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男子都有職業,女子都適時而嫁。對於財物,人們只是不願讓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裡不可;對於氣力,人們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勾心鬥角的事沒有市場,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象絕跡。所以,門戶只須從外面帶上而不須用門上鎖。這就叫大同。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主要是說人們比較有公益的思想,人們自私的想法少,多是利他的想法。大家做事的初衷不只是個人,也為集體著想,即使是選舉最高國家領導人,也是選擇有德有才的人,而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大家做一切事的原則是,為了最多民眾的利益考慮,而不是為了少部分的權益私心考慮。比如堯把王位讓給舜,而不傳給兒子丹朱,因為丹朱不是合適的人選。丹朱如果來管理天下,天下百姓就會受到損失。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非常好,筆者也很嚮往。那除了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還有沒有相似的情況?就是說還有沒有描述古代太平盛世的記載。當然有,春秋時期的老子,就是《道德經》的作者(孔子曾問道於老子),也曾經對太平盛世有過描述,和孔子說的大同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在《通玄真經》裡提到過黃帝治理天下時的樣子,筆者認為絕對是太平盛世的樣子。在此再介紹一下,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記》記載的中國歷史,開頭敘述的就是黃帝的事跡。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一陰一一陽一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
老子說:以前黃帝治理天下的時候,風調雨順,氣候正常,人倫關係和諧穩定,男女關係不紊亂。強的不欺負弱的,人民長壽不夭折,官員正派無私,法治環境明朗。耕田者謙讓地界,行人不撿別人丟的東西,做生意的不炒作物價貪取利益。所以五穀豐登,祥瑞的動物出現於世,鳳凰飛翔於庭院,麒麟遊走於郊外。
孔子說的大同世界偏重於公益思想,偏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天下為公,「公」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不因少部分人的利益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把損失減到最小。而老子說的黃帝時的盛世,不光是人們有為公的思想,人倫關係和諧,連帶著自然環境也很好,比如氣候正常和風調雨順,比如出現鳳凰和麒麟。筆者認為,老子強調自然環境的美好,是想說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關係,自然環境是受人心的影響。相由心生,自然環境也是「相」,如果人人都是善心,自然環境就會跟著變好。
孔子雖然沒有對大同世界的自然環境做描述,但筆者認為,大同世界的自然環境應該也是很好的,因為「相由心生」。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心如果善,比如謙讓無私,則自然環境也跟著變美好;人心如果惡,比如爭鬥自私,自然環境跟著變壞。筆者猜測,這種思想應該是老子了解了上古時期的一些歷史得出的結論,比如知道黃帝治理下的樣子,就能推斷出世界為什麼太平的原因,國家興亡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