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大同世界」非常好,那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世界是好的?

2020-12-18 正念挖掘工

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當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壯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長,矜寡孤獨和殘廢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會的照顧。男子都有職業,女子都適時而嫁。對於財物,人們只是不願讓它白白地扔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裡不可;對於氣力,人們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為了自己。所以勾心鬥角的事沒有市場,明搶暗偷作亂害人的現象絕跡。所以,門戶只須從外面帶上而不須用門上鎖。這就叫大同。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主要是說人們比較有公益的思想,人們自私的想法少,多是利他的想法。大家做事的初衷不只是個人,也為集體著想,即使是選舉最高國家領導人,也是選擇有德有才的人,而不管這個人是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大家做一切事的原則是,為了最多民眾的利益考慮,而不是為了少部分的權益私心考慮。比如堯把王位讓給舜,而不傳給兒子丹朱,因為丹朱不是合適的人選。丹朱如果來管理天下,天下百姓就會受到損失。

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非常好,筆者也很嚮往。那除了孔子描述的大同世界,還有沒有相似的情況?就是說還有沒有描述古代太平盛世的記載。當然有,春秋時期的老子,就是《道德經》的作者(孔子曾問道於老子),也曾經對太平盛世有過描述,和孔子說的大同世界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在《通玄真經》裡提到過黃帝治理天下時的樣子,筆者認為絕對是太平盛世的樣子。在此再介紹一下,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記》記載的中國歷史,開頭敘述的就是黃帝的事跡。

老子曰:昔黃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一陰一一陽一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明上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闇,輔佐公而不阿,田者讓畔,道不拾遺,市不預賈,故於此時,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豐昌,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

老子說:以前黃帝治理天下的時候,風調雨順,氣候正常,人倫關係和諧穩定,男女關係不紊亂。強的不欺負弱的,人民長壽不夭折,官員正派無私,法治環境明朗。耕田者謙讓地界,行人不撿別人丟的東西,做生意的不炒作物價貪取利益。所以五穀豐登,祥瑞的動物出現於世,鳳凰飛翔於庭院,麒麟遊走於郊外。

孔子說的大同世界偏重於公益思想,偏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天下為公,「公」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不因少部分人的利益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把損失減到最小。而老子說的黃帝時的盛世,不光是人們有為公的思想,人倫關係和諧,連帶著自然環境也很好,比如氣候正常和風調雨順,比如出現鳳凰和麒麟。筆者認為,老子強調自然環境的美好,是想說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關係,自然環境是受人心的影響。相由心生,自然環境也是「相」,如果人人都是善心,自然環境就會跟著變好。

孔子雖然沒有對大同世界的自然環境做描述,但筆者認為,大同世界的自然環境應該也是很好的,因為「相由心生」。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心如果善,比如謙讓無私,則自然環境也跟著變美好;人心如果惡,比如爭鬥自私,自然環境跟著變壞。筆者猜測,這種思想應該是老子了解了上古時期的一些歷史得出的結論,比如知道黃帝治理下的樣子,就能推斷出世界為什麼太平的原因,國家興亡的一些原因。

