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和老子誰才是道家的開山祖師?

2020-12-17 獨視角

歷史上說起道家人物,都有老莊的說法,老是老子,莊是莊周。這「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道德經》和《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一般而言,這沒有什麼問題。

而這老莊連字,又表另一含義,即老子在歷史上存在於莊子之前,不僅人如此,《道德經》及《莊子》這兩部經典在歷史上的成書順序,也向來被視為如此。

但及至近代,有了不同聲音。一些學者認為:《莊子》一書實在是成於老子《道德經》以前;莊子本人,也實存於老子以前;而道家的開山鼻祖,不應是老子,實在應是莊子本人;老莊,實為莊老矣。

要說莊子應是道教的祖師爺,當是一點不過。三清觀裡,怎麼也該有莊子一個位置。因為什麼?因為莊子把理想化的道家人物給描述清楚了,後人就可以有樣學樣,照著去「修」了。舉個例子,道教中人都想成為真人,可這什麼是真人,真人是怎樣的樣子,那就得去問莊子了。不讀他的書,連真人是什麼都不知道,還修個什麼?所以說,莊子對道教的意義實在大。

可莊子在道教中,卻又沒得到那麼高的排位,只從唐朝的皇帝那裡得了個南華真人的封號。這就有點奇怪了。究其原因,也怪不得別人,可能還是因為莊子太「另類」、形象太鮮明、個性太突出,上仙怎麼樣也得有點朦朧感,他要作為上仙,怎麼看著都不那麼像。而且如果你真給他個那麼大的名分,以他的個性度之,他肯定很看不上,沒準還要數落別人一頓。排位這種東西,對莊子而言實在是個累贅。

可若說莊子是道家的開山祖師,各項排名都當在老子之前,這就涉及到歷史事實、及對道家文化的理解問題了,不那麼好講了。

老莊還是莊老?——近代大師們對此問題的爭論

使老子與其他聖賢的時代先後順序在近代成為顯學,當始自梁啓超對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的批評。任公主張老子書出於孔子之後,顧頡剛、馮友蘭從其說。馮並認為,老子雖可生於孔子之前,但老子書卻不能是老子所寫;老子書的成書,不僅在孔子以後,還當在莊子之後,並舉出了幾個聽上去甚為得體的證據。

這便否定了胡適的《中國古代哲學史》中的順序,適之先生為此頗為掛懷,對馮所用考據法更多年不能釋懷。到二三十年過去,適之先生方「恍然大悟」了一把,發現原來自己被馮友蘭給忽悠了。他自言:

原來老子年代的問題對馮(馮友蘭)而言,並不是考據法的問題,而是馮對孔子的宗教信仰問題,出於此心,馮是不能接受孔子以外的人做哲學史的開山老祖的。

而按其言,適之先生能有此「重大」發現,是因偶讀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裡下面的話:

「在中國哲學史中,孔子實佔開山之地位。後世尊為唯一師表,雖不對而亦非無由也。以此之故,哲學史自孔子講起。」

胡適又自語:

「懂得了『雖不對而亦非無由也』的心理,我才恍然大悟:我在二十五年前寫幾萬字長文討論《近人考據老子年代的方法》真是白費心思,白費精力了。」

胡適自以為是懂得了馮友蘭「雖不對而亦非無由也」的真實心理,自己便有了被馮忽悠了的心理,從而「恍然大悟」——原來他是耍了花槍!殊不知在旁人看來,馮友蘭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心理在裡面,其所謂的「不對」,當指雖然孔子確實佔開山之地位,後世也不當稱其為「唯一」的師表。馮友蘭的「不對」字眼,是對「唯一」二字予以否定,並沒有自認孔子為哲學史鼻祖的觀點是出於私人感情,從而更沒暴露了自己的「心理」。而所謂的「以此之故」的此,指的當是孔子實佔開山地位之「實」,以「實」為故,哲學史自然要從孔子講起了。唉,兩句話之間隔了一句話,讀起來一定是會誤導人的。

若此分析屬實,胡適之便是在跟馮友蘭鬱悶了幾十年後,在「恍然大悟」了一把之下又把自己更深地繞進去了。馮友蘭若泉下有知,知道胡適為自己如此繞來繞去,一定會竊笑不已。

胡適的古代哲學史受到這幾位近代重量級人物的挑戰,是否就意味他把老子放第一位就真的有違史實了?大不盡然。應當說,先秦的歷史,尤其是哲學史,胡適是真正的行家,原因有二。

一,胡適具備真正大師的素質。胡適常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對他並非一句口號,他作學問求證總是很小心,小心證不了的東西不會往外拿。也正憑此點,胡適當年才在北大立住腳根。這可由當年北大學生見到這個才20多歲的年輕教授不服氣,要把他轟出北大時傅斯年所說的話所印證:「這個人書讀的不多,但走的路是對的,你們不能鬧」。二,胡適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先秦哲學史。那是經過了嚴格學術檢驗的成果,觀點並非一人所左右,可信度自然就高,史學觀點可以服人。但一個人的學問再可信,所言也不一定就是史實,正如聽起來最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就是事實,而最不能思議的事也不一定就不曾存在。後人永遠無法說一個人的歷史觀能反映事實,因正確的方法不一定能導出事實。但有一點卻可以確定:不正確的方法一定導不出事實。

