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哲學的精髓

2021-02-18 顯理國學文化傳播

        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又稱「東方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幾乎相同時代產生,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生命哲學和辯證法哲學。東方哲學的精髓是:論述了天道自然與人道無為;人道應該效法天道,人生的至美追求,是要達返樸歸真的境界。人的處世方法,循柔靜之道,求快樂之果,做到超越現實,實現精神自由,人格的獨立。

        老子哲學的核心之「道」,也稱「天道」,它既是自然世界的本體,又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和繁衍發展的動力。同時,「道」也是人生價值的根據,人生一世,最終回歸大道,與道為一,這就是道家人生哲學的終極目標。

     

        首先,本體論意義上的「道」,是超越於萬物之上的宇宙統一性,是萬物之總原理,道者,萬物之本。因此萬物循道而生滅。道者,宇宙之妙。因而「道」沒有具體的定形,無形無象,是「無」;道又難以用經驗去感知、用語言去界說,是「無名」,它「玄之又玄」,乃「眾妙之門」,天地玄同,此大道生。

        作為宇宙演化論意義上的「道」,是萬物之所由出者,「道」孕育和生養出宇宙萬物,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它作為普遍規律蘊含在萬物之中,它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道」的最基本特徵是「無為」也就是「道法自然」,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發展,從而成全了萬物,故曰:「道常無為而不為。」

        老子的人生哲學主張,人道應該效法天道,並符合天道的性質。人道要以「無為」為本,「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不過,人道與天道的完全自然無為不同,人道的無為實際上並不是完全無所作為,它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

        在老子那裡,「道」落實到萬物和人生中,可以稱為「德」。「道」是玄而又玄的,萬物與人生是實相實生的。「道」是普遍的真理,「德」是普遍的現象。個體的「德」就是從「道」那裡所獲得的東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順任自然是真正的「德」,也即真正的「得道」。

        在老子看來,不作過分的人為努力,過自然而簡樸的生活,就是尊道貴德;人生的最佳境界實際就是不為外物所累,人要體悟並遵循「道法自然」的真理,通過自己的直覺而達到的主客體完全融合:人與道的完全合一,才是超越凡俗的境界。

     

     

        老子與莊子哲學的真諦,就是教人智慧的生存。他們的主要思想精髓就是人「保全自己」,並為了「保全自己」的這種哲學而創造了很多學說,我們所熟知的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還有「柔弱勝鋼強」,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的處世哲學等。老子和莊子都做到了與世無爭,他們認為做人最主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珍惜生命,愛惜生命,敬畏自然。要有逍遙精神,不放縱但要達觀。人生應是追求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愛。

        莊子認為:「道」是一切有形個體產生的根源。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天地萬物、人與動物、甚至連鬼神等都是由道而生的。

        莊子認為道具有超越性和神秘性。「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莊子在這裡闡述的是:「道」的不可聞、不可見、不可言,並非是人無法認識,而是不能用普通的生理感官如「眼耳鼻舌」等去體認,要通過「心靈」這樣的神秘通道去體驗和把握。

        道無所不在。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莊子說:道「無所不在」。

        如何「得道」呢?首先是「齊物」,其次是「體道」。莊子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認識中的諸多矛盾,有自己的深刻理解,他反覆論述了這些對立的概念,如是非、生死、有無、貴賤、虛實等。莊子認為所有概念的差別和對立,都源於人類的主觀偏見,所謂「未成乎心而有是非」,他舉例說:「毛嬙驪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驪姬之美,就是相對的,並沒有一成不變的認識標準。

        莊子還認為事物之間的差別對立也是相對的,從「道」的角度看,此與彼、貴與賤,都沒有確定的區別與界限,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對性,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觀察它,「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通過對事物相對主義的分析,使人們在精神上從貴賤、壽夭、生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進入無差別對待的自由境界,這就是「齊物」的思想。

         由此,莊子還提出了具體的「體道」方法。一是「坐忘」,一是「心齋」。《莊子·大宗師》講了「坐忘」,《莊子·人間世》講了「心齋」。「坐忘」的理念: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形體和智能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心齋」的理念:要停止感官和思維活動,歸心虛空,凝神靜寂,達到「虛一而靜」的精神狀態。「坐忘」和「心齋」都是通過直覺體驗,擺脫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喜憂情緒的幹擾,以求得精神的解脫與超越。

