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2020-12-21 好玩的國學

莊子大概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他覺得自己很可能就是一條自由自在的遊泳魚。莊子喜歡釣魚,要是那時候流行給自己取號的話,我估計他應該叫自己煙波釣叟之類的名字。

莊子為什麼這麼喜歡魚呢?我想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魚在天光月影、浮萍水草中自由自在的遊曳,看起來很逍遙自在。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

第二,魚是莊子的飽腹之物。莊子精神很豐滿,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問河間侯借米,河間侯說等我發財了免費送給你幾千斤,莊子說我就是需要水的魚,等你發財了我就成了臭魚乾了。所以莊子要想活命就得去釣魚。釣魚一方面是飽腹,另一方面也是逍遙自在的象徵。中國文人喜歡漁父的形象,常常想像著自己是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大概就是從莊子開始的吧。

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就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就是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世俗中的一切欲望,什麼名利富貴生死都屬身外之物,把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的「遊」字很意味深長。這個「遊」說的是人生需要遊戲精神,這個「遊」不是遊戲人生浪費生命的「遊」,而是要有心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條著名的魚,就代表了他遊心逍遙的人生哲學,一條是化身鯤鵬的北冥之魚,一條是濠梁之辯中快樂的魚,還有一條是相濡以沫的魚。這三條魚其實也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

北冥之魚:不要讓物慾迷住你的眼睛

《莊子》開篇就是《逍遙遊》,講了一條大魚化身為鯤鵬遨遊於九天的故事。但這條魚是逍遙的嗎?莊子說這條魚其實並不自由,它必須依賴風,一旦沒有風就得掉下來。因此,莊子說人生的痛苦在於「有待」,你必須要依靠什麼,你必須要追求什麼,你追求人生價值,人生就被束縛了,你追求富貴,你可能終將死於富貴,人生而有欲,所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隸。

所以莊子說,人生的痛苦的根源在於「物於物」,而真正逍遙的人生應該是「物物而不物於物」。人應當駕馭物而不是做物的奴隸。因此一段自由美麗的人生,就應該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追求靈魂的自足與詩意,而不是物質上的豐裕。通俗的說,就是少一些欲望,多一些失意,少一些心機,多一些靈魂的自得其樂。

濠梁之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

莊子與惠施在河邊看魚玩,莊子很羨慕魚兒在水中自由的呼吸自由的生活,說你看魚很快樂,惠施是個辯論家和邏輯學家,是個出了名的「槓精」,他問莊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與惠施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莊子說的是人生哲學,惠施說的是邏輯。莊子說魚兒在水裡的快樂,寄予了他的人生理想,就是人生應當逍遙自在。魚兒的快樂,是因為它活在水裡,換言之,魚兒也只有在水中才是快樂的。

而人生亦是如此,人生有很多方式,但人生最終的目標是快樂。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於身不由己,用蘇東坡的話說,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而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活著,唯有如此,才能快樂自由。所以,人不必去羨慕別人的生活,能讓你快樂的生活,就是好生活。就像卞之琳說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相忘於江湖之魚,別讓愛扼殺了你的自由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有兩條魚被困在水裡,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對嘴互相用唾沫來溼潤自己保命。這看起來很浪漫很唯美,但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這樣艱難的活著,還不如遊過大海相忘於江湖。

人生的困境在於有愛,元好問就感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歐陽修也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愛情是浪漫的,但有時也是殘酷的,人世間充滿了以愛的名義而發生的悲劇。莊子的哲學是「無待」,糾纏於愛的悲歡離合就是「有待」,「有待」就無法逍遙,這就是愛的代價。在莊子看來,既然有些愛讓人窒息,為何不一拍兩散各自生歡呢?