錢穆——另一位執意要把老子排到莊子後面的大師

近代大學者中,把「老莊」還是「莊老」的文章做得最大、最徹底的,大概當屬錢穆。錢老於此著作較多,不能一一學習,唯所能明白的,大概只有其學問所關注的這樣兩點:1,老子的真實身份;2,道德經與莊子成書的先後順序。而於此兩點,最引後人學者留意的,又並非是其結論,而是錢老治學的方法。因世上諸多學問,結論決定於方法,方法決定於立意,結論往往不是最重要的,這對於國學尤其如此。

錢老對老子真實身份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史記》、《莊子》、《論語》等經典裡跟「老」字有關(不論是名字裡帶老、還是年紀大)的人,以及傳說中跟「老子」這名字沾邊的所有人。都走一遍,看誰像老子。而所最多用的方法,就是對人物名字的分析。當兩個人物,只要名字裡有發音相似、含義相似的字、就會被認定是同一個人。又如果一個人物的名字含義特別,就會被認定那不是人名了,而那個人物也不存在,只取其名字所含之意。錢老便以這些為據,斷定人物間的關係,並斷言那裡有沒有老子。現舉幾例:

莊子書中有個叫老萊子的人,他指示弟子召見了孔子。錢老發現論語裡孔子的學生曾向一個正在除草的人問過孔子在哪,於是錢老說了,「萊」字有除草的意思,《論語》裡又正好有個除草的老人,所以,老萊子就是那個除草的人了。

再如,《史記》裡說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錢老的分析便是:李耳不是一個人名,老聃也不是人名,為什麼呢?因為字典裡有個跟「李」字發音相似的「離」字,而這個「離」字呢有長(chang)的意思,所以李耳不是姓李名耳,而是說耳朵長,講的其實是一個長著長耳朵的人,所以歷史上沒有李耳這個人。而老「聃」,也不是人名,因為在《說文》「聃」裡被解作耳曼,而曼這個字又在《詩·魯頌》裡被說成長,所以二者一聯繫,老聃就是老「長耳朵」的了。因此,按錢老的意思,老聃啦,李耳了,都是古人給老子起的外號,言外之意,先秦時代的老子那麼有名,可是所有人稱呼他所用的名字,其實全都是外號,左一個老長耳朵,又一個老長耳朵地叫,可就是不提他的名字。

再如,當年函谷關攔截老子的人是個關令尹(官名)。錢老就此指出,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曾有個人叫關尹,《莊子·天下篇》裡說他見過老聃(老長耳朵),因此呢,司馬遷作史記在寫函谷關那一段就是錯了,他是見了關尹這個名字就誤以為他是守關的,於是就寫出了函谷關守關人攔老子那一段,還把「關尹」這名字中間加了個「令」字,使名字正式變成了官名。所以關令尹就是關尹,二者是同一人,確定無疑。

錢老對《道德經》與《莊子》成書順序的研究,有一主要論證角度,便是對學問架構的分析。他認為,從論語到老子書的學問,是一個從質樸到深玄的單一學術進程,而莊子書兼二者而有之,正好在這進程的中間階段。質樸是深玄的根基,有質樸的學問,才會有深玄的學問,因此論語一定在老子書前,作為兼而有之的莊子書,就一定是成書於銜接這兩部書的中間階段,也即,一定是在老子書之前了。

對於莊子的道學是否成熟,那是智者見智了,莊子書的立意既然不在研究道德上,自然不會花大篇幅講道體,世人何以知道他的道學思想全豹?天下所有的學問,在莊子那裡都是工具與假託,是為他的文章服務、達到目的即可,他並不是自縛於把所用之具闡述清楚的人,自然就無需為那些東西負責。莊子的道學不僅不是不成熟,反而是相當地成熟透徹。他的書,可以說是手把手地教人把道用之法結合於生活朝夕之中,他的一句道有情而無形一語中的,怎能說是不成熟呢?

錢老講莊子兼孔老之學又獨成一家,頗感對莊子的學問還是說少了些,莊子不僅兼孔老之學,其實他的學問裡,兼通佛學真諦。雖然春秋戰國時候的佛學並未傳入中國,可《莊子》書玄義暗合佛家經典《大般若經》,實令後人嘆為觀止。至於今人所爭論的《道德經》和《莊子》哪一本成書更早,莊子和老子誰才是道家的開山祖師,似乎已經不再重要了。

