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思想史上,世界上有許多傑出的名人。這些名人中很少有人能被世界所認可。隨著現代思想的發展,西方思想在國際思想界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表彰人類思想史上傑出的思想家卓越貢獻,西方學者選出了前十位世界思想家,並在大英博物館的廣場上為他們樹立雕像。
在這十位傑出思想家中,有三位來自東方,都來自中國,他們也被西方學者稱為「東方三人大聖人」,他們是誰?
禪宗六祖:惠能
「東方三世大聖人」中的第三位是禪宗惠能的第六位祖先,對佛教不太了解的朋友可能不熟悉這個名人,眾所周知,佛教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印度。
自從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在中國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性進化,有三個獨特的佛教教派,即宗、達摩宗屬於中國特有的佛教教派,慧能屬於佛教的心腹宗,後來,佛心宗逐漸演變為大眾所熟知的禪宗。
當禪宗被達摩世世代代傳下去時,其弟子申修和慧能可以理解佛法。五祖弘忍過世後,神秀在北方升起佛法,被稱為北秀,慧能則因為避難而來到南方,佛法中超凡洞察力的慧能在南方復興禪宗,被稱為「南能」。
與神秀對慧能和佛法的理解方法不同,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稱為「逐步實現」,然而與慧能則不同的是,由于慧能對佛法的獨特見解,頓悟被發展到了極致。
也正是由于慧能對佛法的獨特見解,使禪宗在惠能發展到頂峰。
雖然慧能對佛法有深刻的見解,但普通人很難達到這樣的水平,但慧能不僅是一個人的高修養,而且佛法也在不斷傳播,對當時的統治者和民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時候,他並不在乎慧能他被邀請到世界各地講道。
慧能對嶺南區的佛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死後,關於南北禪宗正統的爭論更加激烈,許多詩人寫詩,並寫道慧能是正統禪宗,慧能奉被稱為「禪宗六祖」,雖然神秀繼承的「漸明派」在當時也非常興盛,但慧能被稱為「六祖」的佛法更為大眾所接受。
時至今日,慧能所理解的佛法仍然影響著無數佛教弟子,而慧能中類似「無事,何處惹塵埃」的詩句仍在人們的腦海中。正是因為慧能對佛法有著深刻的理解,被稱為智聖。
原來孔子是第二個
「東方三人大聖人」中的第二個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孔子。
孔子,孔聖人的成就從小學到大學。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古代,他開創了「私學」思潮,有3000多名學生講課,其中有72位著名的聖人。
對於整個世界,他起源於孔子,擴展了影響力,最終東亞儒學文化圈形成於亞洲。孔子被認為是最神聖的老師和孔聖人。在古代,孔夫子的思想非常重要,他所建構的道德制度「仁義禮」基本上為歷代統治者所倡導。
孔子提出的「仁」理論,可以從感受到全世界正義人士認可和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中看出;「儀式」理論銘刻在人類文明的骨頭上,雖然不同國家的「禮」不同,但沒有「禮」的人或國家很難立足。
孔子提出的「仁」、「禮」、「大同」思想,激發了無數現代人的品行、品行和理想追求。
現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大學表明孔子不僅對東亞文化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反映了人們對孔子思想的逐漸理解、接受和提出。的確,孔子被選為「東方三大大聖人,但是孔子不是第一個,而是第二個,這非常令人震驚,誰是第一個?
第一個是老子
你說得對!第一個是老子。老子原名李耳,是中國,即道教的創始人,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雖然道教是中國的一種地方宗教,但人們對道教的理解遠遠低於對佛教的理解。對聖人「老子」的理解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如果我們說他的真名可能聽不懂,但如果我們談論道教中的尊稱,我們可能會突然意識到他就是我們在一些仙霞戲中經常聽到的太上老君。也許許多人可能會想,老子的傑出思想是什麼?「太上老君」不是鍊金術士嗎?道教鍊金術是真的,但老子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去理解和借鑑。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在他看來,道是萬物之源,無論你做什麼,你都應該遵循他的道,編輯認為,這個「道」可以理解為「規矩」,事實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如果你違反了這一規律和「道」,你就會像老子說的「物極必反」。
《老子》思想的編輯者不能完全理解,比如,「不作為執政」的理念,在很多人看來,就是說什麼都不該做,但是,老子說的無為是真的嗎?事實上這裡的不作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是什麼都做,什麼都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
例如,在他的書《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是「天地不仁,萬物皆是反芻狗」,這句話現在很多人都在用。經過學者們的大量研究,應該說,天地對待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高尚者與卑微者沒有區別,一切都需要順其自然開發。
因此沒有人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不得不說,老子對人與自然與事物真理的關係有著非常透徹的認識,我們覺得老子沒那麼厲害,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思想。
這並不是西方學者必須理解的,也許他們只是明白老子的重要性。我們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令人欣慰的是,我國的名人得到了西方學者的認可,但是,我們不能以能否得到西方的承認來判斷,這並不意味著被西方承認的人一定是正確的,反之亦然。
也許這三位聖人在西方學者中的地位和你心目中的不一樣,沒什麼,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然而每個聖人對個體的影響畢竟是不同的,他們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同,求同存異也是我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