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2021-02-19 中國文化網絡電視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是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別人的想法。

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就是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時來到了濠州橋上,見魚翻騰而出,即興展開的一場辯論。原文如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莊子和惠子走到濠州橋上。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那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你問我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說明你是知道我知道的,所以才來問。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這橋上知道的。」

(往上滑動可查看全部譯文)

這個對話在現在看來,只能說這兩個人是不折不扣的「槓精」。但是作為一個哲學家,莊子的腦迴路和一般人是不一樣。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  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

但人各有志,有人喜歡「寶馬雕車香滿路」,有人偏愛「野蔬充膳甘長藿」,莊子就屬於後一種人。他很有個性,不跟官府打交道,不跟混跡於上層社會的學者交朋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活得逍遙灑脫。

相傳,楚威王聽說莊子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

莊子笑著對楚國的使者說:「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沒有看見祭祀用的牛嗎?餵養它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有花紋的錦繡,牽到祭祀祖先的太廟去充當祭品。到了這個時候,它就像當個小豬,免受宰割,也辦不到了。你趕快給我走開,不要侮辱我。我寧願象烏龜一樣在泥塘自尋快樂,也不受一國君的約束,我一輩子不做官,讓我永遠自由快樂。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後諸侯混戰,爭霸天下,莊子隱居著書,研究道學,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世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莊子的思想在先秦時代具有獨樹一幟的浪漫色彩。他放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只想保持一顆逍遙自在的心。追求清靜無為,萬物平等。

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意象雄渾飛越,想像奇特豐富,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莊子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諷刺人,是著名的毒舌;他更喜歡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教育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懂得了他的寓言故事,就通曉了他的思想,通曉了他的思想,就會將人生看得更通透。

莊周夢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譯文: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忘記自己是莊周。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自己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生死之間,是否只是大夢一場?莊子借夢蝶,模糊了真實和夢幻的界限。夢裡是真的,還是現在是真的?如果我們活在一場夢裡,那麼夢醒時分才是我們回歸真實的時刻吧。

魯侯養鳥:你所喜歡的,別人未必喜歡

原文: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莊子·外篇·至樂》

譯文: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人總是一廂情願,覺得自己喜歡什麼別人也一定喜歡什麼,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換位思考關照別人。人心百結,人與人千差萬別,交往之中,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裡,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之一。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是道家第二號代表人物,莊子雖然生活困頓,卻出身皇族,是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後人。莊子好清高,厭惡名利,崇尚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派人帶厚禮去請他做相國,被他一口拒絕。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誰贏了?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我們知道《莊子》內七篇是莊子的作品,其他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的門下或者後人作品,所以稱之為「外篇」。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
  • 千古公案「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該如何理解
    在文化領域,有一樁著名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公案,講的是莊子和惠施的一場辯論。辯論起於莊子和惠施在橋上散步,看到河裡的魚遊的非常暢快,莊子說:這些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可是魚最大的快樂啊。惠施是當時知名學者,以研究語言邏輯見長,這樣的人一般很喜歡辯論,擱現在通俗的說法就是「槓精」。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本期為大家介紹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是道教的一種標誌。太極圖由黑白二色構成,代表著陰陽兩極,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也正是道教的根本思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在最初的時候太極圖是由一黑一白兩條魚構成,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看看香港海洋公園裡的七彩魚
    每一次到香港海洋公園,走進其中的海洋奇觀、鯊魚館等水中博物館,看著裡面各種各樣的魚安靜地在水裡遊來遊去,整個人頓時放鬆了許多,暫時忘卻了許多工作、生活中的煩憂。圖為香港海洋公園裡的「海洋奇觀」水族館內部。(個人原創圖片,請勿轉載!)有時候,我在想:其實做一條魚也是蠻幸福的。
  • 《莊子》這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品讀《莊子》之後,發覺人生之三重境界不就是莊子筆下的三條魚嗎,這裡容我細細道來01第一條 鯤鵬古人常言的「鯤鵬之志」,其實就是出自這段話,鯤鵬身體之巨大,在上文中是有體現的,將其形容為有鯤鵬的志向,可見志向之遠大所以這第一條魚就是在告誡我們,做人,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會四處尋找機遇,四處奔波。
  • 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
    他們之間的對話最有名就是《秋水》篇中的「濠梁之辯」,這是《莊子》一書中一個有趣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頤和園的諧趣園,有乾隆題字的知魚橋,出自著名的典故「子非魚」
    知魚橋與池面極近,因而非常便於遊人低頭觀魚,橋柱子上的字都是乾隆題寫,遊人走到此處,紛紛駐足拍照。知魚橋的名字由莊子和惠子「子非魚」的典故中最有名的一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來。這個典故出自戰國中期莊子所著的《莊子﹒秋水》,原文是: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 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所以當他將自己釣來的魚給烤熟之後,曉夢不禁調侃了他一句。魚本來是自由自在的在水中遨遊,但實則他並非是真的自由。哪怕他不是被垂釣者吃掉,也會遇到比它大的魚,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首著名的詩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句話用在這裡更是大有玄機,曉夢一直試圖與清玄接觸,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有著一些共同點。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又有差別。
  • 莊子三魚,人生至境.
    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我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初中必背古詩文及翻譯之《莊子》兩則
    《莊子》二則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   北方的大海裡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
  • 《莊子》中的經典名句,句句都是真理,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也許,讀了《莊子》中的這些話,你會受到啟發。1、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鯽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2、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豈不備邪!何以加此?談句:死亡並不可怕,它是向天地的回歸,與萬物融為一體,在這樣的一體下,人陪葬的厚薄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一種真正的達觀,看透生死,與萬物契合。
  • 尋味中國 77 魚之樂的商丘與垛子羊肉
    周滅商,封紂王之子及殷商後裔於此地,故名商丘,立諸侯國,是為宋。與晉城那幾面環山的死胡同相比,殷人的待遇相當高。宋國地處中原要衝,物產豐富,也成就了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一。商丘交通便利,殷商人腦子活絡,生意做得賊溜。請問:「商人」這個詞彙是怎麼來的?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第二,魚是莊子的飽腹之物。莊子精神很豐滿,生活很骨感,基本上是吃上頓沒下頓的狀態。問河間侯借米,河間侯說等我發財了免費送給你幾千斤,莊子說我就是需要水的魚,等你發財了我就成了臭魚乾了。所以莊子要想活命就得去釣魚。釣魚一方面是飽腹,另一方面也是逍遙自在的象徵。
  • 第歐根尼與莊子:價值重估的狗和魚
    後來武王伐紂,師延抱琴跳入濮水,音樂漂浮,如水波粼粼,愛樂者至,幽靈為之悲吟。 莊子釣於濮水,他是去釣魚呢,還是去與幽靈相會?惠子來時,他剛好釣起了一尾魚,那魚兒張嘴搖尾,莊子又把魚放回到濮水裡。惠子說,你好快樂啊!莊子答:不如魚樂。當然,不知生,不知死,哀樂皆不能入,這還不是「至樂」? 關於魚之樂,後來他們兩人還有一次對話,那是在濠梁之上。
  • 莊子三條魚,人生三境界
    北冥之魚莊子在《逍遙遊》裡寫的第一條魚,是北冥有一條名為鯤的魚,能化作鵬,遨遊於九天。它會乘著六月的風,飛去南冥。 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生活就像一齣戲,我們不在別人的曲目裡,怎麼能知道別人的悲歡。魚的快樂是自由嬉戲在水中,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然生長在世間。
  • 部編版八下語文莊子二則原文及翻譯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