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教合一,近乎擁有「仙人」心境的蘇軾,為何落至如此下場

2020-12-12 夢塵雜談

蘇軾,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人間難得其二。因為他既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又是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佛教徒……他集合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三大人生觀念,做到了入世與處世的完美統一然而蘇軾晚年卻被朝廷一貶再貶,為何這樣的一個人下場卻似乎不是那麼好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與當權派王安石相衝突

當時王安石作為當權一派領袖推行變法,而蘇軾的立場卻是主張反對變法的,兩人之間存在了矛盾,這就使得王安石非常討厭蘇軾。有一次蘇軾誤闖王安石書房,見到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心中覺得不妥,於是把詩給改了,王安石發現後非常氣憤。蘇軾還多次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二者矛盾就愈發尖銳,最終,王安石找了個由頭把蘇軾罷黜了

二、遭朝廷忌憚

蘇軾才華過於出眾,不僅詩詞廣為流傳,他的散文、書法、畫畫都非常優秀。他還是工程師、美食家等等。此外,他愛民如子,樂於賑災,與百姓的關係非常好,這也就使得蘇軾無論去到哪裡,都非常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朝廷生怕蘇軾起造反之意,但對於這種情況無可奈何,只好對蘇軾一貶再貶讓其遠離京城。

三、時運不濟

蘇軾被人所嫉妒,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當時新黨當權,實力強盛,於是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這年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坐牢103天,幸好王安石求情才免去一死。但是等到後來蘇軾與王安石和好也支持王安石變法時,王安石卻已不受皇帝重用,蘇軾實在是時運不濟。

蘇軾一生雖然顛沛流離,被一貶再貶,但是他積極入世與灑脫出世的心態卻讓他保持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也讓他善於發現美好,創作出眾多如《水調歌頭》《赤壁賦》等這樣的傳世之作。這樣的人不管去到哪裡或者做什麼,都會像金子般閃閃發光,故而貶與不貶又能如何?

