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2021-01-09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

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

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

內觀己心

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莊子哲學的「自由」觀念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掙脫一切前提條件假設的自由,是破除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維困局的一種精神超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與灑脫。

莊子哲學的「自由」並非近現代民主政治哲學語境下的「自由人權」,那是一種「有待」的自由,是條件聚合下的一種「契約精神」,而莊子哲學中的「自由之精神」是「無待」的超拔與豪邁,昂立天地之間的孤迥獨明,是內在心性層面的生命覺醒與自由意志。

莊子哲學權宜地把整體世界一分為二,即「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客體現象的世界,屬性各異,千差萬別,錯綜複雜,但是以道觀之,萬物同一,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絕對的「天道」精神演化的結果和物化的呈現。

從這樣一種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視之,物與物之間,人與我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自然造化的產物,都稟賦自然的「天道」屬性,這也給近代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提供了一種自然主義的詮解。

莊子哲學中的「平等觀」是突破主客對峙的藩籬,消弭物我之間隔閡的「大同意識」,是內在心性修煉克服「小我」,達至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生命「大我」。

莊子哲學繼承老子哲學的傳統,崇尚整體宇宙的自然和諧,只不過,莊子更多的是從內在心性的層面進行演進和深化,追求一種內在主體生命的和諧。

這也正是為什麼禪宗在中國化的思想演變過程中從莊子哲學受益匪淺的原因,同是注重內在心性的「開悟」和覺醒,明心見性,從靈魂的最深處了脫生死的桎梏,尋獲身心的和諧與安頓。

當代人文精神的終極價值訴求也正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反省和覺察,從而找尋到人之為人的生存勇氣和力量,進而實現自由和諧的逍遙人生。

外察世界

莊子哲學樂觀豪邁與逍遙灑脫的人文精神氣質,無疑對當下人的生存境遇具有莫大的啟示價值。當人的生存狀態沉陷在「物的世界」中,難免會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眼花繚亂的「物象」,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

「物的世界」精彩紛呈,但也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人的生活空間被「物」的片段所肢解,七零八落,失去了「重心」。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固守於「物」的層面,過分地功利取向,喪失了一種人性的味道,關係的異化導致了一個「散居」的社會形態,各自為營,拒絕交流和溝通,人際之間充滿防備,道德下滑,倫理失範。

畢竟,人不能只是生存在一種「物」的境地中,還需要「道的世界」的精神升引和超越,這也是現代人生存現狀的真實寫照。莊子哲學可謂是一場精神的拯救之道,以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精神給浮躁功利的生活世界帶來一襲心靈的慰藉和滌蕩。

啟迪多元思維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認識論,是以其「天道論」為根據,以道觀物的必然結論。《莊子·齊物論》開篇談及天籟、地籟、人籟「吹萬不同」,意喻「物的世界」的千差萬別,形態各異,但是以道觀之,則萬千事物本質同一,此即為「齊物」。

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通俗解釋就是要能夠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但區別在於,莊子哲學的「道物二分」,只不過是方便詮說而做的權宜之計。

在根本上,莊子哲學主張的是「道物不離」、「道物一體」,這和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法是有明顯區別的。這也是中西哲學的一個分界點,中國哲學思維重整合,重心性提升,追究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學是一種知識論範式,重分析和邏輯運演,講究知識的合理性,天和人只不過是認識的客體對象。

莊子哲學的「齊物」之「齊」是一個「跳脫」的思維,是一種直覺性的洞察,是超越「物的世界」的超驗功能,並非落於經驗世界的一種形式意義上的「組合和整理」。

「齊物」之「齊」是以「物的世界」為著力點,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跳躍,契入一個更深邃的「道的世界」,從可言說到不可言說,從可知到不可知,從日用平常中尋覓一顆「道心」。

正心正舉

閱讀經典需投注精氣神,不僅要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其實,更重要的是一場自我的對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完成精神的自我消化。

莊子哲學逍遙灑脫,放曠超逸,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遊刃有餘,既能遺世獨立而暢飲「高山」之上沁人心脾的「冷冽空氣」,也能「大隱隱於市」而遊走「人世間」,「乘物以遊心」。如此的生命境界和心性涵養,對於解除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困惑不能不說是一劑「靈丹妙藥」。