相關焦點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 莊子三條魚,人生三境界
    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選擇一種喜歡的方式活著。不要因為有人喊你攢局,就放棄讀書。浮於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也不要因為你的樂趣無用,就放棄它。樂趣的種子,遲早會結出花,讓你的生活變得芬芳。江湖之魚莊子在《大宗師》裡寫的第三條魚,叫做鮒,是車轍的小魚。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02濠梁之魚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
  • 【深•讀】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我家的鍋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 《莊子》這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品讀《莊子》之後,發覺人生之三重境界不就是莊子筆下的三條魚嗎,這裡容我細細道來01第一條 鯤鵬就是那條讓眾多高中生苦惱的《逍遙遊》中所記載的那條魚,文中這樣描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 《莊子》裡的三條魚,對應了三種智慧,學會了祝你越來越好!
    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 酈波開講,重新認識莊子和他的三條魚
    接下來,酈波由 " 什麼樣的魚才是莊子最喜歡的魚 " 破題,講了莊子散文裡的三條魚所體現的人生智慧。第一條魚是《逍遙遊》中的鯤,這條魚體現了突破價值困境的過程。"
  • 莊子三魚,人生至境.
    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是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別人的想法。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就是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時來到了濠州橋上,見魚翻騰而出,即興展開的一場辯論。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首屆「王步高通識教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東南大學教務處原處長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陳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寓言看莊子的人生境界」為題,闡釋了他對莊子作品的理解,以及從寓言的視角闡釋了對莊子人生境界的感悟。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人生境界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但是好在在歷史上,已經有著名哲學家、評論家等,都對人生境界進行過闡述,非常經典,對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很有教益。一、儒家學說的人生境界。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學說有很深的研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學問。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內篇第一章,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文學典籍,他被後世人稱作《南華真經》。作為全書的第一章,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看懂《逍遙遊》這篇文章,會進一步理解莊子的高深精微的思想奧義,極大的啟迪自己的人生智慧。
  • 從山海經到莊子 看古人境界之大
    莊子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北冥有魚,」「北冥」,這本書上「冥」字沒有三點水,別的書有三點水,尤其道家的書上都有三點水。道家的學說,在上古的時候,觀念比現代人寬,學術思想境界比現代人大,反而後世的人,把「北冥」說成中國的渤海,範圍被縮小了。中國的道家修道,什麼是「北冥」呢?我們身體丹田海底之下叫做「北冥」;什麼是「南冥」呢?頭頂上。修道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練到了頭頂上,佛家叫化身千百億,就是講這個道理。先把這些知識介紹給大家。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莊子》最經典的三則小故事:十人看完九人開悟,說盡人生天機
    在莊子的著作中,出現過三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故事,他巧妙地通過這三個的故事「授人以漁」,若能讀懂其中寓意,人生就可以活得愈加豁達、通透,十人看完九人開悟。一、不亂與人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
  • 何止於米,應相期於茶,人生的情懷和境界
    人生就像高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一層有一層的風景,一層有一層的際遇。物質需求,滾滾紅塵之中,誰也離不了;然而在茶餘飯後,總要有點精神的追求;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淨化自己的靈魂。人活著應該怎樣,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這其中,我認為包含三個層次的思想,或說三個境界:正確認知人的狀態、正確認知人的價值、正確對待人的生命。一、正確認知人的存在狀態眾所周知,哲學有著名的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也就是說,莊子揭示了人的存在狀態或說對世界萬物的存在狀態的認知,是為了幫助我們靠近「正確的生活方式」。莊子首先用大鵬鳥的意象為我們打開這個認知境界,這隻大鵬鳥是由一條名叫鯤的魚轉換的,長達幾千裡,翅膀像雲彩一樣遮天蓋地,所以大鵬鳥能駕馭著風騰飛九萬裡,飛向遙遠而美好的南池。
  • 讀《心經》,體會境界般若,感悟人生,以「境界」悟道
    《莊子》中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是無窮盡的,人生卻有窮盡。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問題,莊子認為在知識之上有一種「道」可以解決。這個「道」可以理解為真理或者智慧,或者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