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2020-12-26 清華大學新聞網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首屆「王步高通識教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東南大學教務處原處長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陳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寓言看莊子的人生境界」為題,闡釋了他對莊子作品的理解,以及從寓言的視角闡釋了對莊子人生境界的感悟。

陳怡演講

陳怡結合新人文系列「文學與人生」的主題,提出「文學是人學」的觀點,文學描寫人生,感染人生,引導人生。他借用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觀點:中國哲學最有價值的內容是關於人生境界的學說。認為「境界」是人的精神生活經由哲學反思的超越(覺解)所達到的存在狀態,並有「人生四境界」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陳怡強調,愛文學,不能不讀《莊子》;愛哲學,不能不讀《莊子》;喜愛藝術,不能不讀《莊子》。其實,作為中國人,都應該讀一讀《莊子》。關於學習《莊子》的路徑,陳怡認為先讀寓言;其次讀「內篇」;然後讀「外篇」和「雜篇」。在《莊子》現存33篇文章裡共有240多個寓言,在中國其他的著作裡也有寓言,但是數量沒有這麼多,水平也沒有這麼高。他按照「觀」字的思路,挑選出大約30個最著名的、最有價值的寓言。「觀」代表每個人來到世上如何觀察世界、觀察人生。跟「觀」密切相關的是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觀」,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他分別從觀名利、觀是非、觀智慧、觀美醜、觀道技、觀有用無用、觀物我、觀生死等八個方面介紹了二十多篇莊子的寓言,並從這些故事和寓言中逐一解析莊子的思想和人生境界。

最後,陳怡指出,莊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高遠瀟灑的人生境界:超凡脫俗而又自然本真。讓我們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認真汲取其中的睿智和情懷,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一個有文化品位、有高遠境界的中國人。

學生提問

在演講結束後的互動環節,陳怡與同學們就現代人科學思維、概念思維與古人「象思維」的區別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系列之「文學與人生」的第十一講,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常務副主任王巍教授主持並點評。百餘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李晨暉

審核:周襄楠

相關焦點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南冥者,天池也……這則深富人生哲理的寓言,不同的人讀後會做不同的解讀;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閱讀,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理解。今日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解讀的方向。而莊子運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創造鯤化鵬飛的寓言,意味著人生的歷程如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鵬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我讀《莊子》總是欣賞他的「放」,而每次講莊子總不自覺地散發出他那「放」的精神。在「放」與「收」之間,道家的駱駝精神——老子的「深根固柢」、莊子的「深根寧極」——同樣使我銘記在心。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老子側重於說理,而莊子則將艱深的道理寄託於大量的寓言故事之中,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用「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以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瑰麗多姿汪洋恣肆的風格,在先秦諸子之中獨樹一幟。與孟子的奔放,墨子的質樸,韓非子的犀利相比,更有奪人心魄的吸引力。可以說,莊子是哲學家中的大文章家,大文章家中的哲學家。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無待」就是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世俗中的一切欲望,什麼名利富貴生死都屬身外之物,把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的「遊」字很意味深長。這個「遊」說的是人生需要遊戲精神,這個「遊」不是遊戲人生浪費生命的「遊」,而是要有心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莊周夢蝶》是一個浪漫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
    《莊周夢蝶》——一個浪漫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如果能早知道,該多好。這些年走過了許多艱難的路,我時常想起莊子的那則寓言《莊周夢蝶》。我常想,這世上有沒有人生來就徹悟人生,看透名利,崇尚自然,追求脫俗的境界。
  • 莊子三條魚,人生三境界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生活就像一齣戲,我們不在別人的曲目裡,怎麼能知道別人的悲歡。魚的快樂是自由嬉戲在水中,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然生長在世間。一個迎合別人改變自己的人,註定不快樂,邯鄲學步的人生也沒有光。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與眾不同, 卻總希望和別人一樣。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李煜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浪子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可見莊子逍遙遊歷來被諸多學者喜歡、解讀,當然也是歧義最多的一篇。如今最具代表性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平等觀念」的解讀,另一種是「功利性」解讀。——這種解讀雖說具有平等觀念,但其實是一種「和稀泥」般的解讀,它消解了莊子「大小對立」的尖銳矛盾,最後將逍遙遊歸類於「追求心靈自由」的淺層境界——這也是現代人對逍遙遊的整體認知——同時也將莊子哲學帶如到了一種追求心靈自由的空泛境地。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我合一我們學習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並不是單純的欣賞他們精彩的辯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感悟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人生智慧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逍遙遊》告訴我們的,是要我們有一個大的境界,站在高遠的角度上看待世事、處世。要像鯤鵬那樣,而不是蜩與學鳩。也不是做出點成績就滿足,比如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如果以為自己很可以了,那你就跟蜩與學鳩的境界差不多。自滿的人生,自認為自己很成功的人生,都說明你的境界沒有提升到那個可以「逍遙遊」的境界。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莊子最難懂的一篇寓言!「夔憐蚿」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也許是先秦哲學家中最具智慧的人,讀他的寓言是一件特別燒腦的事情。如果給先秦時代的寓言家做個排名的話,莊子應該是排名第一,第二名是同樣冷靜的韓非子,第三名就是孟子了。孟子老是拿宋國人說事,說那些傻子都是宋國人,這個很得罪宋國人。
  • 【深•讀】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我家的鍋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就是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時來到了濠州橋上,見魚翻騰而出,即興展開的一場辯論。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莊子把快樂的人生比作三條魚,以此表達人生的三種境界,它們分別指哪三條魚呢?
  • 莊子三魚,人生至境.
    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