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2020-12-21 騰訊網

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莊子把快樂的人生比作三條魚,以此表達人生的三種境界,它們分別指哪三條魚呢?

超然物外的北冥之魚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出自莊子名篇《逍遙遊》的經典佳句。莊子筆下的鯤,不僅擁有龐大的體型,而具備一雙遨遊蒼穹的翅膀,能夠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

能夠飛翔是多少魚兒夢寐以求的理想。莊子卻說它是一條不快樂的魚,因為鯤只能藉助風才能飛翔,若是飛翔途中,風戛然而止,鯤也會從天空跌落。

鯤能夠飛翔必須依附於風的存在。莊子藉此想要表達,人不能過度依賴外物,酒色財氣、名利權勢都是身外之物,只能暫時滿足內心聊以慰藉。人若是陷入追名逐利的聲色犬馬中,久而久之會形成依賴,逐漸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從而影響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

在此以前,管子曾作出詳細的闡釋說「君子使物,不以己悲,不為物役」;孟子也曾說「人禽之辨」。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是有價值地活著,活出自我真我本我,不要被世間的燈紅酒綠蒙蔽雙眼。

宋朝的範仲淹說得更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不要因為生活的好壞、個人的得失而杞人憂天,生活走到哪一步,便做該做的事兒,要是往前一步是憂愁,往後一步也憂愁,那麼人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所以,莊子借北冥之魚告訴後人,人要學會超然物外,活得瀟灑一些。

冷暖自知的濠河之魚

道家的莊子與名家的惠施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一生辯論無數,奈何惠施從來沒有贏過,這些詼諧幽默的故事都收集在《莊子》一書。

有一年秋天,莊子與惠施相約濠河。莊子有感而發說「鯈魚是多麼快樂」。

惠施聽後不以為然,反駁道「你不是鯈魚,又怎麼知道鯈魚快樂呢」。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鯈魚快樂」。其實,莊子所說的重點不在鯈魚,而是鯈魚嬉戲水中時,那種自由自在的歡快。有時候,人確實不如魚活得快樂,難道是人不如魚的智商高嗎?答案肯定不是。

魚的快樂恰恰是因為它們沒有過多的雜念,只是感受到舒適的溫度和清澈的河水,人的煩惱則來自想要的東西太多。明朝賈仲名曾有句名言說「食飽衣暖之時,則生貪慾之心」。

有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快樂與否是永遠只屬於自己,而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假裝很快樂」。濠河之魚,正是因為忽視莊子和惠施的存在,所以變得快樂無比。即便是橋上的莊子和惠施爭得臉紅脖子粗,鯈魚依然是那條鯈魚,它的冷暖也只有它自己知道。

學會釋懷的車轍之魚

世上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同樣有句歌詞是這樣說,「懂得太多的人被心眼絆倒,在計較間迷走打轉」。這世上沒有多少傻人,每當說到具體某件事時,大家總能講出一大堆的道理。看似懂得那麼多道理,為什麼大部分人依然過不好呢?

歸根結底是不能學會釋懷。

莊子在《大師宗》裡說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一個多麼悽美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然而莊子認為,與其如此煎熬,不如彼此放手,去尋找更加廣闊的江河湖海。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寫道「人生最美,恰恰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人只有認清眼前的處境,學會接受現實,然後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必奢望樣樣都懂,不要貪求樣樣都有。學會釋懷,學會坦然地面對實際,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是人生的常態,有些人註定只能陪自己走一程,有一些路終究需要一個人去走完。

結語

月有圓缺,人有不同,眾生的存在都是唯一,即便是居住在同一個屋簷的勞燕,即便是遨遊在同一條江河的魚兒,即便是生活在同一片星空的你我,彼此的人生都無法全盤複製。唯有讀懂莊子的三條魚所表示的三種人生境界,才能讓自己成為超然物外、冷暖自知、學會釋懷的人。