以上圖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普照寺講道受質疑:提王重陽儒釋道三教合一遭批
    原來,道家傳人到佛家聖地講道,且劉綏濱先生還提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因此引發了爭議與批評。「其實,這些都是緣於質疑者對佛道文化的了解不夠,道教全真派王重陽祖師創教,即提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少林寺有一古碑,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碑,說明古代的高道高僧大德高士,是沒有宗教隔閡的,但後來有些信眾在執行過程中,沒能理解先賢用心,出現了分別
  •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比少林寺還悠久,如今因挖煤被破壞!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也有非常多是教派,同時也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著最多的喪教派,那就是儒教、佛教、道教這三大教派,可是在山西大同就有一個比較神奇的寺廟,設立在峭壁之上,「儒釋道」三教合一,佛祖、老子、孔子共處一室,寺廟的名字還寓意深刻,叫做懸空寺。
  • 淺論中華儒釋道三教發展與融合的過程
    中華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稱為儒釋道三家,三家之間的關係和結構,又有「三教並立」、「三教合一」的說法,當然也有「儒術獨尊」的傳統。但是,在利瑪賽把中華三教介紹給歐洲的時候,並不是說三種獨立的宗教」,更不是說三派學者因了信仰不同,便如同當今世界的宗教衝突那樣,你死我活、不相往來。
  • 儒釋道三教合一,古寺經典建築之最,寧夏中衛高廟
    儒釋道三教合一,古寺經典建築之最,寧夏中衛高廟高廟保安寺位於寧夏中衛縣城北,它與「大漠奇觀(沙坡頭)」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為了一座廟宇如此的執著,顯得彌足珍貴。現在保留下來的建築依然以清代古建築風格為主體。保安寺高廟保安寺坐北朝南,整體為三層臺座式結構。前為保安寺,後為高廟,高29米,佔地6895平方米,殿堂僧寮300餘間。
  • 儒釋道成就蘇軾的灑脫與詩詞的曠達
    後人稱蘇軾詩、詞、文、書法、繪畫「五絕」。歷史上關於蘇詞的主要風格說法不一。筆者認為,蘇軾作品的主要風格是曠達。蘇軾一生經歷了宦海沉浮,卻始終生性樂觀堅強,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堅持自己的人生品格,與儒釋道思想自然地溶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觀。
  • 宋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藝術典範:安嶽石刻華嚴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丁明夷先生盛讚安嶽石刻有10個全國之最:(一)安嶽臥佛是全國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臥佛造像;(二)安嶽佛經《一切經論目序》等,是玄奘譯經班子傳下來的全國最早版本;(三)值得注意的一種現象是,佛、道二教造像互相融合,在佛教寺廟有道教造像,在道教宮觀也有佛教造像,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佛道合龕。最為典型的是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較多,而且場面多具恢宏氣勢,歷經唐、五代、宋、明、清不斷,這為研究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文化現象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 儒釋道三教論道:中國如何實現「和為貴」?
    國際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片來源:中國網 攝影:任子鵬)在21世紀,以「和為貴」的中國儒釋道三教更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橋梁,起到溝通伊斯蘭教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作用。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
  • 通過一生經歷,看蘇軾儒釋道思想的轉變
    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家庭的蘇軾對於致君堯舜曾深以為然,也曾平步青雲的他人到中年也不得不避世悟道。波瀾起伏、九死一生的仕途之路並沒有使蘇軾頹廢,反而成就了他的超越、超脫,他以儒為本,藉助佛老而超越佛老,最終形成了內儒外道的複雜人格。本文意在對蘇軾各個人生階段創作詩詞的解讀,剖析蘇軾的心路歷程,進而分析蘇軾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複雜人格。
  • 《承天寺夜遊》:蘇軾這篇短短幾十個字的文章,為何能名傳千古?
    蘇軾是宋代文學的一座豐碑,蘇軾的文在宋代文壇也獨樹一幟,而蘇軾的《承天寺夜遊》一文,雖短短的幾十個字,卻韻味深遠,千百年來一直被稱頌。那麼此文的魅力在哪裡呢?《承天寺夜遊》全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為何「茶」能得到儒釋道三教一致好評?茶文化最早要從唐代說起
    「酒」和「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飲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號,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時候會被防範,甚至招來批評,但「茶」卻一直是得到了儒釋道三教的一致好評,這是為何呢?資料圖 新華社發 郝群英 攝唐代以前,茶主要和「荼」(喝起來稍微苦澀的草藥或野菜)混為一談,至唐玄宗時期,《開元文字音義》將「荼」少一筆而造「茶」字。唐代中期,陸羽寫了《茶經》,裡面都是寫作「茶」,經過此書的推崇,「茶」這個字才逐漸流傳開來。
  • 儒釋道三教論道:弘揚"和"文化 還世界太平
    2011年10月25日,國家道教論壇舉辦「儒釋道三教論道」(圖:文化中國—中國網 任子鵬) 佛教在線湖南訊 2011年10月25日中午,國際道教論壇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教論道。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臺灣學者林安梧教授分別代表中國古老的道、釋、儒三教參加了這場論道活動。三教和諧何以實現?在南嶽衡山,儒釋道共居一山、共處一廟的景觀堪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奇,因此,在衡山腳下舉辦三教論道也顯出一種特別的意義。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曾指出,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
  • 「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相互融合與鬥爭,特別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三教合一」,構成了中國近千年來思想文化發展的總畫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種種關係,不僅使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總趨勢和規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權控制下所起的社會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對我國及周圍的鄰國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所起的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 雍正,一個儒釋道處世的皇帝,為何自稱「野僧」並獨愛三個和尚
    雍正,一個儒釋道處世的皇帝,為何自稱「野僧」並獨愛三個和尚。雍正皇帝,是康熙四子,在皇位爭奪中勝出後,改革賦役,實行「攤丁入畝」,設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是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但是,雍正也是一個毀譽參半的皇帝,他廣結黨羽、剷除異己,大興文字獄,也被人稱為一代暴君。
  • 三教合一的村莊因寺廟得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遊客嚮往
    眾所周知,中國經常看到三教,所謂三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道兩家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佛道兩家的創始人,道家是大家熟悉的老子,中國最著名的三教殿屬於山西大同的懸空寺,今天,小羊介紹了一個三教合一的村莊,這個村莊以寺廟命名,雖然不是旅遊景點,但卻讓很多遊客嚮往,這個村子就是秦嶺深處的三教殿村
  • 在宋代時期,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哪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宋代盛行新儒家理學,蘇軾兼容並包接受儒、道、佛各家思想,論畫題「常理」這裡的「理」字,並不是後人大都認為是理學的「理」,而是指客觀事物之理,即客觀事物的規律,也包括藝術的規律。完全主張三教合一的蘇軾,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孔、老異門,儒釋分宮,又於其間,闡律交攻。我見大海,有北南東,江河雖殊,其至則同。」》
  • 儒釋道三教對話 文化王道對21世紀文明的貢獻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靈鷲山佛教教團、臺灣世界宗教博物館、北京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研討會吸引了海峽兩岸儒釋道三教著名學者近百人參加。儒釋道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也是當今全球孺慕嚮往的中華瑰寶,如何讓當今學子認識並將儒釋道文化精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是宗教界、文化界,教育界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 儒釋道三教共存的地方見過嗎?還擁有三個世界之最,就在廣西桂林
    無論有沒有相關的信仰,相信大部分人對「儒釋道」都不會陌生,雖然對於它們的理解與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儒「指的是春秋時期孔子開創的「儒教」,「釋」指的是古印度(現今的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南華經》創立的本土宗教「
  • 觀蘇軾行書真跡《黃州寒食帖》,品東坡天人合一的心境
    三十多歲的蘇東坡何以如此之「狂」,在王安石變法新派的排擠和「烏臺詩案」等政治案件的洗禮下,他似乎覺得自己進入了垂暮之年,然而政治壓力不可能使他的心境變得蒼老,不可能泯滅一個藝術家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羅丹曾說,「藝術是叫人去做真誠的事」。我深深理解一個有個性、有思想抱負的人在那種社會環境中生存的艱難。那些趨炎附勢者總是比誠實者得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劇。
  • 蘇軾的三首小詞,教你如何安放自己的內心
    我曾經經歷很許多痛苦迷茫的生活,現在亦是如此,在與人生搏鬥的過程中,我想找到一個人生偶像來作為我的精神支持,於是,我找到了蘇軾。蘇軾的人生大起大路,有得意有失意,是一個人生典型,因此他對於人生的思考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 茶沿著歷史軌跡走來,與儒釋道三教的哲學思想彼此交融,互相影響
    茶沿著歷史軌跡走來,與儒釋道三教的哲學思想彼此交融,互相影響茶與宗教的聯繫相當緊密,與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等聯繫起來,更加豐富了中國茶文化。茶沿著悠遠的歷史軌跡一路走來,與儒釋道三教的哲學思想彼此交融、互相影響,茶的文化內涵被不斷豐富,一杯茶可以牽扯出無限的哲學思考。明清以來,廈門地區的道教以正一派為主,然而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道教信眾,儀式活動的舉辦出於代代相傳的習俗,民眾參加的主要目的在於祈福避禍。道家對於普通民眾的影響,主要在於人生哲學層面,而非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規範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