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2020-12-19 夢幻聞書香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這些故事簡短,含有比喻和象徵的意思,蘊含著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藝術化的人生哲理。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中,運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潔鋒利,容易理解並廣為傳誦。

寓言裡的主角有時是動物,有時是人。中國的寓言有時會借歷史人物來增添故事的趣味,使故事更加真實。例,我們熟知的《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等都是戰國時期韓非子所作,均以人物做主角。

莊子本就是古之博大真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獨與神明居。

莊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遠不會只教給我們小技巧,而是把一個個小的故事及意義蘊含在寓言中,讓人久久回味。

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能力,大境界,方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小境界,則會一生碌碌無為。尤其在《逍遙遊》中,他無限拓展了我們的想像空間,並且告訴我們,真正的眼界是由境界決定的。

以下,我們將從兩則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刻舟求劍》來解讀莊子思想,並在第三部分闡述莊子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

01.《鄭人買履》是典型的教條主義

《鄭人買履》講述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而買不到鞋子的故事。諷刺了那些恪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因循守舊,不會變通,終將一事無成,同時告訴我們遇事要隨機應變,不要死守教條。

《鄭人買履》是一則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為: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到市上買鞋時不信自己的腳,而相信落在家裡的尺碼,無論旁人怎麼勸說,他固執己見,始終認為量出的尺度比自己的腳還要準。

由此可見,他是典型的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會從實際出發、不懂變通。

鄭人」是做事時「寧信度,無自信」的人。現實生活中,像「鄭人」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例如,有科學依據說:「堅持每天喝八杯白開水,有益身體,要形成習慣,不渴也得喝。」有些人就會照做,絲毫不考慮實際情況及身體需求,盲目信他,其實這就是"鄭人"再世,因為他「無自信」身體「渴」的生理需求,寧信科學。

人們往往在生病、擇偶、工作、升學時,在家庭生活、社會活動中,常常會不自覺的以"鄭人"的標準來衡量,現代的"鄭人"其實遍地都是。做事時要自信、要隨心所願、勇敢地做自己、不在乎別人的臉色和看法,其實很難。大家都覺得鄭人太荒唐,與己無關,別人也沒有那麼傻。其實這才是重讀《鄭人買履》的意義所在。

《鄭人買履》這個2000多年前的成語不僅在古代有警示作用,放在當下依然具有警示意義。現在,我們都被各種高科技的各種各樣智能設備包圍著,學校、家庭、手機均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宣傳,但我們沉浸其中卻忘記了人本身的重要性。

仔細揣摩,我們就像2000年前的鄭國人,把各種報表、流量表,柱狀圖、餅狀圖、數據看作為了買鞋的"尺子",然而卻忽視了我們要買鞋的初衷。這些「鄭人」因為眼界狹小,所以也決定了他們的境界小,看不到事物發展的一面,從而也阻礙他們看到真相,其實也進一步阻礙了社會及個人的發展,可見,眼界是多麼重要的因素。

02.《刻舟求劍》是典型的固守陳規

《刻舟求劍》的故事源於《呂氏春秋·察今》,是一個由寓言故事演化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而世界上的事物,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怎能憑主觀做事情呢?

原文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人坐船不小心把劍「撲通」一聲掉入了水中,他急忙在船邊掉劍的地方刻了一下,說:「這是我劍掉下去的地方,船翁快靠岸,我要找我心愛的寶劍!」船停下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找了半天卻一無所獲。這樣找劍,怎麼可能找到呢?

這個故事其實蘊含著兩層道理:

① 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做事情就不會成功且有好的結果。

② 客觀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的思維應該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能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問題的法寶,這就會造成一事無成。

傳說在古代西方,戈迪亞斯在牛車上打了一個複雜的繩結,稱作高爾丁結,傳說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亞細亞王。自此以後,每年都有很多人來試解,可他們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因為繩頭根本找不到。亞歷山大對這個預言也非常感興趣,他仔細觀察著這個結許久,始終連繩頭都沒找著。

這時,亞歷山大拔出劍來,對準繩結狠狠一劍劈了下去,這個保留了數百載的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地被解開了。

面對這個數百年的難解之結,我們可能會陷入如何解開、不能斷開的傳統思維定勢中,而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我們的固有經驗很容易就變成了我們的思維定勢,只有不斷提醒自己,學會跳出自己的思維局限看問題,我們才有可能與時俱進,推動社會前進的步伐。

