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莊子的「逍遙遊」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2020-12-16 史小狐

中國是一個「道」的國度。「道」這個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因為人類語言的局限性,「道」無法被準確表達,所以顯得虛無縹緲、高深莫測,「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玄之又玄」。

其實,「道」這個概念可以理解為:人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深層次理解!

對於全人類而言,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命題,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斷去探索的。但在所有這些命題之上,有一個終極命題,即:宇宙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人類至今沒有答案,或許永遠不會有。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比如科學,比如藝術,比如冥想——來無限接近這個答案,而這正是老子等大賢大哲在做的事情。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宇宙的目的」這個命題,也就是他所講的「天道」。天賦異稟的老子,在長期的社會歷練、觀察、體悟與冥想中,獨創了一套闡述「天道」的思想體系,集中表現在《道德經》中。

然而,我們不能把《道德經》完全等同於老子的「道」,這部五千餘字的驚世著作,只不過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文字版本」,提供了探索老子之「道」的線索而已,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嘛!這和佛家講的「手指指月,指非月」是一個道理。佛經不過是指月的手指,而佛性才是明月。而《道德經》和佛經一樣,是需要「證」、「悟」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重點談的是天道,但也時常兼及人事,這與《易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對於人們的啟示也是最深層次的,絕非一般的心理學、倫理學可以比擬。一般人若沒有「天人合一」的悟性和修為,讀不懂《道德經》也是很正常的。換句話說,能讀懂《道德經》的,都不是一般人。

在通達老子之「道」的寥寥數人中,首屈一指的當然是莊子。

老子的整部《道德經》,體現著科學著作一般的理性精神,甚至給人的感覺有點冷冰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即是如此的理性,如此的冷冰冰。然而莊子不一樣,他繼承了老子的「天道」,但又發揮了「天人之道」,所以他更感性,也更奔放,更詼諧。老子告訴我們,人生遵循天道該怎麼活。而莊子直接把這種狀態活了出來,又用生花妙筆把他的感悟寫了出來,這就是《莊子》。

《莊子》開篇「逍遙遊」三字,正是這種人生狀態最簡潔、最精確的概括。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不知道,也很少有人知道,或許只有莊子本人知道。專注於物質生活的人不會理解,同樣,專注於精神生活的人也很難理解。一個人什麼時候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或許才能一窺莊子精神世界的玄妙幽深。

所以,按我的理解,莊子的「逍遙遊」,應該是老子之「道」的一個活生生的版本。莊子,就是行走於人間的「道」。

宇宙的目的是什麼?相應的,人生的目的又是什麼?老莊把他們的體悟寫了下來給我們看,我們又能看懂多少呢?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更多精彩國學內容,歡迎關注「一起讀國學」!

往期精彩:

國學的正確打開方式,以《道德經》為例:如何一年輕鬆入門?

《周易》教給所有人兩個「極簡」法則,踐行者勝出!

