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2020-12-17 騰訊網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其實,莊子已經用四個詞親口告訴了我們,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條逍遙之路。

這四個詞,出自莊子親筆的內七篇中的《人間世》和《大宗師》。老莊常言天道與境界,卻很少去說抵達的路徑和方法。所以莊子明白講出的這四個詞非常之難得,值得一再珍視和細細品悟。

這便是——心齋、坐忘、懸解、見獨。

心齋

虛心,遠比你想像的高明

有個詞叫「齋戒」。心齋,就是心的齋戒。齋戒有兩大要點,心要誠,行須戒。心齋,也是一樣。

要誠於什麼,如何是戒?《人間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說: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志專一,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體會,不用心去體會而用氣去感應。耳的作用止於聆聽外物,心的作用止於感受現象。氣是虛空而能容納萬物的。只有大道能虛。人心能達到與道相合的虛空境界,就叫心齋。

道,就是那應奉若神明而心誠之物;虛,就是戒。道就是虛,虛就是氣。只有虛空如氣,才能涵藏萬物。做人如此,便是心胸的博大;做事如此,便是格局之廣闊。這便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

這是典型的道家心性——虛靜。也是典型的道家思維——通達。之所以虛靜和通達,是因為貫通了陰陽之道——留,一定要通過放手;得,必然要通過放棄;取,必須得通過給予。而平常人留只是去留,得只是去得,取只是去取,與道相悖,自然事與願違。能通陰陽,方知迂迴;直來直去,只能越走越窄,一條道走到黑。所謂虛靜,正是陰陽的混一之態。

太多人,都不明白這一點。

道家所謂「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看懂其中的陰陽之理才能通透領悟和把握。修心養性要如此,不求才能豐盛;做人做事也要如此,不欲得才能大得。

我們常說「虛心」,卻很少有人了解其中深意。所以我們把它當做一種美德,而其實,那是一種高明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所謂「悟後起修」,看清楚、想明白再去做,才能不入歧路。有這樣的悟,才是真修行的開始。

坐忘

多少人死在跳不出來

坐忘,則是修的過程。

何為「坐忘」?《大宗師》裡莊子借顏回之口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身心兩重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

這種境界似乎太高了,我們大多數人永遠夠不著,其實不是的。因為「忘」的實質,與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福祉,都有著至為密切的關係。

《大宗師》中,莊子讓已經年老卻容顏如孩童的神人女偊,自述了自己得道的七個步驟,最開始的三個步驟是「外天下」「外物」「外生」。連續三個「外」,昭示的也是悟道的過程,所以正是「忘」的真諦。什麼是外?出來。出來得越遠,才能忘得越徹底。我們的忘不掉,只是因為身在局中。

所以忘不是醉生夢死的逃避,而是從局中跳出來的出離。跳出來,是為了做一個旁觀者清的局外人,而不再是當局者迷的局內人。

這既是為了清醒,也是為了自在。因為,人在哪個局內,必為局內的規則和關系所牽絆而受累,身心皆是如此。這便是不自在的源頭。跳出來,就是跳出了束縛。如同青蛙跳出了那口井,井的外面,才是可堪逍遙的天與地。

如何能忘?所謂坐忘,便是要坐。這不只指修道之人的打坐入定,更是關乎所有人的靜心。老子所謂「濁以靜之徐清」,靜下來渾濁的心就能慢慢沉澱清澈,便不再在雜亂紛擾中,也就出來了。

靜的法門,便是心齋中的「若一志」,心思專一,不論專一於什麼,觀心也好,做事也罷。只因為,人心的大病是散亂浮躁、猿跳馬奔,必須以專一對治。

懸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場

坐忘之後,還需要「懸解」的驗證和鞏固。

何為懸解?就是解除束縛。《大宗師》中說:

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懸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也。

得,是適時;失,是順應。能夠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哀樂之情就不會侵入心中,這就是古來所說的解除束縛。那些不能自求解脫的人,仍被外物所累。