在現代,科技的創新一直在與時俱進,如果科技不發展,我們現在的5G從何而來,網絡的視頻通話,語音通話從何而來;對餐飲業來說,同樣如此,創新菜,新式菜均在原來的傳統菜式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改革和創新已經遍布各行各業,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體現出越來越高的價值。

3.莊子思想告訴我們,開闊眼界,學會變通,對人生如此重要

人活世上,有苦有樂,既有孔乙己的落魄,也有範進的瘋狂,有李逵的仗義,也有林黛玉的嬌羞,但不管怎樣,我們如果一成不變,即便像孔丘那樣博學,像呂尚那樣善謀,也可能會落個窮困潦倒的下場。所以,做人,一定要有開闊的眼界,並懂得靈活變通,那麼,如何學會變通呢?

① 不要死板教條,要善於變通

其實,人生沒那麼多困難,只是我們的無知讓人生變得迷茫了,是我們的固執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做人,不能太死板,不能自以為是,盲目的執著。做人做事,不論何時,都要要學會變通,具體問題具對待,才能衝出習慣性思維的籠子,去改變自己,去創造幸福。

② 反向思維,大膽地突圍

莊子對惠子曰: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遊》

如今你有容量五十鬥的大葫蘆,為什麼不考慮用來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遊於江湖,卻要憂慮大葫蘆太大不知該盛什麼呢?

葫蘆本來是用來盛酒水等液體的,由於這隻葫蘆太大,如裝滿水肯定會炸裂,倘若鋸開用它礌一半當瓢舀水用又沒有那麼大的缸。於是莊子說話了,你們只知道把水裝在裡面,而不知把水裝在外面,把它放在河中當船用不是很好嗎?

是啊,人生很多事情,都像變戲法。不同水平和層次的魔術師,能變出不同的精彩。當人生一條路行不通的時候,要學會換一條路走,或是找高人指點下再走。要不,就會局限在個人的想法中,被拘泥於原地,左右為難,無法走出。

一個人或許不能依靠某一種技能給自己的人生提供一個永久的保障,但是他可以擁有一個不斷學習的能力。這樣,才可以在不同的時刻應對不同的環境,隨時擁有的學習能力,可以幫助我們不會被淘汰。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三類人:

第一類:面對變化的時候不為所動,固守著自己已有的規律,這樣的人就是我們俗稱的「鑽牛角尖」,這類人是最吃虧的。

第二類:看到變化,知道跟隨變化而變化,這樣的人雖然多少也有點固執,但還不至於太落後。

第三類:也就是最有智慧的人,是能夠提前預知變化,讓自身能夠擁有更好的狀態和智慧,來應對變化。

莊子認為,經驗和知識的固化將嚴重製約人的認識能力;倘若打開眼界,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就有了更豐富的可能性。因此,思考問題時,既需要借鑑已經有的的經驗,還要勇於打破陳舊思維,這樣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結語

有個比較流行的詞,叫認知的舒適區,比喻人們習慣在自己已有的思維區域裡看問題做決定。鄭人用一把尺子作為參照的工具,必然會限制自己的眼界,從而不可避免地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行為。

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基於對客觀事物的見識、理解和認知,而境界與眼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常常用「井底之蛙」形容眼界窄小,有「蠅頭小利」形容境界低微,用翱翔於長空的雄鷹比喻目光遠大,志向高遠,這,正是眼界對境界的意義。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相關焦點