相關焦點

  • 孔子認為是仁義道德,老子卻認為是厚重沉靜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孔子和老子對君子的相關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會得到鞏固。重視忠誠和守信兩種道德。交的朋友沒有不如自己的。
  • 為什麼黑格爾認為,孔子算不上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是老子?
    在西方,不少哲學家對老子和莊子的興趣普遍大於孔子,對老、莊的評價也普遍高於孔子。這種情況可以追溯到黑格爾。甚至將老子思想與古希臘哲學相比較,承認它們之間存在共同之處:《老子》書中「說到了某種普遍的東西,也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以後的一些西方哲學家,也持有類似的看法。
  •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誡孔子,不要因為太聰明嘲笑他人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周禮之道,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今天我們就來再現當年孔子的問道。在完工的祭祀殿內,中國歷史上兩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啟蒙者見面。但是,老子與孔子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想像中智者賤的妙語連珠,機鋒相對。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從自己的父母兄弟愛起,然後愛天下人,第二是義,就是要做對社會正義公義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識,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在認識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會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養。在國家的治理上,主張仁政與德治。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這些方面,與儒家的孔子所主張的完全相反。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那時候,他並不在乎慧能他被邀請到世界各地講道。慧能對嶺南區的佛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死後,關於南北禪宗正統的爭論更加激烈,許多詩人寫詩,並寫道慧能是正統禪宗,慧能奉被稱為「禪宗六祖」,雖然神秀繼承的「漸明派」在當時也非常興盛,但慧能被稱為「六祖」的佛法更為大眾所接受。
  • 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黑格爾是西方的學者,看完老子的書之後驚嘆不已,看完孔子的書則很失望,說還不如不看,他覺得孔子說的太簡單了,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孔子其實壓根兒就無意當什麼學者專家。但是同為西方學者的伏爾泰不這麼看,他認為孔子非常偉大,因為伏爾泰是做啟蒙的,他反對的是什麼東西都從上帝那邊找根據。
  • 伏爾泰對孔子贊口不絕,黑格爾對老子心折,儒道兩家影響世界多深
    西方的文學家伏爾泰讀了孔子的書之後,很是震撼和敬佩。他認為孔子是一位世紀偉人,因為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反對的是一切都是以上帝為基礎。子曾經曰:「己所不欲,勿施丁人。」孔子沒有尋求上帝,而是把真理講得如此邏輯清晰。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重視  老子長期擔任周朝圖書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學問大,最多是圖書館館長吧,這使他有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與勤奮,使他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老子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和禮,孔子回來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孔子對老子卻恭敬有加,雖然挨了罵,仍舊盛讚老子如龍,佩服他深奧的學識,不與俗爭的操守。不過,孔子依然是明知不可為者而為之。司馬遷所記孔子向老子問禮這件事可信嗎?近代學者傾向於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學者,而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所以孔子不可能向老子問禮。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年代,諸家眾說紛紜。《孔子世家》認為在孔子30歲時,《莊子》認為在孔子51歲時,《水經注》認為在孔子17歲時。《史記索隱》考證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即孔子34歲時。另據《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垣,日有食之。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
  • 同是「史詩級」的兩位元老,為何黑格爾極力推崇老子,而貶低孔子?
    黑格爾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外國偉大的哲學家,肯定也會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哲學家有所了解,眾所周知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最早的就是老子,而黑格人本人對於老子也是非常地推崇,但是卻把一人說的一文不值,這個人就是我國偉大思想家孔子。
  • 《世界眼中的中國聖賢 漫畫 老子 王陽明 孔子》出版發行
    老子、孔子與王陽明是影響世界歷史、文化的人物,他們在國際上受到廣泛認可,其影響無遠弗屆。但通過人物主題漫畫徵集這一形式來全面表現中國古代聖賢在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漫畫家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件前所未有、意義非凡的事情。
  • 大哲學家黑格爾,為何貶低孔子,卻極力稱讚老子?
    文/一軒歷史大哲學家黑格爾,為何貶低孔子,卻極力稱讚老子?我們都知道,思想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不過由於每個個體天生的差異性,人們在成長之後,經歷過的事情也不盡相同,所以每個個體形成的一套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孔子問禮於老子 感受大智慧
    孔子在年輕之時曾向老子請教過做人的道理。(圖片來源:Pixabay) 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宣導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榜。兩位聖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見證,他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動人故事。
  • 老子活了多久?有101歲和160歲之說,可胡適卻不這麼認為
    老子,字聃,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其所著的《道德經》,與《易經》和《論語》同被列為影響中國人的三大著作,可見老子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那麼,老子活了多久?有101歲和160歲之說,可胡適卻不這麼認為。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不過這一次,不是在孔子的家鄉魯國,而是在東周的都城:洛邑。當時的老子已經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專門負責國家檔案典籍的史館,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非常想去面見老子,與他再就目前的社會形勢進行一番深入的討論。因為在當時,周天子雖然權威尚在,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日益強大。
  • 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孔子沒有自己的原創著作,《論語》是學生們總結的孔子語錄。孔子學問很大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思想都是後人從其作品裡苦心摳出來的,真是微言大義。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完整的哲學論著,是老子自己創作的(也有人認為不是老子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