        「全生保身」、追求「精神自由」,是莊子的處世哲學。《莊子·山木》中說:莊子山中行走,見一大樹,枝葉茂盛,伐木者在它旁邊卻不去砍伐,問其原因,伐木者說因為它沒有用處。莊子說,此樹因為沒用得以終其天年。莊子出山,去一朋友家,朋友命僕人殺雁招待他。僕人說一隻能鳴叫,一隻不能鳴叫,該殺哪一隻?主人說,殺不能鳴叫的。第二天,弟子問莊子說,昨天山中之樹因為不成材而終其天年,今天這隻雁,又因為不鳴叫而被殺。先生怎麼看呢?莊子笑著說:「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莊子通過這兩個故事,認識到為了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現得有用,又不能表現得完全無用,世事無常,有用和無用是相對的,天時地利人和之時,無用即有用,倘若時運不濟了呢,則有用即無用,故此不可偏執於某一方面,一切應當順其自然。

        「齊生死、順天命」是莊子的生命哲學要義。生死是人人都要面對的終極問題,莊子基於「齊物論」的哲學立場,對這個問題作出精要的闡釋。《莊子·知北遊》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指出人的生死,為天地之氣造化萬物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死為氣之聚散,人死之後形神俱散,同歸一氣。莊子對人的生死的哲學闡釋頗有宇宙論和無神論的意義。莊子的「齊生死」論,是一種達觀的生命哲學,由此也引發出他對自然性天命的順從。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莊子認為只能是天決定人,而人不能影響天,因此人只能順應自然的變化,延伸來說,人的「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命運是無法抗拒和逃避的,故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對人生命運的態度上,莊子表現了他消極的一面。

