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

2020-12-16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我家門前有一棵瘦瘦的柿子樹,6月份的時候,還沒有結果實,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現在9月底了,樹上已經結滿了果實,綠的、黃的、紅的,就像一棵燈籠樹,非常扎眼,也很誘人。

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

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如此看來,越是名貴、有經濟價值的樹木,比如說做家具的紅木、玫瑰木、柚木、胡桃楸木、水曲柳、榆木、楓木、樺木、松木、楊木、杉木等,它們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樹木,長在那裡,毫無存在感,最後卻得以保全,而且很長壽。

這個小故事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其實,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如果用幾十年的光陰去追求「名和利」,淪為金錢的奴隸,使得自己看起來很有用、很成功、很有錢、很有地位,那麼最終的結局呢?就好像名貴的樹木一樣,要被砍伐掉。

由此可見,成功、富貴不一定是好事。我們不要總是想著發家致富、名利雙收,想開點,窮富不二嘛!我們生如螻蟻,做一個普通人,安安穩穩,平安安安,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不是很好嗎?

如果我們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重新認識「無用」和「有用」,回歸本心,也會豁然開朗。

莊子告訴大家:人生有兩種幸福,一種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種是儘量享受自己擁有的。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是大多數終其一生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但是慾壑難填,人得到越多,痛苦越多。

只可惜,很多人只知道通過追求物質來尋找幸福,而忽視了自己本可以享受的當下的快樂。享受陽光、空氣、雨露,睡個好覺、看書、聽音樂,陪陪家人,與朋友閒聊等等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但可以讓我們真正身心愉悅,獲得滿滿的幸福感。所以說,幸福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它更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真實感覺。

美國的經濟學諾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當我們的欲望越小,就越容易感覺到滿足,這其實也是古人所說的「知足常樂」!

如果我們感覺自己「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從中獲取人生的智慧!

第一,做人不要欲望太大,要不然會感覺很痛苦。

如果欲望太大,人心不知足蛇吞象,即便是你什麼都得到了,也會感覺不快樂。就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當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蕩。

如果我們活出了這種樣子,即便是功成名就、錦衣玉食,也不會真正感覺快樂。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然後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太著急,也不要畏懼。人生,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第二,做個無用、無功、無名的人,又何嘗不好呢?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長江上的船隻來來往往,問身邊的一位高僧:「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高僧回答道:「只有兩條,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乾隆聽後,思索一番,默不作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名」和「利」這兩條枷鎖拴住了,在人生的道路中,被裹挾著前進,漸漸丟失了自我,活得沒有靈魂,也不快樂。

其實,人生還有不一樣的活法,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淪為名利的奴隸。還有些人,可以像莊子那樣,不為名利而生,主動放棄名和利,既不做貪名的君子,也不做貪利的小人,只是做一個「無用、無功、無名」的普通人。

如此這般,他可以好好主宰自己的心靈,身心合一,作為一個真正精神上獨立且自由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逍遙」。

就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能夠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聖人無意於求名。

一個人,若是懂得放下自私自利的「小我」,追求大公無私的「大我」,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又不為世間的功名利祿所勞累身心,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難怪,曾國藩晚年會在家書中感嘆: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相信大家讀完這篇文章,抽空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定會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最後,琢磨君把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歌詞送給大家,送給那些「一事無成的中年朋友們」,與諸君共勉!祝願大家做一個逍遙而快樂的人兒!

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美人啊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逍遙遊·莊子
    作品鑑賞《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極富超越性的審美眼光,透視了人的生命歷程,不難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審美的人生和獨立的人格是他永恆的追求。這在《逍遙遊》裡體現得尤為突出。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鯤化鵬飛寓言之後,莊子有一段使用了論說方式來申訴《逍遙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從「知效一官」到「至人無己」這一段,由有所待寫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其思路層層遞進,由有我之境達到無我之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莊子的《逍遙遊》,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著道家的忘自我、輕名利、達到真正逍遙的人生觀,是一種以出世的精神生活於現實世界的人生觀。如果不理解莊子的意思,讀《逍遙遊》會覺得文章太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從鯤鵬扯到列子,又扯到堯和許由,又扯到姑射山神人,最後又扯到大葫蘆和大樹的用途上去,讓人云裡霧裡,莫名其妙。但真理解莊子的意思,就會豁然開朗,其實通篇都緊密圍繞一個主旨反覆闡述,就是境界的突破。新境界的不斷實現,就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小雀子笑話它說:'那大鵬將要飛到哪裡去呢?我向上跳躍,不超過幾丈就落下來,飛翔在飛蓬和青蒿之間,這也是飛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將要飛到哪裡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給一個官職,品行可以適合一鄉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個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這樣自視很高。宋榮子就笑話這樣的人。
  • 《莊子》:逍遙遊
    所以那些才智勝任一項官職、行為超卓一處鄉裡、德性投合一國之君、才能冠絕一個邦國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一如尺鴳。然而宋榮子仍然嘲笑他們,而且舉世讚譽不能使他奮進,舉世非議不能使他沮喪,審察內德外境之分際,明辨榮譽恥辱之界限。不過僅止於此。宋榮子對於世俗的一切,未曾汲汲以求。儘管如此,仍然未達至境。列子御風飛行,輕盈美妙,十五天後才會返回。列子對於致福的天道,未曾汲汲以求。
  • 莊子:紅塵滾滾萬物不齊,是非榮辱困擾於心,不如讀讀齊物論
    在《莊子》的第一章「逍遙遊」中,莊子借幾個寓言故事,講了「小大之別」;又借與惠施的「有用無用」之辯,闡述了他的人生觀。莊子的最高人生理想是逍遙。莊子認為,如要達到逍遙之境,就要做到「無所待」。大鵬需要風的託舉,沒有風它就無法飛翔;列子縱然得風仙真傳,可以在天上飄然飛翔,沒有風他只好落到地下來;宋榮子不以天下榮譽為非,不以天下非議為恥,看淡是非榮辱,但他仍然未能擺脫生命的生死大關。唯有那些「至人、神人、聖人」,他們忘記了小我、忘記了事功,忘記了虛名,從而「無己無功無名」,從而無情無累無擾,完全做到了「無所待」,他們是逍遙的。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 關於莊子「逍遙遊」思想的兩點淺見|讀《微觀國學》有感
    一、先有所成,再逍遙遊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為後世留下了《莊子》這樣的經典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畢竟「人無完人」,莊子的一生也不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當我們學習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時,更是要小心對待,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則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逍遙的人生誰都嚮往,但那是有條件、有代價的。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內篇第一章,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文學典籍,他被後世人稱作《南華真經》。作為全書的第一章,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看懂《逍遙遊》這篇文章,會進一步理解莊子的高深精微的思想奧義,極大的啟迪自己的人生智慧。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日本哲學家鈴木大拙說:「逍遙遊是理解莊子哲學的密碼。」在此,我將範圍擴大一些,逍遙遊是理解整個道家學說的密碼。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 國學經典《莊子逍遙遊》
    國學經典《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
  • 我讀《莊子》|讀過莊子《逍遙遊》,大家知道如何才能逍遙嗎?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首篇,一般認為這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麼是逍遙呢?有人選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一句來概括這一主題。但是,對於學者而言,這一句話卻不能教人實現逍遙的境界。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