可奈何,只好對蘇軾一貶再貶讓其遠離京城。
三、時運不濟
蘇軾被人所嫉妒,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當時新黨當權,實力強盛,於是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這年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坐牢103天,幸好王安石求情才免去一死。但是等到後來蘇軾與王安石和好也支持王安石變法時,王安石卻已不受皇帝重用,蘇軾實在是時運不濟。
蘇軾一生雖然顛沛流離,被一貶再貶,但是他積極入世與灑脫出世的心態卻讓他保持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也讓他善於發現美好,創作出眾多如《水調歌頭》《赤壁賦》等這樣的傳世之作。這樣的人不管去到哪裡或者做什麼,都會像金子般閃閃發光,故而貶與不貶又能如何?
以上圖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