安時處順,才能懸解。如何才能安時處順?此句言得失、哀樂,皆是世間事,辦法恰恰就寓於其中。

女偊總結自己得道的狀態為「攖寧」,並說「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攖是動,煩動;寧是靜,寧靜。「攖而後成」,安寧和寧靜從哪裡來?從煩亂幹擾中來,「靜中得靜未必靜,動中得靜方是靜」,靜中所得之靜要經過動中的考驗,才能算數;動中能修出一份靜來,最是靠譜。

王陽明主張事上磨練,宋代高僧大慧宗杲認為能於動處悟禪者是為大徹大悟,莊子主張攖而後寧。世間是道場,活著是修行,乃儒釋道共同之真髓。

靜中的靜,是夜深無人時的片刻安寧;動中的靜,才是風吹雨打中永恆屹立的穩如泰山。山須經風吹雨打,人須經艱苦歷煉。

而這一切,需要去擔當。這無關出世入世,只關係淬鍊升華。

見獨

精神的獨立,最珍貴

見獨,何謂「獨」?便是道。老子所謂「獨立而不改」。

心齋是明道和悟道,坐忘和懸解是修道,見獨則是見道。

見獨,如同禪宗的明心見性。這一步是女偊得道七步驟的第五步,其實是最終一步,後面的「無古今」「入於不死不生」不過是明心見性的境界而已。

《大宗師》中說,「朝徹,而後能見獨」。什麼是朝徹?早晨太陽升起,頃刻便刺穿驅盡無盡的黑暗,哪怕這黑暗曾經再深重、再漫長。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一悟那刻,一切煙消雲散。

最值得我們回味的是見獨的這個「獨」字。對於求道之人,「獨」是宋代高僧圓悟克勤開悟時「只許佳人獨自知」和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那樣難為人道、自知自明的體驗;對於我們普通人,則是歷經打開思維、靜心出離、世間磨礪之後,所獲得的一種精神獨立。

這種精神的獨立太珍貴。君不見,世間多少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操守喪盡,都是因為不得這份獨立的清醒和高貴。

總結起來,莊子心齋、坐忘、懸解、見獨的四個步驟,對於悟道是明理、實修、淬鍊、得道的歷程。對於人生,則是在不斷抵達四種人格——明白人、局外人、擔當的人和獨立的人的過程中,完成一種圓滿。

其中的邏輯是——有一份通達事理的明白,才能有抽身而出的清醒;有一份局外人的看破,才能有對自己和世間的真正擔當;能夠擔當得起來,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所謂道不遠人。莊子的逍遙,用平實一點的話說,也不過是12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拿得起,立得住。

.End.

