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我家門前有一棵瘦瘦的柿子樹,6月份的時候,還沒有結果實,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現在9月底了,樹上已經結滿了果實,綠的、黃的、紅的,就像一棵燈籠樹,非常扎眼,也很誘人。
沒多久,這棵柿子被人們壓彎了腰、折斷了枝,樹上的葉子和果實也日漸稀少,好似「元氣大傷」。哎,誰叫它是一棵人見人愛的柿子樹啊!
突然,我想起了莊子在《逍遙遊》中所描寫的一棵「無用之」樹:有這麼一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樹」。它的樹幹長滿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這棵大樹生長在人來人往的道路旁,但是木匠連看也不看它一眼。
為什麼?就是因為這棵樹對人類沒有用處,從而不會遭到人類刀斧的砍伐,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了。如此看來,越是名貴、有經濟價值的樹木,比如說做家具的紅木、玫瑰木、柚木、胡桃楸木、水曲柳、榆木、楓木、樺木、松木、楊木、杉木等,它們越容易遭殃。反而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樹木,長在那裡,毫無存在感,最後卻得以保全,而且很長壽。
這個小故事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其實,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如果用幾十年的光陰去追求「名和利」,淪為金錢的奴隸,使得自己看起來很有用、很成功、很有錢、很有地位,那麼最終的結局呢?就好像名貴的樹木一樣,要被砍伐掉。
由此可見,成功、富貴不一定是好事。我們不要總是想著發家致富、名利雙收,想開點,窮富不二嘛!我們生如螻蟻,做一個普通人,安安穩穩,平安安安,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不是很好嗎?
如果我們人到中年,還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重新看待人生,重新認識「無用」和「有用」,回歸本心,也會豁然開朗。
莊子告訴大家:人生有兩種幸福,一種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一種是儘量享受自己擁有的。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是大多數終其一生而孜孜不倦追求的,但是慾壑難填,人得到越多,痛苦越多。
只可惜,很多人只知道通過追求物質來尋找幸福,而忽視了自己本可以享受的當下的快樂。享受陽光、空氣、雨露,睡個好覺、看書、聽音樂,陪陪家人,與朋友閒聊等等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但可以讓我們真正身心愉悅,獲得滿滿的幸福感。所以說,幸福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它更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真實感覺。
美國的經濟學諾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當我們的欲望越小,就越容易感覺到滿足,這其實也是古人所說的「知足常樂」!
如果我們感覺自己「一事無成」,不妨讀讀莊子的「逍遙遊」,從中獲取人生的智慧!
第一,做人不要欲望太大,要不然會感覺很痛苦。
如果欲望太大,人心不知足蛇吞象,即便是你什麼都得到了,也會感覺不快樂。就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當欲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蕩。
如果我們活出了這種樣子,即便是功成名就、錦衣玉食,也不會真正感覺快樂。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然後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太著急,也不要畏懼。人生,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第二,做個無用、無功、無名的人,又何嘗不好呢?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長江上的船隻來來往往,問身邊的一位高僧:「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高僧回答道:「只有兩條,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乾隆聽後,思索一番,默不作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名」和「利」這兩條枷鎖拴住了,在人生的道路中,被裹挾著前進,漸漸丟失了自我,活得沒有靈魂,也不快樂。
其實,人生還有不一樣的活法,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淪為名利的奴隸。還有些人,可以像莊子那樣,不為名利而生,主動放棄名和利,既不做貪名的君子,也不做貪利的小人,只是做一個「無用、無功、無名」的普通人。
如此這般,他可以好好主宰自己的心靈,身心合一,作為一個真正精神上獨立且自由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生「逍遙」。
就如莊子在《逍遙遊》中所寫:「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能夠任順自然、忘掉自己,神人無意於求功,聖人無意於求名。
一個人,若是懂得放下自私自利的「小我」,追求大公無私的「大我」,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又不為世間的功名利祿所勞累身心,這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難怪,曾國藩晚年會在家書中感嘆: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相信大家讀完這篇文章,抽空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定會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最後,琢磨君把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歌詞送給大家,送給那些「一事無成的中年朋友們」,與諸君共勉!祝願大家做一個逍遙而快樂的人兒!
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美人啊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