《道德經》將《易經》這一卦發揮到極致,經世致用,無往不利!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人生到底能不能實現逍遙?
    莊子的哲學是在老子的「道」和無為而無不為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將老子的道論、天道觀和辯證法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莊子的前面有老子,但莊子的身後,再也無道家學者能出其右了,他是道家學派巔峰之上的大宗師。 與老子注重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哲學相比,莊子更加注重人生哲學。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社會尚未如戰國時期一樣黑暗混亂。
  • 逍遙遊·莊子
    「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遊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遊。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 《逍遙遊》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逍遙遊》一文的主旨,是說明莊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遙遊思想.這樣一種抽象深奧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動的比喻、寓言來闡明的.鯤鵬之變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幾句,如野馬、塵埃、水負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糧、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眾人等等.如此眾多的寓言比喻層出不窮,就將一個抽象的哲理說得非常具體形象.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孔子的核心道:格物致知!《禮記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我讀《莊子》|讀過莊子《逍遙遊》,大家知道如何才能逍遙嗎?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首篇,一般認為這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什麼是逍遙呢?有人選用文章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一句來概括這一主題。但是,對於學者而言,這一句話卻不能教人實現逍遙的境界。為什麼呢?
  • 莊子名著《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此文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極,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徒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裡,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誇張描寫。創寫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
  • 讀莊子的《逍遙遊》,我該學習其中的什麼道理呢?
    逍遙遊《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的代表作,我在看逍遙遊的百度百科突然有一個疑問,他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呢?我在寫文章時,就是自己心裡想要抒發的感想,甚至不吐不快,感覺自己跟莊子的性格挺像的,或許他同我一樣,我要共情於莊子,然後去研究逍遙遊。知道嗎?在決定研究逍遙遊的時候,我剛才困了,然後睡了兩個小時,夢裡都是在寫,太有趣的體驗了,知道我為什麼給自己起名叫『我的從未』嗎?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不想再像以前那樣活著了,以後儘量只想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接下來繼續寫吧。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莊子的《逍遙遊》,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著道家的忘自我、輕名利、達到真正逍遙的人生觀,是一種以出世的精神生活於現實世界的人生觀。▲ 明 張路 《老子騎牛圖》  102x55cm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則以理性的思維,設計了一套政治藍圖,既帶有烏託邦的理想色彩,又有階級國家的痕跡,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整個西方文明史都是對《理想國》的註腳,整個中華文明史也是對老莊《逍遙遊》的註腳。兩種哲學思想背後的差異,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更是哲學血脈之間的差異。
  • 莊子怎樣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
    這種用柔和方法做事,不與外界硬碰硬的做法,正是對老子「不爭、尚柔」思想的具體闡述和發展。二,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並給予發展。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它沒有形狀、不可見,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宇宙萬物。
  • 把逍遙遊的每一段都連貫起來,就能清楚的明白莊子的思路
    如果是已經熟悉了莊子逍遙遊的讀者網友們,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有讀者網友對逍遙遊還不是很熟悉,也沒有關係,就請先看看我們以前的幾篇文章,等到對逍遙遊的每一段文字意思都比較了解之後,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相信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 莊子《逍遙遊》原文及賞析
    這兩隻飛蟲又懂得什麼呢? 知識少的比不上知識多的,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有開頭一天和最後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這是壽命短的。楚國南部生長一種叫冥靈的樹,把一千年當作一年。古代有一種叫大椿的樹把一萬六千年當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可是現在卻以長壽而特別聞名,一般人談到長壽,就舉彭祖去相比,這不是很可悲嗎!
  • 莊子《逍遙遊》解讀(一)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
  • 古典名篇賞析——莊子·逍遙遊
    [36]遊無窮:遨遊於無始無終的時間和無邊無際的空間之中。 [37]惡(wū烏)乎待哉:惡乎待,即何所待,此為反詰句,意即無所待。 [38]「至人無己」三句:莊子以「無己」的「至人」為達到逍遙遊的最高境界。神人無功,言無意求有功於人,而自然為人類造福。聖人無名,不求名而名自至。但神人、聖人,不能忘人世,不能忘天下,在莊子看來,仍然是有所牽掛,不能算是「逍遙遊」。
  • 解析《逍遙遊》,揭開莊子逍遙人生的神秘面紗
    第一次讀《逍遙遊》,是在高中時代,沒有文學思維和沒有哲學思維的情況下,殘留在腦中的印象僅是文章開頭那美麗的鯤鵬。印象中,非常喜歡「逍遙遊」三個字所表達的人生境界,可對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方法卻是一知半解。
  •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
    莊子和老子同樣是先秦的道家人物!莊子和老子有哪些不同觀點?我們今天總說「老莊」,將老子與莊子並列,作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漢代,人們提起道家就說「黃老」,直到魏晉時期人們重視莊子,才將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
  • 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如同青蛙跳出了那口井,井的外面,才是可堪逍遙的天與地。 如何能忘?所謂坐忘,便是要坐。這不只指修道之人的打坐入定,更是關乎所有人的靜心。老子所謂「濁以靜之徐清」,靜下來渾濁的心就能慢慢沉澱清澈,便不再在雜亂紛擾中,也就出來了。 靜的法門,便是心齋中的「若一志」,心思專一,不論專一於什麼,觀心也好,做事也罷。
  • 莊子:人生四步驟,直達逍遙之境!
    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至於這到底是怎樣一種境界,又該如何抵達,就不明所以了。其實,莊子已經用四個詞親口告訴了我們,一共四步,所指出的正是那條逍遙之路。 這四個詞,出自莊子親筆的內七篇中的《人間世》和《大宗師》。老莊常言天道與境界,卻很少去說抵達的路徑和方法。所以莊子明白講出的這四個詞非常之難得,值得一再珍視和細細品悟。 這便是——心齋、坐忘、懸解、見獨。
  • 老子和莊子哲學的精髓
    老子和莊子都做到了與世無爭,他們認為做人最主要的就是保全自己,珍惜生命,愛惜生命,敬畏自然。要有逍遙精神,不放縱但要達觀。人生應是追求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愛。        莊子認為:「道」是一切有形個體產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