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2021-01-09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莊子是中國文化中最意味深長的一個哲學家,他高蹈獨立與眾不同,他是生於那個時代但又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哲學家。在當時眾多的哲學家看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帶著鐐銬跳舞的過程。生命壯美舞姿翩躚,但也無非是在一個無法擺脫的環境中起舞而已。我們就像是水箱裡的金魚,看似自由活潑,其實那只是看起來很美。人生天地間,我們就像是一場大火中的野草,無處遁形無處可逃。儒家強調仁和禮義,其實禮義就是我們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脫離人生和社會的規則而生活,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花朵離不開陽光。這似乎是哲學家的通識。

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無所待。因為無論是誰,有所待的話,你的人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讓我們來看看莊子那篇充滿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學思考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 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遙遠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魚。名鯤,從頭到尾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鯤變成鳥,名鵬,背脊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鵬努力飛起來,翅膀 好像天際的雲,鵬這種鳥,平時浮遊海上,每到海水徊 流成大漩之年,便要憑藉水勢升空,遷飛到南冥去。南冥在遙遠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樣的是海洋。

齊國有人,名諧,專門搜集怪事。諧先生是這樣說 的:「鵬遷飛到南冥去喲;必須憑藉水勢,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裡,才可能升空。升空脫離海面以後,還得一 圈圈的盤旋,攪動大氣成一柱龍捲風,把自己抬升到九萬裡的高空,才可能啟程向南方飛去。南飛航程遙遠,又得藉助於夏季颱風的推送喲。」

看那列子,修得風仙之術,乘風飛翔,享受空中旅遊,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風旅遊,玩他個十五天,列子不用兩腳走路,也不用馬用車用船,完全解決了行路的問題。但是,列子還有所待。待什麼呢?待風。乘風飛翔,必須待風,無風便不能升空飛翔了。這個困難情況,列子與鵬相同。可見列子也不是想飛便能飛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逍遙。

誰能夠做到絕對的無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萬物的真相與本質,依靠著大自然的規律,掌握了天地間的陰氣、陽氣、風氣、雨氣、晦 氣、明氣這六氣的變化,從而利用這六氣、獲得無窮的生命力,長存不死,那麼他還需要等什麼呢,他是絕對的無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就本體而言,他是至人,遺棄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滅了業績的神人。就聲名而言,他是聖人,消亡了稱號的聖人。他是三位一體的。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這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我們往往有所待,這個待,其實就是我們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讓你起飛的風,又是束縛你的靈魂的枷鎖,為了實現人生的大逍遙,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因為用黃金打造的翅膀,註定無法飛翔。

莊子的逍遙遊,講的不是鯤鵬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莊子,把人生的四種境界藏在鯤鵬扶搖而起的故事中,讓我們去細細品味。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是等風來。小魚化成鯤鵬是需要條件的,當風起來的時候,浪湧來的時候,小魚順勢而化,成為鯤鵬,乘風而起,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飛躍。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旅程中,出發前,你要帶好行囊,你需要很多條件。你需要自我鍛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你需要父母朋友的關心與鼓勵,你需要一顆蓬勃的野心,需要一種毅然前行的勇力。這樣才能讓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所以,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你需要耐心等待,等風來,等雨來,等著那個在正確的時間來的正確的人。因為,不是所有的風都能讓你起飛。吹面不寒楊柳風,也許會讓你流連在春風沉醉的晚上而樂不思蜀,暴雨狂風也許會讓你折斷翅膀,所以,人生的道路,等待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是乘風而起。就像是鯤鵬一般,風起的時候,鯤鵬乘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時候,鯤鵬實現了他的第二次飛躍,從一隻魚兒成為遨遊天際的鯤鵬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啊,當機會來臨的時候,緊緊抓住它,這樣就有可能實現人生的飛躍。但這時候的你,是自由的嗎?顯然你已經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時的你,只是風的運動的產物,你就是風的奴隸,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隸,一旦風停雨住,大鵬將會墜落,一旦你的機遇喪失,你將被摔得屍骨無存,這就是人生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為強者,就必須學會逆風飛翔。

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逆風飛翔。在莊子的逍遙遊中,鯤鵬成為風的奴隸,風往哪兒吹,大鵬就必須往哪兒飛。看似逍遙自由,其實鯤鵬只是風手中的風箏和提線木偶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只能逆風飛翔。但這仍然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我們仍然必須依靠風,依靠這個社會,依靠我們的欲望和野心,而過多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毒品,它讓我們興奮、抓狂最後瘋狂。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所待。在逍遙遊中,莊子說,大鵬沒有風不行,就是那個學會了乘風飛翔的仙人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飛翔十五天,十五天之後,他還是要落到地面上來。所以,鯤鵬是不自由的,列子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有所待。真正的逍遙和自由,是取消了依賴,我不再等待什麼,不去依賴什麼,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完全自由的,我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欲望,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功利,我的手段就是目的,目的就是手段,我已經化為宇宙中的一切,實現了人生的超越,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無所待的逍遙境界。達到這種至高無上境界的,只有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在莊子看來,至人忘記自己,神人忘記功利,聖人消亡了稱號。

