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大道,用到體、相、用來講,一定是「釋、道、儒」。心中一定能夠隨緣開解處,是根本大覺心體的最初,所以他才能夠成為萬法之首,念念流出。
萬法之首就是「道」,一個首一個走。因為念念流出,所以他能夠入到世間,形成一切教法、一切教育,所以叫「儒」。「儒」字從人,「儒」字的儒從個人字。這才叫做法中的脈絡相、脈絡,性中的脈絡如此。性中的脈絡如此,表示你念念之間是在心性中參的。
你沒事弄一個儒、釋、道?你以為叫傳統?心性傳統你都沒有傳統了,你還傳統?假如你用在相中的傳統,我還說你真不傳統!為什麼?老子曾經都做孔子的老師,你把「儒家」安在「道家」上面,不是不懂「弟子規」嗎?
何況懂得弟子規的人,他不會跟你講,在家女眾菩薩能夠收比丘,這叫做「破見!」我不收弟子,我的弟子都是某某館長收的,這叫「破見!」連這個倫理,破見都不懂!第一不懂弟子規,第二所有的佛法妄說!所以西方到最後,基督耶穌到中國就是孔子;基督耶穌到印度就是釋迦牟尼;也是他說的,叫做胡扯。所以若還看到世間人,為了自己故意標新立異立—儒、釋、道。那根本就表示一個釋門行者,你念念沒有在心性上參啊!你才會妄安名目啊!你是釋門中人,你當然知道「以釋為體」。你是釋迦弟子居然還把「釋」押在其次,那表示根本不參心性!
所以念念之間,你都要在心性之中,隨種種因緣,不斷地訓練自己,那叫「立課」。「課」字,從言從果。「言」字表施為;「果」表成就。用你現前的施為,做你將來的成就,就叫做「課」。所以常知課心、常知課目,課你心中的方向,為「課目」。常知課心,課你這個心,叫做課。
將來念念之間,在所有的一切緣起,一切因緣,一切課目之中,不斷的訓練行者,心性已然長養成,念念之間就像剛剛講的「經」,決定無疑,你才能叫「定課」。其他的還叫不定,因為心性不定故,一切課不定;將來心性定,叫「定課」。好,問題解釋完畢,才能叫「定課」,然後就在上面體會。經題講罷,已經解釋完畢。
現在要解釋古德譯經祖師的名字。你不要小看只是解釋古德譯經祖師的名字。有的人認為在名相上面好像似乎不太必要,他不過就是一個人名,其實你錯了!前面的經題,是一個行者最初立的總目,總的綱要、總的方向;總目又叫「經題」。
譯經的名字,我們方便說叫師的名字,「師名」。師名是什麼意思?前面總目你知道了,但你還要在哪裡為師?以誰為師?以什麼法為師?你不知道依何法為師,你雖然知道總目,你還是沒有辦法向上登進啊!所以前面的總目的名目知道了,你還要在這個目中,再要立名。
再立在哪裡?就立在一切「師名」之中。師,雖然是祖師的名字,那也表示你念念之間,肯向他去學。所以一個是「能學」,叫做師;第二個「能授」,叫做師,能學、能授。
~摘自《圓覺經》第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