        莊子哲學思想著眼於人的現實生存困境,提出了諸多具有啟發性命題。其核心和要義並非要人們消極避世,而是告訴那些面對人生困境和和現實誘惑的人們,只有回歸本真,找回本我,擺脫生活中虛假東西的束縛,不把虛假的事物當作人生追求,不把功名利祿當作終極目標,人生才能進入一種淡泊、恬靜、「逍遙」、自在的精神狀態。只有這樣,人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核心道:格物致知!《禮記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 莊子和老子誰才是道家的開山祖師?
    歷史上說起道家人物,都有老莊的說法,老是老子,莊是莊周。這「老莊」連字,同時又指道教三玄經中兩部經典:《道德經》和《莊子》。其中《道德經》為大經,《莊子》被視為小經。一般而言,這沒有什麼問題。而這老莊連字,又表另一含義,即老子在歷史上存在於莊子之前,不僅人如此,《道德經》及《莊子》這兩部經典在歷史上的成書順序,也向來被視為如此。但及至近代,有了不同聲音。一些學者認為:《莊子》一書實在是成於老子《道德經》以前;莊子本人,也實存於老子以前;而道家的開山鼻祖,不應是老子,實在應是莊子本人;老莊,實為莊老矣。
  • 中國哲學簡史——道家發展的三個階段,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道」,不得不說這個字非常偉大,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這個字密不可分。說到道,我們可以稱它為「道學」或者「道文化」,道學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時期,黃帝、姜太公都是道學的代表。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全生是保全生命、保全天性,所以要避開禍害。「全生避害」,楊朱的方法重在於「避」,即要歸隱山林,逃離人世,避開人世的惡。第二階段:老子人世間的事情複雜,不論你藏得多好,總有些惡是避無可避。老子的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律。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經》被先秦諸子共同景仰。像孔子、莊子,列子、墨子、韓非子、鬼谷子、孫子等都吸收了老子思想,並且給予一定的發展。下面就簡單介紹莊子是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的。一,莊子繼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即「不爭、尚柔」思想。
  • 老子和莊子告訴你:人生其實就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家智慧用來治國的話叫做「無為而治」,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折騰,給老百姓以生活發展的空間。道家哲學更多是治理心靈的智慧,叫「無為而無不為」「清心寡欲」。無為思想與《易經》相通,《易經》很深奧,也很簡單,其實就是「時」與「位」兩個字。通俗地說,該做的時候就去做,在什麼位子上就做什麼事;就是與時俱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儒學和道家就是佔據一個主流位置的。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這個學說其實是建立在當時的一個宗法制上的,那麼其實很多的儒家所倡導的一些學說都是維護了統治者的一個很大的利益的,起到一個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從漢武帝開始儒學就成為了一個主流的思想,對後人的一個影響也是非常的大的。
  • 莊子「自本自根」的道論與老子有哪些異同?
    莊子的道論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並且有進一步的發展。老子的哲學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創生的源泉和動力,也是事物運動的規律。「道」既超越於萬物之上,又內在於萬物之中。莊子與老子一樣,也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即「道」在天地之前,自古以來就獨立存在的;它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它可以體會到,但又無形無為,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主觀直覺去體會它的存在。這是他們的相同點。莊子認為,如果把世界看成是物質的,那就必然要有區別,這樣就會產生是非,引起相互競爭,爭辯不休。因此,他說:「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知?
  • 莊子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了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
    百家原創作者:阿青聊歷史老子和莊子,即老莊。老人是道家創始人,由於莊子繼承並發揚光大了老子的思想,後世之人因此將這二人合稱為「老莊」。在先秦諸子中,以儒家對後世的影響最大,道家次之。關於老子其人,學術界爭論很大,眾說紛紜。
  • 老子和莊子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莊子說過:「道」有粗精,宇宙本源的「道」是一種極精細物質。這樣看來,「道」有唯物主義色彩。所謂唯恍唯惚,其中有物是也。據此,有人認為,道家的「道」是唯物主義存在,是物質能量。也有人認為,老莊說的「道」是唯心主義。
  • 老子莊子提出的,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竟被後人誤解千年
    感覺老子在我心目中是古中國先秦時期最神秘的人物,感覺他最後的神秘結局像是升仙去了。《道德經》之所以偉大,在於你無論身處任何階層都有所裨益。漢初文景之治採用的應該是老子的無為而治,順應民生。幾千年前古人講天人合一,到了近代被當成笑話,經歷無數災難我們才發現還是那些古代智者說的對。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二、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一)道家,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以「道」來統攝自然、社會和人生。道家學說也被稱為「老莊之學」。(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
  • 道家:同樣講無為,老子和莊子有何不同
    莊子用它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事物本來的樣子,是命運所定,而命運所定的樣子就是最好的樣子。 人們如果試圖改變命運,以人為來對抗命運,即使出自好心,也會導致最壞的結果。這種道理道家講得最充分,叫「無為」。 我們平常習慣於「老莊清淨無為」之類的說法,莊子的無為是接著老子講的。但莊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不同。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人,因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學說有一脈相承性,故二人被後世並稱為「老莊」。莊子與其門人共同著書《莊子》,書中體現了莊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現代考證,七篇內篇應確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應為他的門人及後學所作。
  • 存在、狀態與「自然」 :論莊子哲學中的「自然」
    在莊子的哲學裡,「自然」是一種狀態,一種社會狀態,一種人的存在狀態,一種人的精神狀態,也是一種情感狀態。這種社會狀態、人的精神狀態、情感狀態,不僅是一種原初狀態,是不待造作的真實狀態,也是一種真美狀態。 一、「自然」之義 何為「自然」?《老子》《莊子》《列子》只用其語,不釋其意。漢以後,王充、郭象始對「自然」作出解釋。
  •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自然思想,充滿著哲學感悟
    提到老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與老子同名的莊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莊子的思想觀點。《莊子》所講的「自然」與老子講的「自然」含義基本一致,在《莊子》一書中,「自然」出現了8次,主要也是指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與「人為」相對。
  • 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觀念:坐忘
    那麼,什麼是莊子所追求的自由呢?它是指我們的心靈不受各種生理欲望、凡事俗務,以及功名利祿的牽累和束縛。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其次要面對養活妻子兒女,贍養父母的責任。再高級點還要追求功名利祿以及各種事業的成功。而莊子認為這一切都是限制精神自由的因素,執著於它們精神的自由就喪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