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是哪四大?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2020-12-12 鹹魚道長

現在人們非常流行一個詞,叫佛系,大概說一個人低欲望的生活態度,而我們形容一個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通常也會用的一個佛教的名詞,叫做四大皆空。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呢?雖然我們很多人平時以佛系自居,也經常說自己四大皆空,但對這類詞的具體含義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

四大皆空,出自佛教的《四十二章經》,意思大概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而四大,指的就是組成世界的核心物質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四大皆空,就是說把一切外物都看做虛幻,摒棄一切外物對自己的影響,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的思想。

不過雖然四大皆空是佛教的理念,但四大的概念,卻也不是佛教獨創的,而是源自於古印度神話中的概念,是古代人類對世界本質的探索,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世界的基本元素。

古希臘哲學家也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所以這個概念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類似於我們中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當然之所以是四大皆空不是五大皆空,是因為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自然遵循那邊的設定。

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多人都分不清四大元素和五行的關係,比如《封神演義》中說,要重立地、水、火、風,再造世界,其實這就是受佛教的影響,按中國本土的說法,應該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世界。

這個大家了解一下就好,其實,不光佛教有四大的概念,道家和儒家同樣有四大的說法,道家所說的四大,為《道德經》記載,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家的四大,說的是世界的運行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是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不是空,也不能空,這也是佛道兩家理論衝突矛盾的地方。

儒家也有四大,即忠、孝、仁、義,是儒家奉行的人生準則,與佛道兩家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同,儒家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世界是什麼組成的,真實還是虛幻,儒家並不關心。

儒家關心的是做好人那部分,無論什麼時候,忠孝仁義不能丟,所以儒家的四大,也不能空,古代儒家認為佛教四大皆空,沒有忠孝仁義,因此長久以來對佛教都是攻擊和排斥的態度。

綜上所述,佛教所說四大皆空,四大就是源自印度神話中的地、水、火、風。道家儒家對四大也有不同理解,而從佛、道、儒三家,對四大的不同理解,體現出了三家理念的衝突和矛盾。