好書推薦

相關焦點

  • 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其實,莊子已經用四個詞親口告訴了我們,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條逍遙之路。 這四個詞,出自莊子親筆的內七篇中的《人間世》和《大宗師》。老莊常言天道與境界,卻很少去說抵達的路徑和方法。所以莊子明白講出的這四個詞非常之難得,值得一再珍視和細細品悟。 這便是——心齋、坐忘、懸解、見獨。
  • 莊子三魚,人生至境.
    中國文人喜歡漁父之形象,將自己想像為執一竿風月的漁父,這個形象或許便是從莊子開始的吧。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便是「無待」,然後是「逍遙」。「無待」為取消一切精神上的樊籬, 打開心靈的枷鎖,拋棄一切欲望,將心放空去有待而無待,人生才能自由。而逍遙是自由的至高境界,逍遙遊是指讓心靈自由自在飄蕩的「遊」,是逍遙境界的「遊」。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逍遙遊·莊子
    作品鑑賞《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而莊子運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創造鯤化鵬飛的寓言,意味著人生的歷程如鯤之深蓄厚養,待時而動,轉化為鵬,鵬待勢而起,以施展其凌雲之志。我讀《莊子》總是欣賞他的「放」,而每次講莊子總不自覺地散發出他那「放」的精神。在「放」與「收」之間,道家的駱駝精神——老子的「深根固柢」、莊子的「深根寧極」——同樣使我銘記在心。
  • 莊子四忘四無逍遙哲學:忘物忘他忘我忘心,無情無功無名無己
    事實上,這只是莊子的寓言而已,人不可能不為外物所限所傷,但這是莊子的理想人格,他的理想是成為不為外物所限所傷、自由自在地遊於「無何有之鄉」,與天地合一的神人、聖人和真人,而這種生活的境界就是「逍遙」。那麼,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莊子認為要經歷三種境界。莊子不喜歡說大白話,他喜歡用寓言的形式讓你猜。第一個境界是「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10句人生處世哲學,大道至簡,人生逍遙!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1.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莊子的《逍遙遊》,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著道家的忘自我、輕名利、達到真正逍遙的人生觀,是一種以出世的精神生活於現實世界的人生觀。《莊子》書中第一篇就是《逍遙遊》,鯤鵬又在《逍遙遊》的第一段,充滿了浪漫的想像與玄奇的色彩。當然,鯤鵬這種大鳥是莊子虛構的喻像,不過鯤鵬存在的意義,是通過直觀形象來展示巨大空間尺度上的遨遊。其用意是先以高廣境界來震撼讀者。引出囿於小知、小年者難以理解大知大年,小境界者無法理解大境界的命題。以此大境界擊破讀者之小境界,然後引入主題。
  • 讀《莊子》之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篇說有一隻大鵬鳥,體形之大不知幾千裡,它要飛到南冥,翅膀一拍,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九萬裡,借著六月的大風御風而去。 寒蟬和學鳩就嘲笑它說:「我們飛起,撞著榆樹和檀樹就要掉下來,為什麼一定要飛上九萬裡的高空然後再向南冥去呢?
  • 莊子《逍遙遊》智慧的現代意義:超然物外,灑脫豁達
    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以極富超越性的審美眼光,透視了人的生命歷程,不難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審美的人生和獨立的人格是他永恆的追求。這在《逍遙遊》裡體現得尤為突出。
  • 《莊子》:逍遙遊
    北極之北有溟海,是天道造就的大池。那裡有大魚,體寬幾千裡,無人知其體長,其名為鯤。那裡有大鳥,其名為鵬,背部大如泰山,其翼如若垂懸天際的雲,搏擊雙翼扶風搖擺而上九萬裡,下絕雲氣,上負青天,然後圖謀南飛,將往南海。尺鴳嘲笑大鵬說:「他將欲往何處?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在蓬草蘆葦之間,這也是飛翔的至境。然而他將欲往何處?」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
  • 莊子名著《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
  • 莊子哲學的中,鯤鵬與學鳩、蜩,誰才活得逍遙呢?
    與在世間立下不朽功名相比,莊子認為逍遙地活著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但究竟莊子所謂的逍遙是什麼意思,如何能夠達到逍遙自在之境呢?這成為了理解莊子哲學的關鍵,也是自古以來莊子哲學詮釋者的爭論之處。《莊子》歷來的詮釋者,古今中外,如恆河沙數。但當中最著名的,非西晉時代的郭象莫屬。
  • 我讀《莊子》|讀過莊子《逍遙遊》,大家知道如何才能逍遙嗎?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首篇,一般認為這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麼是逍遙呢?有人選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一句來概括這一主題。但是,對於學者而言,這一句話卻不能教人實現逍遙的境界。為什麼呢?
  • 莊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可達逍遙
    莊子哲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於,人如何在不自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走向人類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遙」。莊子的一生都在為實現「逍遙」的境界而努力,但事實上莊子逍遙嗎?從我們的視野來看,莊子不僅不逍遙,相反他一生卻窮困潦倒,他穿草鞋破衣,居陋巷喝涼水,他沒有糧食要向河間侯借貸,他於濠水橋上釣魚,並非風輕雲淡地享受自然田園之美,他需要活下去。於物質而言,莊子的生活相當不堪,但在精神層面,莊子卻相當風輕雲淡。由此看來,莊子的逍遙與物質無關,他的逍遙只存在於精神世界。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莊子·逍遙遊》中闡述了那些人生道理?
    莊子的哲學是立足於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其文章構思巧妙,意境豐富。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深邃的道理,可以說是《小故事大道理系列讀物》的鼻祖了。《逍遙遊》中講述了三個小故事,我們分為三篇來閱讀,品味莊子在寓言故事中所闡述的道理。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