相關焦點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道教祖師老子的啟蒙老師是誰呢?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又名老聃。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其作品《道德經》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孔子世家》中只是說:「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最早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的是戰國末期的著作《呂氏春秋》和《莊子》。 《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呂氏春秋》則記載:「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莊子好言寓言,其說多不屬歷史事實,《呂氏春秋》更是晚出的著作。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感覺老子在我心目中是古中國先秦時期最神秘的人物,感覺他最後的神秘結局像是升仙去了。《道德經》之所以偉大,在於你無論身處任何階層都有所裨益。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 道家:同樣講無為,老子和莊子有何不同
    莊子用它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事物本來的樣子,是命運所定,而命運所定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樣子。 人們如果試圖改變命運,以人為來對抗命運,即使出自好心,也會導致最壞的結果。這種道理道家講得最充分,叫「無為」。 我們平常習慣於「老莊清淨無為」之類的說法,莊子的無為是接著老子講的。但莊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不同。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孔子世家》中只是說:「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最早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的是戰國末期的著作《呂氏春秋》和《莊子》。《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呂氏春秋》則記載:「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 道家二祖,風格迥異的老子和莊子
    道家學派最有名莫過於老子和莊子,可以說是道家的兩位祖師。老子其人其事存在於各類典籍的隻言片語中,沒有很明確的說法,他的生平就像《道德經》一樣沒有人能夠完全弄明白,但我們一般認為老子是寫《道德經》的那個人。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道家神話裡,「三清、三君」是什麼意思,誰才是起源的神?
    道家神話裡,「三清、三君」是什麼意思,誰才是起源的神?道家的神話傳說裡,那些神仙的名字,讓人眼花繚亂,實在不大好記。而且,經過歷代的演變,似乎有了很多個系統,弄得讀者更是雲山霧海。最初的說法,是以「老子」為發派祖師,可是後來又出現了一個「元始天尊」,看名字似乎就是最初的老祖了。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而在道學的發展中,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個學派叫道家,公認由老子創立,老子是道學的集大成者,由道學,道家在前面開路,後面出現了道教,道教吸收道學,道家思想而開立的宗教,所以道學文化真是源遠流長,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道家,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楊朱有一種人,我們叫他為普通的隱者,離群索居,歸隱山林,避開人世惡,圖心靈清靜,欲潔其身。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道家元典:《老子》、《莊子》
    《列子》、《文子》後世學者多認為其為後世偽託作品(或以大部分內容為偽),《老子》、《莊子》則是先秦典籍無疑,而且對後世的影響也遠超其他道家文獻,同為軸心時代的卓異創製。需要說明的是,在中國文化的概念中,道家並不是道教,二者是有區別的。道家是先秦時期的學術派別之一,而道教是直到東漢才形成的一種民間宗教。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家本質上清心寡欲的哲學,老子強調儘量減少欲望讓心靈靜下來。莊子則更加深刻,他認為萬物齊一,生死貧賤富貴是非一樣,鐘鳴鼎食與蓬門陋巷也是一樣。因此,人沒有必要汲汲於功名戚戚於富貴,不如尋求心靈的逍遙。莊子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審美而不是功利,心靈應該逍遙而不該被拘束。人生而在世,我不依靠誰,誰也別依靠我,我們是世界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你在與不在,你或憂或喜,我心裡不起一絲波瀾。所以,老子的人生是清靜無為的人生,莊子的人生則是萬物齊一的。道家給我們的啟示是,「萬事有不平,爾何心自苦」。
  • 道教祖師老子的啟蒙老師是誰呢?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又名老聃。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其作品《道德經》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錢穆:「老子」查無此人,道家起源實際上是莊子!
    錢穆:「老子」查無此人,道家起源實際上是莊子!如果要問對中國哲學史影響最大的人,毫無疑問老子和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哲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漢朝、唐朝都十分重視道家思想,漢朝開國後即以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治國,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才把儒家思想奉為圭臬。李唐朝廷就更誇張了,直接認道家祖師爺老子為祖先,搞起了攀親戚這一套。
  • 道家文論:走近老子和莊子
    說完孔子主張的儒家文論,就不得不說說道家文論。「道」指是客觀事物的規律,萬事萬物的本源。老子、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老子也是道家學說的,他的道家文論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朋友可能不理解它的意思,這一說法出自《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莊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又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人,兩千年來,迷倒在莊子魅力下的人不計其數,而作為中國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道家」更是將莊子作為開山祖師,和老子並列,是為「老莊」。2、莊周在道家地位極高,僅次於老子,所以提起道家,必是「老莊」,這兩人的名字捆綁了兩千年,而且還將繼續捆綁下去。道家和道教本來屬於兩碼事,道家是學派,道教是宗教。但是兩者又是千絲萬連,道教的思想源自於道教,道教又是道家學說的世俗化。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中國文化是非常的多元化,在歷史上主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教這三個是最為核心的。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儒學和道家就是佔據一個主流位置的。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但是有個學派對儒家的學說並不是很贊同,那麼這個就是道家。道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就是儒家的一個對立面道家是反對仁義的,道家是一種自然哲學。那麼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是不是針對孔子和孟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所決定的呢?
  • 莊子之道和老子之道哪個更深刻,更高明?
    這是明顯的道家話題。孔子曾反問道:難道能有一個先天地生的本原之物嗎?在本原之物前一定還有更本原之物,這樣向上推溯,永無停已。這也是莊子的時空無限思想。這一思想如果作為單純對世界因果本原的一種推測,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洞見。以今天宇宙學的標準來衡量,這一看法不如老子「有生於無」更有洞察力。
  • 老子和莊子哲學的精髓
    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又稱「東方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幾乎相同時代產生,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生命哲學和辯證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