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子,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與老子同名的莊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莊子的思想觀點。《莊子》所講的「自然」與老子講的「自然」含義基本一致,在《莊子》一書中,「自然」出現了8次,主要也是指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與「人為」相對。
如由此可見,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所講的「自然」指大自然的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自然性。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本性也應該是人的本性。大自然中暢遊,就是要在大自然中找回人所失去的本性,亦即所失去的自然性。《莊子》書中並沒有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天地。所謂的天地,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自然。
大自然或天地是一種具有本體意義的安身立命的家園和精神的歸宿。遊於自然,就是遊於道。「吾遊心於物之初」,「物之初」就是無遮蔽的純粹自然狀態,是道的最為原始的狀態。作為純粹的自然過程,正是道顯現的過程。因此,我們只有面對大自然才能更直接而深刻地體驗道。天地有大美,何為大美?就是天地的自然性,就是自然之道。
遊於天地山水間,就是在天地山水中感受其自然而然的本性。體道的關鍵就在於體驗大自然的自然性。「心齋」、「坐忘」的目的就是達到心靈的純粹自然。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何謂天地精神?天地精神就是內在於天地之中的自然靈魂。自然山水不帶有任何社會色彩,自在自為。它所激發的是人的純自然的審美愉快;它所昭示的是個體心靈獲得絕對自由的意義。大自然會把你從社會的各種倫理道德中解脫出來,給人以安身立命之所和終極的關懷。
遊於大自然,就是移情於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觸合,投身於大自然,是種生命與另一種生命的碰撞,是人與大自然生命情感的交換,人向大自然虔誠地裸露心扉,大自然則向人展開博大而富有詩意的胸懷。在此移情中個體自身的精神世界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人受到大自然不止不休的湧動的影響,境界不斷得到提高,將身外之物拋於腦後,沒有了世俗的牽絆、仁義禮樂的說教和道德倫理,人又重新回到自然,與天地和大自然一同律動同呼吸共命運,精神化入水恆。
這是一個充滿了自由、生機與美感的」逍遙遊」境界,在此逍遙中,人體驗著自由的快適,心靈得以慰藉、靈魂得以升華。莊子堅定地繼承並進一步拓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把自然比喻為「大宗師」。自然是萬物的宗師,也是人類永遠追求效法的楷模。
《莊子·天道》中寫過,「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都是發於天地之間,都是「道」的自然屬性的體現。道在莊子心目中就是天地間源源不盡的生命本體,是道把生命注入自然萬物之中,讓萬物充滿了生命,於是便有了我們眼前充滿生機的多彩世界。
道有著無限的生命創造力,是宇宙天地的生命之根,它雖無影無形、無蹤無跡,卻是一切生命的根源。道創造萬物,生生不息。道代表了自然萬物的根源和母體。在莊子看來,道無所不在,它使天地和諧規律地運行。他所說的「達萬物之理」就是對萬物自然本性的認識,「原天地之美」,就是回歸自然的素樸的美,自然素樸之美是老子也是莊子最高的審美追求。莊子依然是站在自然的立場上來看待文明,在莊子看來,人的本性原本是自然的,是文明破壞了自然物的本性,也傷害了人的本性,這正是人類的根本性悲劇。
莊子也認為,人類應該重返自然,回到自然素樸的天性,《莊子·馬蹄》篇寫道人類在文明始終存在著無法擺脫的悖論,一方面人類在物質層面不斷嚮往著新的文明;另一方面人類又在精神層面頻頻地懷念遠古家園。莊子筆下的「至德之世」,體現了人類對遠古家園的思念,在莊子的眼裡,樸素的自然狀態才是人類最理想的家園。在那片未被文明浸染的沃土之上,沒有道路,沒有橋梁,只有大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長,人們可以與動物玩要,沒有猜忌和心機,一片爛漫天真,充滿生機和活力。
莊子把自然詩性化了,莊子的自然完全是詩性的自然。一部《莊子》到處洋溢著對大自然的歌唱。《莊子》一書開篇就提出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道遙者是完全為自然所規定的,也具有最理想的自然人格。人應該把自己真誠地交給自然、交給天地、投身於茫茫大化流行之中,個體是短暫的,都是像塵埃一樣的匆匆過客,可自然天地卻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宇宙之生命是永恆的,人只有把自己託付給大自然,才能使生命得以安頓。
莊子總是以詩意的目光觀看天地,把天地看做是最高的審美對象。自然是無言的、冷靜的,它毀滅萬物不算殘暴,促使萬物生長也不是仁德,雕琢萬物千姿百態也不算機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天樂」。只有走進自然的深處,才能品嘗其中的奧秘,才能體味自然的「天樂」。
人在品味「天樂」時就會進入到精神的絕對自由狀態,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毫無人為的幹擾。此時此刻,他不會抱怨,不為外物所累,心靈澄明晶瑩,超凡脫俗,精神歡快而不疲憊,於是,「天樂」在這裡已經成為一種理想人格的象徵。仰望蒼穹,觀日轉星移,莊子不停地發問:是誰推動了宇宙的運行,是誰使日月發光,是誰讓風雨變化。正是在對自然之天的追問中,他提出了自然之道的存在,莊子講的道不是意志,不是偶像,而是作為大宗師的自然。莊子的自然暢想,在天籟聲中得到了升華,不僅充滿了哲學的感悟,也洋溢著無窮的「天樂」、「至樂」。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