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非常流行一個詞,叫佛系,大概說一個人低欲望的生活態度,而我們形容一個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通常也會用的一個佛教的名詞,叫做四大皆空。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呢?雖然我們很多人平時以佛系自居,也經常說自己四大皆空,但對這類詞的具體含義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
四大皆空,出自佛教的《四十二章經》,意思大概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而四大,指的就是組成世界的核心物質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四大皆空,就是說把一切外物都看做虛幻,摒棄一切外物對自己的影響,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思想。
不過雖然四大皆空是佛教的理念,但四大的概念,卻也不是佛教獨創的,而是源自於古印度神話中的概念,是古代人類對世界本質的探索,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元素。
古希臘哲學家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所以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當然之所以是四大皆空不是五大皆空,是因為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自然遵循那邊的設定。
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多人都分不清四大元素和五行的關係,比如《封神演義》中說,要重立地、水、火、風,再造世界,其實這就是受佛教的影響,按中國本土的說法,應該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世界。
這個大家了解一下就好,其實,不光佛教有四大的概念,道家和儒家同樣有四大的說法,道家所說的四大,為《道德經》記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家的四大,說的是世界的運行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是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不是空,也不能空,這也是佛道兩家理論衝突矛盾的地方。
儒家也有四大,即忠、孝、仁、義,是儒家奉行的人生準則,與佛道兩家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儒家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世界是什麼組成的,真實還是虛幻,儒家並不關心。
儒家關心的是做好人那部分,無論什麼時候,忠孝仁義不能丟,所以儒家的四大,也不能空,古代儒家認為佛教四大皆空,沒有忠孝仁義,因此長久以來對佛教都是攻擊和排斥的態度。
綜上所述,佛教所說四大皆空,四大就是源自印度神話中的地、水、火、風。道家儒家對四大也有不同理解,而從佛、道、儒三家,對四大的不同理解,體現出了三家理念的衝突和矛盾。
當然了,三教思想都有其獨到之處,也沒有絕對的優劣對錯之分,關鍵還是看人,實際上三教思想在現代的影響力已經十分微弱了,當務之急還是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認同。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