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2021-01-09 哲學社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北冥有魚」是《齊諧》中的一個志怪故事,在北海有一種叫做「鯤」的大魚,可以變化成大鳥,叫做「鵬」。鵬要從北海往南海遷徙,先擊水前行三千裡,然後憑藉旋風飛到九萬裡的高空中。

這裡莊子闡述了一個道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鯤鵬本身是龐然大物,「不知其千裡也」,為什麼水可以載,風可以負呢?是因為「積之厚」的緣故。把杯子裡的水倒在門前,則小草可以浮起來,但是杯子就浮不起來,這是「舟大水淺」的緣故。鯤鵬之所以可以南遷,是因為水之積厚,風之積厚。蘇軾說做學問要「厚積薄發」,大概是從這裡出來的。

然有隻蟬笑著對小斑鳩說:我們有往榆樹上飛,有時候都飛不過去,怎麼可能飛九萬裡而南遷呢?這裡莊子又闡述了一個道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跟朝生暮死的小蟲子沒辦法說清楚夜晚的事情,跟夏生秋死的蟬沒辦法說清楚春冬的事情。楚國南邊有一種叫做「冥靈」的樹,以五百年為春,以五百年為秋,這都不算長的,上古還有一種叫「大椿」的樹,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區區彭祖也只不過是活了八年年,世人竟還想著跟彭祖比壽命,這不可悲嗎?

商湯跟夏革的對話中,降到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不過換成了麻雀:我騰空而起飛到幾丈高,在蓬蒿之中來回穿行,這已經達到極致了。還要飛到哪裡去呢?不少翻譯將蟬和麻雀的問話說成了對大鵬的嘲笑,不過筆者看原文,覺得理解成自嘲更恰當些。你說大鵬能飛九萬裡,跟我有什麼關係?我能飛的就這麼高!揭示的道理是「夏蟲不可以語冰」,這是人類認知的自我局限性,小的永遠理解不了大的,壽命短的永遠也理解不了壽命長的。宇宙學雖然計算出宇宙可能是930億光年,但是人類在理論上只能看到640億光年的空間,即使以光速在跑,在宇宙膨脹的速度面前,就像是開著汽車追著看高鐵一樣。

小大之辯,用於人生格局的思考上。莊子說:有這樣一個人,他的才能可以做官,品行得到百姓的認可,德性可以符合君主的心意。這也算是「人中龍鳳」了吧,他們完全可以自鳴得意了!但是宋榮子嘲笑他,就像麻雀一樣不知道鯤鵬之大。大家都讚揚,大家都批評,這個本來是於個人無關的,能被世俗眼光影響的,只有那些世俗之人,宋榮子是不會因為世俗虛名榮辱而汲汲追求的。即使是這樣,列子還是看不上他。列子超然世外,御風而行,對人世間的禍福是毫不在意的。及時如此,莊子還是看不上。沒錯這是莊子列出來的「鄙視鏈」。有道之人看不上有所憑藉的人,有所憑藉的人看不上不慕名利但是無所建樹的人,不慕名的人看不上追名逐利的世俗人。這得看是從什麼樣的格局來思考問題了。

古人將人生格局分為家、國、天下;修身的目的是為了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莊子的反對這種人生追求的,認為他們格局不夠大。天下之外還有浩瀚無垠的宇宙,如果能夠拋開世俗價值觀的束縛,順應天地萬物之自然,順從陰、陽、風、雨、晦、明,在遨遊在廣袤無窮的境界內,這樣才能做到無所憑藉。莊子所認為的理想人格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哲學:宇宙觀和認識論

莊子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莊子哲學:人生觀和價值觀

轉載請註明出自【百家號:國學新思潮】

插圖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先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逍遙遊·莊子
    作品鑑賞《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儒家強調仁和禮義,其實禮義就是我們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脫離人生和社會的規則而生活,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花朵離不開陽光。這似乎是哲學家的通識。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東方有莊子,西方有柏拉圖。莊子的智慧在《逍遙遊》中,柏拉圖的思想在《理想國》裡。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極富超越性的審美眼光,透視了人的生命歷程,不難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審美的人生和獨立的人格是他永恆的追求。這在《逍遙遊》裡體現得尤為突出。
  •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為什麼?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裡入選的並非《逍遙遊》全篇,只是節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可以反映《逍遙遊》全篇的風格和成就。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 國學經典《莊子逍遙遊》
    國學經典《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逍遙遊
    如今你有五石的大葫蘆,何不考慮作為大酒樽,而後繫於腰間浮於江湖,何必憂愁它闊大無法從容器中舀水?夫子的德心猶如堵塞的蓬草吧!」惠子對莊子說:「我有大樹,世人稱為臭樗。大樹幹臃腫而不合繩墨,小樹枝捲曲而不合規矩。立在路邊,木匠不看。如今你的言論,大而無用,眾人共同拋棄。」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狸貓嗎?低身伏於草叢,守候出遊之鼠;東竄西跳,不避高下,中了機關,死於網羅。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逍遙遊》中由鵬程萬裡所打開的視域「天之蒼蒼……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就是致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最高境界,也正是遨遊於無窮世界的宇宙公民的寫照。
  • 讀莊子的《逍遙遊》,我該學習其中的什麼道理呢?
    逍遙遊《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的代表作,我在看逍遙遊的百度百科突然有一個疑問,他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我在寫文章時,就是自己心裡想要抒發的感想,甚至不吐不快,感覺自己跟莊子的性格挺像的,或許他同我一樣,我要共情於莊子,然後去研究逍遙遊。知道嗎?在決定研究逍遙遊的時候,我剛才困了,然後睡了兩個小時,夢裡都是在寫,太有趣的體驗了,知道我為什麼給自己起名叫『我的從未』嗎?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不想再像以前那樣活著了,以後儘量只想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接下來繼續寫吧。
  • 莊子的「逍遙遊」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宇宙的目的」這個命題,也就是他所講的「天道」。天賦異稟的老子,在長期的社會歷練、觀察、體悟與冥想中,獨創了一套闡述「天道」的思想體系,集中表現在《道德經》中。這和佛家講的「手指指月,指非月」是一個道理。佛經不過是指月的手指,而佛性才是明月。而《道德經》和佛經一樣,是需要「證」、「悟」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談的是天道,但也時常兼及人事,這與《易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對於人們的啟示也是最深層次的,絕非一般的心理學、倫理學可以比擬。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內篇第一章,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文學典籍,他被後世人稱作《南華真經》。作為全書的第一章,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看懂《逍遙遊》這篇文章,會進一步理解莊子的高深精微的思想奧義,極大的啟迪自己的人生智慧。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翼展達13米,250公斤重,時速可達130公裡。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