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
很多人說,民國時期,中國教育之所以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而是因為西方文化的刺激。因為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沒有一個是研究國學的。他們每個人都會說好幾門外語,學問可以說是貫通中西,他們可能寫了幾本比較東西方文化的書,因為書中有不少中國文化的內容,所以就被扣上了「國學大師」這頂帽子。但小編想說的是,在西方文化影響中國之前,中國文化也曾影響西方。
先進文化將會影響落後文化,先進文明將會影響落後文明,這已經成了人類社會的一條規律。在「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文化、技術都很落後,但很多歐洲人都在努力學習伊斯蘭社會的、中國社會的優秀文化。文藝復興初期,由於宗教的壓迫已經大為減弱,所以歐洲學者學習東方文化的熱情更加高漲。伏爾泰曾這樣描述中國: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又治理最好的國家。
中國的傳統思想,主要分為兩家,儒家和道家(諸子百家中,儒、道以外的各派思想未能對西方社會產生影響)對西方學者的影響最大,但西方學者普遍更欣賞道家,而非儒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的代表作品是《論語》,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的代表作品是《道德經》。下面我們就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為例,分析一下他為何更喜歡老子,而瞧不上孔子。
小編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個原因《論語》偏重於道德教化,《道德經》偏重於哲學觀點。黑格爾是哲學家,所以他對哲學思想感興趣,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論語》說白了就是告訴讀者:你要孝順父母、你要尊敬上級、你要關愛兄弟、你要對人友善、不該你管的事不要管。對黑格爾來說,基督垂教已經一千多年,道德之類的說數,黑格爾已經聽了不少,很難再產生興趣了。
第二個原因,《道德經》的一些言論,順應了西方學者的鬥爭需要。當時的西方社會,正好處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關鍵時期,這些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是對羅馬天主教的反抗。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黑格爾對這句話頗為讚賞,很多美國學者也對這句話頗為讚賞。受《道德經》的啟發,梭羅寫了《論公民的不合作》。
第三個原因,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而儒家對人的控制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西方民族,從來不缺乏鬥爭精神,但是他們吃軟不吃硬。黑格爾在讀《論語》的時候,可能產生了這樣的錯覺:作者要控制我的思想和行為。其實不是這樣,各位中國讀者都學習《論語》多年了,孔子控制過你們的思想嗎
寫在後面: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