這只是人生的一種理想,事實上,生而為人,沒有人能擺脫世界,沒有人能擺脫欲望。但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行囊裝的太滿,你無法走得太遠,欲望過多,你的靈魂就無法起飛。所以,放手也是一種前行的姿勢,是一種行穩致遠的更佳策略,放棄也是一種進取。

莊子告訴我們,年輕時候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人到中年時,是該放棄一些東西,因為,有所待就不自由,無所待就很逍遙。

相關焦點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戰國時代戰亂頻發,人民生命如同朝露飄蓬,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當今之時,僅免於刑矣」。莊子目睹亂世,他思考的重點是如何在那個混亂的世界中保全生命,然後追求奢望中的自由。莊子把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叫做逍遙遊。縱觀莊子的哲學,可以說是三大主義。第一是齊萬物的相對主義;第二是以道為本的自然主義。在相對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莊子的逍遙天放的遊世主義。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逍遙」的人生觀。《逍遙遊》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裡入選的並非《逍遙遊》全篇,只是節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可以反映《逍遙遊》全篇的風格和成就。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 逍遙遊·莊子
    作品鑑賞《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莊子的《逍遙遊》,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著道家的忘自我、輕名利、達到真正逍遙的人生觀,是一種以出世的精神生活於現實世界的人生觀。《莊子》書中第一篇就是《逍遙遊》,鯤鵬又在《逍遙遊》的第一段,充滿了浪漫的想像與玄奇的色彩。當然,鯤鵬這種大鳥是莊子虛構的喻像,不過鯤鵬存在的意義,是通過直觀形象來展示巨大空間尺度上的遨遊。其用意是先以高廣境界來震撼讀者。引出囿於小知、小年者難以理解大知大年,小境界者無法理解大境界的命題。以此大境界擊破讀者之小境界,然後引入主題。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作者:餘雲開每一本書的開頭,或每一個思想的開篇,都是頗具學問的,往往蘊藏著作者的才華、境界和氣概。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我讀《莊子》|讀過莊子《逍遙遊》,大家知道如何才能逍遙嗎?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首篇,一般認為這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麼是逍遙呢?有人選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一句來概括這一主題。但是,對於學者而言,這一句話卻不能教人實現逍遙的境界。為什麼呢?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第一,魚在天光月影、浮萍水草中自由自在的遊曳,看起來很逍遙自在。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
  • 古典名篇賞析——莊子·逍遙遊
    [38]「至人無己」三句:莊子以「無己」的「至人」為達到逍遙遊的最高境界。神人無功,言無意求有功於人,而自然為人類造福。聖人無名,不求名而名自至。但神人、聖人,不能忘人世,不能忘天下,在莊子看來,仍然是有所牽掛,不能算是「逍遙遊」。 [39]許由:古代傳說中的高士,字武仲。相傳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逃隱於箕山。堯又召之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之濱。見《高士傳》。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內篇第一章,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文學典籍,他被後世人稱作《南華真經》。作為全書的第一章,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看懂《逍遙遊》這篇文章,會進一步理解莊子的高深精微的思想奧義,極大的啟迪自己的人生智慧。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逍遙遊》中的巨鳥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遠古巨鳥,其名為鵬,說這隻鳥大到「不知其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飛起來,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高空。這隻鳥是真的嗎?遠古是否真的有過巨鳥?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飛行動物,叫風神翼龍。翼展達13米,250公斤重,時速可達130公裡。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 《莊子》:逍遙遊
    如今你有五石的大葫蘆,何不考慮作為大酒樽,而後繫於腰間浮於江湖,何必憂愁它闊大無法從容器中舀水?夫子的德心猶如堵塞的蓬草吧!」惠子對莊子說:「我有大樹,世人稱為臭樗。大樹幹臃腫而不合繩墨,小樹枝捲曲而不合規矩。立在路邊,木匠不看。如今你的言論,大而無用,眾人共同拋棄。」莊子說:「你難道沒見過狸貓嗎?低身伏於草叢,守候出遊之鼠;東竄西跳,不避高下,中了機關,死於網羅。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 讀《莊子》之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篇說有一隻大鵬鳥,體形之大不知幾千裡,它要飛到南冥,翅膀一拍,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九萬裡,借著六月的大風御風而去。 寒蟬和學鳩就嘲笑它說:「我們飛起,撞著榆樹和檀樹就要掉下來,為什麼一定要飛上九萬裡的高空然後再向南冥去呢?
  • 蔣勳講解《莊子·逍遙遊》
    蔣勳講解《莊子·逍遙遊》上集蔣勳講解《莊子·逍遙遊》下集《逍遙遊》,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逍遙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