其實,閱讀《莊子》本身就是一場精神煥發的旅程,莊子的語言活潑生動,藉助寓言敘事,在人物對話中傳遞心性之學。

同時,莊子的語言充滿一種弔詭和怪誕之感,在戲謔性和模稜兩可之間造成一種「常態思維」的斷裂感,使得閱讀者不經意間被「捲入或跌入」莊子的生命敘事中,激蕩思維的桎梏,洗滌心靈的陳腐,生發一種活脫逍遙的主體生命體驗。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經典流芳,跨越百世,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在經典文字中飽含的人文意蘊,人文精神的緣起便是對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進而尋求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突圍」,只因路徑不同,風格有所迥異,但殊途同歸,最終指向的都是如何實現生命的自由、平等與和諧。

莊子哲學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生命進路,並非是一種麻痺自我的「玩世不恭」和消極避世,而是有著對宇宙和人生的嚴肅思考,是在一番烈火的試煉後萃取的人生自洽。

萬物生生不息,周流不止,這是大道自然的運行規律。

人類的整個生存背景就是這大道的運化和生成,道家哲學深諳於此,從老子到莊子,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遵循天道,叩問人道,涵養心性,看似「無情」卻最是深情,在天地之間「逍遙遊心」,聊以慰藉人生苦短,拯救心靈於困苦之中,在平凡生命的深處洞見心性的光芒。

相關焦點

  • 逍遙遊·莊子
    作品鑑賞《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東方有莊子,西方有柏拉圖。莊子的智慧在《逍遙遊》中,柏拉圖的思想在《理想國》裡。
  • 莊子哲學的中,鯤鵬與學鳩、蜩,誰才活得逍遙呢?
    與在世間立下不朽功名相比,莊子認為逍遙地活著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但究竟莊子所謂的逍遙是什麼意思,如何能夠達到逍遙自在之境呢?這成為了理解莊子哲學的關鍵,也是自古以來莊子哲學詮釋者的爭論之處。《莊子》歷來的詮釋者,古今中外,如恆河沙數。但當中最著名的,非西晉時代的郭象莫屬。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鯤化鵬飛寓言之後,莊子有一段使用了論說方式來申訴《逍遙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從「知效一官」到「至人無己」這一段,由有所待寫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其思路層層遞進,由有我之境達到無我之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一官」「一鄉」「一君」「一國」都是像學鳩一樣自得於一方的人。說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裡入選的並非《逍遙遊》全篇,只是節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可以反映《逍遙遊》全篇的風格和成就。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翼展達13米,250公斤重,時速可達130公裡。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逍遙」的含義要想真正理解自由之美,首先必須從《逍遙遊》開始。因此,弄清「逍遙」一詞的含義尤為必要。從古至今,歷代文人賢士對「逍遙」一詞都有解釋:《莊子註疏》中,郭象註:「夫大小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逍遙遊是理解莊子哲學的密碼。」在此,我將範圍擴大一些,逍遙遊是理解整個道家學說的密碼。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北冥有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趣談莊子的逍遙遊
    這是《莊子》內篇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逍遙遊的首段,幾乎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它展示了一種恢弘闊遠的氣勢,且挾帶一個廣闊無邊的意境。逍遙遊是悠閒自得、無拘無束暢遊自然和社會的意思。這也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人生觀的一方面。這段古文的意思翻譯過來即為: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有幾千裡。變化成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幾千裡。振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朵。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莊子》10句人生處世哲學,大道至簡,人生逍遙!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1.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 我讀《莊子》|讀過莊子《逍遙遊》,大家知道如何才能逍遙嗎?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首篇,一般認為這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麼是逍遙呢?有人選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一句來概括這一主題。但是,對於學者而言,這一句話卻不能教人實現逍遙的境界。為什麼呢?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
  • 《莊子》:逍遙遊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我大葫蘆的種籽,我種植而成,果實五石。用於盛水,硬度不足以自舉其重。剖開大葫蘆做瓢,又憂愁它闊大無法從容器中舀水。豈非徒有其大呢?我因其無用而砸碎了它。」莊子說:「夫子實在拙於用大。有個宋人善於配製防治皮膚皸裂藥膏,世世代代以漂洗麻絮為業。有個客人聽說以後,願出百金購買他的藥方。
  • 古典名篇賞析——莊子·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69];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70]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71]乎?卑身而伏,以候敖[72]者;東西跳梁[73],不闢[74]高下,中於機闢[75],死於網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