相關焦點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境界!
    第一,魚在天光月影、浮萍水草中自由自在的遊曳,看起來很逍遙自在。而莊子追求的就是一種心靈無礙身體無拘的自由的人生哲學,這一點和魚兒的生活狀態很像,所以莊子經常想像自己就是一條魚,就像張雨生唱的那樣,「一天到晚遊泳的魚啊魚不停遊,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愛不停休,從來不想回頭,不問天長地久。」
  • 莊子三條魚,人生三境界
    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生活就像一齣戲,我們不在別人的曲目裡,怎麼能知道別人的悲歡。魚的快樂是自由嬉戲在水中,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然生長在世間。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 【深•讀】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我家的鍋只有尺這麼長,太大的魚裝不下。」
  • 《莊子》這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品讀《莊子》之後,發覺人生之三重境界不就是莊子筆下的三條魚嗎,這裡容我細細道來01第一條 鯤鵬就是那條讓眾多高中生苦惱的《逍遙遊》中所記載的那條魚,文中這樣描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 《莊子》裡的三條魚,對應了三種智慧,學會了祝你越來越好!
    提到莊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都是莊周夢蝶的浪漫、鼓盆而歌的豁達,或者是渭水垂釣的瀟灑。其實莊子也有著獨樹一幟的大智慧,學會了這三種智慧,想不成功都很難。這三種智慧,對應著《莊子》中的三條魚,讀懂了這三條魚,其實也就是讀懂了人生。
  • 酈波開講,重新認識莊子和他的三條魚
    接下來,酈波由 " 什麼樣的魚才是莊子最喜歡的魚 " 破題,講了莊子散文裡的三條魚所體現的人生智慧。第一條魚是《逍遙遊》中的鯤,這條魚體現了突破價值困境的過程。"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的毒舌與境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說的是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想法去看待別人的想法。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就是莊子和惠子一同出遊時來到了濠州橋上,見魚翻騰而出,即興展開的一場辯論。原文如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莊子三魚,人生至境.
    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
    陳怡做客新人文講座 由寓言解讀莊子的人生境界清華新聞網10月23日電 10月17日下午,清華大學首屆「王步高通識教育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外聘教師、東南大學教務處原處長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陳怡教授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寓言看莊子的人生境界」為題,闡釋了他對莊子作品的理解,以及從寓言的視角闡釋了對莊子人生境界的感悟。
  • 儒家的人生四種境界和禪宗的人生三種境界,哪一種打動你的心?
    在這個境界中的人,不在乎什麼個人得失,什麼社會發展還是落後,他的思想已經與天地同在,他的道德與日月同輝,用莊子的理想,就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精神上達到了絕對自由了,他還追求什麼呢,他追求的是全人類、全社會、全宇宙的價值和意義。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當莊子提出「魚之樂」這個觀點之後,惠子提出一問,「你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在提出在提出這一問的同時,已經拋出了自己的論點。「子非魚」所以「子不知」,你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莊子就用惠子論點來反駁他,你不是我,你無法對我的論點下定論。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讀《心經》,體會境界般若,感悟人生,以「境界」悟道
    《莊子》中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是無窮盡的,人生卻有窮盡。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問題,莊子認為在知識之上有一種「道」可以解決。這個「道」可以理解為真理或者智慧,或者大智慧。
  • 包拯的唯一傳世詩作,僅是開篇兩句,就道出人生真諦
    下面分享包拯的唯一傳世詩作,僅是開篇兩句,就道出人生真諦。書端州郡齋堂北宋:包拯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包拯到任後,就命令工匠只限於製造進貢用的數額,自己卻不取一硯歸。後世還傳說,端州江上有包拯投硯處。郡齋,即郡守的府第。包拯從小就孝順懂事,而且非常體恤百姓的疾苦。他每到一地,都會細心考察當地的吏治以及民生情況,然後有的放矢地採取措施。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老子側重於說理,而莊子則將艱深的道理寄託於大量的寓言故事之中,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用「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以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瑰麗多姿汪洋恣肆的風格,在先秦諸子之中獨樹一幟。與孟子的奔放,墨子的質樸,韓非子的犀利相比,更有奪人心魄的吸引力。可以說,莊子是哲學家中的大文章家,大文章家中的哲學家。
  • 讀懂《逍遙遊》,成功人生需要達到的三重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內篇第一章,我們知道《莊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重要的文學典籍,他被後世人稱作《南華真經》。作為全書的第一章,自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看懂《逍遙遊》這篇文章,會進一步理解莊子的高深精微的思想奧義,極大的啟迪自己的人生智慧。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大多數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卻始終無法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身。
  • 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其實,莊子已經用四個詞親口告訴了我們,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條逍遙之路。 這四個詞,出自莊子親筆的內七篇中的《人間世》和《大宗師》。老莊常言天道與境界,卻很少去說抵達的路徑和方法。所以莊子明白講出的這四個詞非常之難得,值得一再珍視和細細品悟。 這便是——心齋、坐忘、懸解、見獨。
  • 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其實,莊子已經用四個詞親口告訴了我們,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條逍遙之路。 這四個詞,出自莊子親筆的內七篇中的《人間世》和《大宗師》。老莊常言天道與境界,卻很少去說抵達的路徑和方法。所以莊子明白講出的這四個詞非常之難得,值得一再珍視和細細品悟。 這便是——心齋、坐忘、懸解、見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