  •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首屆「王步高通識教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東南大學教務處原處長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陳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寓言看莊子的人生境界」為題,闡釋了他對莊子作品的理解,以及從寓言的視角闡釋了對莊子人生境界的感悟。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例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南轅北轍、亡羊補牢、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農夫和蛇、畫蛇添足、掩耳盜鈴、東施效顰、被同伴驅逐的蝙蝠、疑病亂投醫。我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東西。
  •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麼道理?
    「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了人們什麼道理?「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第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有個標準我們許多寓言故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寓言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蠢笨的,被譏諷、被挖苦的,因為他們的言語或者行動曾經鬧出過笑話,是被世人視為另類或者蠢笨的。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全文以河伯自大為開篇,順流東去見到北海之後望洋興嘆,才知道自己的眼界太過狹隘,從而拋出莊子第一個思想論點,眼界決定了你的世界。莊子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在他看來,很多人都是井蛙夏蟲一般,他所說的,他的世界觀不一定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因為他們的眼界沒有達到。其實也是如此,莊子的思想境界確實很高,而且他是不願出世為官的。道家的思想本就是清淨無為,這是他的主張。所以在《秋水篇》的文末,莊子寫了楚王邀請他為相,他以神龜喻己,表達出了自己的選擇。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莊子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作者:餘雲開每一本書的開頭,或每一個思想的開篇,都是頗具學問的,往往蘊藏著作者的才華、境界和氣概。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開篇,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旨要所在。讀懂逍遙遊,莊子全篇皆通。可以說,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思想的初心,也是終極指向。
  • 兩岸一甲子:眼界決定境界 思路決定出路
    發言盈庭之中,大陸團長鄭必堅的兩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此會的功能既是投石問路,各抒己見亦是理所當然。然而,會中出現的歧見若與一甲子前、甚或五年前的歧見相較,歧見雖仍有歧見,但「眼界」與「思路」皆已有大幅的精進,不可同日而語。
  • 寓言故事vs.童話故事,這篇文章告訴你
    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寓言與童話的主要區別是面對的人群和篇幅的長短。童話故事是一種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徵,是童話的核心,也是童話的靈魂。如《田螺姑娘》。寓言,就是含有勸喻和諷刺意味的故事。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南冥者,天池也……這則深富人生哲理的寓言,不同的人讀後會做不同的解讀;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閱讀,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理解。今日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解讀的方向。工夫通向境界的進程為欲突破世人拘泥於物質形相而囿於小知小見,莊子於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構繪出這則驚世駭俗的鯤鵬寓言,誠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所說,「奇物是拓人胸臆,起人精神」。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一直以來,眾多學者解讀莊子都認為莊子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包括《人世間》在內,很多學者認為莊子強調「不勸勉無德君王」「不追逐名利」「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等等,這些思想,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其實這些都是對莊子的誤解,仔細研究,恰恰這些正是莊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創精華所在,或者說是最正確、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 莊子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了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
    一百多年後,出現了莊子。那莊子跟老子有什麼關係嗎?從《莊子》和同時期其他文獻看,莊子似乎也是孔子後學的學生,最起碼是深受孔子後學的影響。但莊子選擇老子思想,對其發揚光大。當時儒、墨是顯學,而莊子對於紛亂的社會採取積極逃避的辦法,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虛偽的道德說教進行尖銳的批判。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我們都知道的是莊子生於亂世,對於當時王朝統治是極為不滿的,但是他又無力反抗,所以就採取了一種消極逃避的態度,幻想從虛無縹緲的境界中尋求思想解脫。寓言部分描繪了遨遊於九萬裡高空志向遠大的鵬鳥和生活與蓬蒿之間目光渺小的蜩與學鳩的形象,說明事物無大小都是各有所待的,算不上是逍遙遊。在這一部分首先以離奇、宏偉的想像和高度誇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碩大無比的鵬鳥形象。
  • 莊子最難懂的一篇寓言!「夔憐蚿」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也許是先秦哲學家中最具智慧的人,讀他的寓言是一件特別燒腦的事情。如果給先秦時代的寓言家做個排名的話,莊子應該是排名第一,第二名是同樣冷靜的韓非子,第三名就是孟子了。孟子老是拿宋國人說事,說那些傻子都是宋國人,這個很得罪宋國人。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  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這種嘗試雖游離於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後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
  • 文言文教學|陳孟醒:《莊子》二則教學感言
    課堂開始,重點介紹莊子,強調他哲學家的身份。莊子的作品被人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這樣的認知可提示學生關注文章語言中的思想性。我穿插介紹的幾個寓言故事,如莊周化蝶、莊子陪葬均體現出莊子「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的思想。教材明確指出,善於運用寓言故事說理,想像雄奇瑰麗,是《莊子》一書最大的特色。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如果說老子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地基的話,那麼莊子則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大廈的宏大的體系;如果說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是尋找一種治國理政的道路,並側重於政治哲學的話,那麼莊子則將「道法自然」的思想拓展到了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因此,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品讀《莊子》,不要光看「莊周夢蝶」
    《莊子》一書,將哲人的思考和評判融入寓言之中,通過人物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傳遞哲學奧義。在後來的中國思想史上,幾乎沒有思想家能夠擺脫《莊子》的影響。那麼,普通的哲學愛好者應該如何進入莊子的思想王國?如何理解莊子的文章之美?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閱讀體會和思考心得。  想了解古代哲學家的思考,除了研讀他們留下的文本以外,我們沒有別的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