當然了,三教思想都有其獨到之處,也沒有絕對的優劣對錯之分,關鍵還是看人,實際上三教思想在現代的影響力已經十分微弱了,當務之急還是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認同。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究竟是哪三教?哪九流?
    我們常說的「三教九流」,究竟是哪三教?哪九流?眾所周知,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代社會,在古代人們喜歡的把職業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職業也慢慢地展現了出來,人們開始用「三教九流」來劃分不同行業和社會地位。那麼大家知道「三教九流」是哪三教?哪九流嗎?下面就為大家分享下。
  • 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
    三教關係視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與《肇論》[①]洪修平從歷史上看,佛教自兩漢之際經西域傳到中國內地,就與儒、道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在碰撞中衝突和融合,互滲和互補,從而構成了所謂的儒佛道三教關係。
  • 隋唐儒佛道三教關係及其學術影響——洪修平
    佛教在與儒、道的關係中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通過依附魏晉玄學而「因風易行」,迅速傳播。由於玄學本質上是儒和道的融合,因而玄佛合流實際上也就表現出了三教融合的重要意義。由沙門敬不敬王者引發的佛法與名教之辨和由老子化胡說引發的佛道之爭等,反映了這個時期儒佛道三教在並存共進中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往往也從反面促進了三教各自的發展。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不知朋友們看過筆者寫的《世界本來的層次結構》沒有,裡面已經描述過「佛」、「道」、「儒」的核心思想。「陰陽作用變化著,心物交感幻化著,情智關係文化著,也就是剎那生滅著,亦因緣流轉著。」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
  • 儒、釋、道三教,全息大對比
    儒、釋、道,就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者並稱時,其中的「釋教」並沒有稱為「佛教」。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將佛教、道教並稱時,一般稱為「釋、老」,這是各取其教祖之名而定的。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根本沒有體現出對「自然界終極神秘現象、力量的敬畏及崇拜」,所以,中國人一般不將儒學,視為一種宗教。而儒、釋、道並稱時,將儒學稱為「儒教」,確實能夠體現出對儒家文化的推崇和信仰。畢竟,在現世世界中,以儒學為根基的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作用力,是顯而易見、顛撲不破的!
  • 佛系 儒系 道系 法系?進來看看你是哪種跑者
    每個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這也體現了跑者的不同的跑步態度大體可以分為 佛、儒、道、法四大門派你覺得你是哪個系列的呢?佛系跑者隨緣不動怒、不吵架都行、看淡一切、開心就好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佛系跑者是天生的自由派,無所謂月跑量,從不立flag,天氣好跑一跑,天冷了就冬眠。
  • 禪,佛,佛陀,四大皆空,與財富
    禪,佛,佛陀,四大皆空,四個跳躍而出的佛教用語,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最終的落腳點是「四大皆空」,再就是心無雜念、看破紅塵。其實,這是誤解,佛陀也要生存,生存就要金錢來支撐。那麼,禪是如何看待財富的呢!
  • 掛在懸崖上的千年寺廟:同時供奉佛、道、儒三教?曾入選時代周刊
    除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奇、懸、巧,懸空寺還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寺內有座三教殿,殿內供奉著我國佛、道、儒三大教派的教首:釋迦佛、老子、孔子。殿內正中端坐著釋迦牟尼佛,慈眉善目;左側是儒家始祖孔子,溫良謙恭;右側是道教的老子,清高超逸。
  • 《三聖會談》:儒、道、佛思想的交匯
    現在,一本小說一般的儒釋道解析《三聖會談》來了!你是否見過如此獨特的寫作手法呢?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位不同時空的智者以「開會」和「閒談」的形式,闡述東方哲學。形式之新穎,頗有關公戰秦瓊的意味。通過幾位聖者所講述的故事,從聖者的經歷等源頭了解儒釋道的深意,這在現當代同類作品中極少見到。★現代社會浮躁異常,讀者需要情緒上的釋懷,心靈上的淨化。
  • 四大皆空,到底空的什麼?
    佛教「四大皆空」的內涵許多人往往拿「出家人四大皆空」來比喻出家人看破紅塵名利、看破世事,但「四大皆空」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簡單來說,佛教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這四種組成物質世界的元素。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溼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
  • 老子說的「四大」,與佛教的「四大皆空」相同嗎?
    四大皆空想必是每一個人都聽說過的,但是人們聽到過的四大皆空,基本都是佛教中的。鮮為人知的是,在老子的道教中,也存在四大皆空。首先來說,佛教來源於印度,因此佛教的四大皆空與古印度有很大關係。佛教的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風四種自然現象,那麼「空」指的是什麼呢?
  • 融佛、儒、道三教一體的古寺廟-石嘴山市北武當廟
    融佛、儒、道三教為一體的北武當廟,始建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佔地約12000平方米,是一座結構嚴謹、莊重肅穆的古寺院。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大皆空」之說,那麼這裡面的「四大」是指什麼呢?關於這個其實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修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大圓滿、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大皆空」是一種修煉達到極高修為的世界觀。「空」的意思並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而是以我融入世間萬物,了悟宇廟人生。
  • 中國有三教,為何會相安無事
    中國人的生活是儒與道家的融合?自漢武帝採用儒家思想治國以來,儒家思想就一直牢牢佔據著各朝代第一教派的位置,雖沒有確定為國教,實為各朝代的國教,也為皇家的選撥人才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在皇權的推廣之下,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方方面面。
  • 古語云,三教九流,到底是哪三教和九流?你又屬於哪一流派呢?
    關於三教九流,這個詞很多人都聽過,但是你知道是哪三教和九流嗎?你又屬於哪一流派呢?今日繼續走進俗語篇。說說三教九流這件事。千載風雨興衰,古人各有等級。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傳統文化和政治等原因,百姓們按照職業被劃分為四個階級。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也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回答;但值得我們肯定的是,文化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後果是多麼的不堪設想;正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任時曾被問及中國製造的電視機時的回答一樣:「等到中國的節目也輸出到英國的時候你再來問我這個問題」;瞧,沒有文化連被人正眼瞧的本事都不會有。
  • 《遙遠的救世主》:神、道、如來,究竟該如何理解
    小說裡多次提到「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句話,乍一看確實很難理解。這裡涉及到三大宗教,有些地方可能存在爭議,再者限於一刀的道行,必然有些地方無法理解,我也就說到哪就算哪了。也可以理解為三者的本體或本源就是神,三個位格是神的三種不同表現形式,實際上都是統一於神的。聖父即耶和華、聖子即耶穌基督。聖靈的出處有些分歧,可以暫時理解成一種至善至德的完美精神,或者靈魂。當然這麼說肯定是不準確的,三個位格應該是平等的,因為其本體都是同一個神。
  • 王維是佛,李白是道,杜甫是儒,還有哪些唐代詩人是儒道佛?
    儒家經典是唐代詩人學習的主要內容,但道佛的廣泛弘揚傳播對唐代詩人也是有著深刻的影響的,其中道士身份的詩人有一百多人,比較著名的有魚玄機、李冶、司馬承幀、範堯佐、吳筠、張果、韓湘等,而僧人身份的詩人則更多一些,大約兩三百人,其中包括王梵志、豐幹、寒山、懷素、護國、清江、靈澈、皎然等人。
  •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梁武帝身上體現「融合」,形成獨特的內容
    梁武帝在宗教信仰領域把佛教置於最高地位,同時又認為三教同源,三教一致,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實行三教並用的政策。梁武帝在《舍事道法詔》中把道教鼻祖老子和儒家的兩位聖人周公和孔子說成是佛陀的弟子,實際上是說道、儒二教發源於佛教。在宗教信仰領域,佛教是「正道」,儒、道二家是「邪道」,認為它們不能使人從所謂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成佛。但在現實生活中,道、儒二教讓人從善,仍應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