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2020-12-13 芝麻任逍遙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

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執大象,天下往

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

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大象的性質不炎熱也不寒冷,不是很溫暖也不是很清涼,也就是說「大象」性質恆定,「大象」能夠包容統領萬物,既不會侵犯也不會損傷萬物,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包容與統領。如果諸侯君王能夠掌握「大象」,那麼天下蒼生就會自然歸附。

我們都知道,冬天冷,夏天熱,春天溫暖,秋天清涼。而「大象」不會隨著四時氣候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性質穩定。由此讓筆者想到黃河源頭的泉眼,冬天再冷不結冰,夏天再熱不斷流,春天不會隨著天氣漸暖而變暖,秋天不會隨著天氣變涼而變涼,雖然黃河的景象雄偉壯觀,但是黃河源頭的泉眼的特徵,像極了老子對「大象」的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以黃河源頭中的「大象」來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大象「。

往而不害,安平太王弼注釋: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王弼解釋說,「大象」沒有固定形狀,也沒有固定的狀態,不偏袒誰也不彰顯誰,所以萬物歸附又不會互相妨害。

由此可見,王弼認為萬物之所以歸附」執大象「之人,是因為不互相妨害,沒有固定形態的「大象」不偏不彰,不左不右,居中而行。

而老子曾說「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也就是說社會中的人們無論如何都是有形有識的,既有規則又有意識形態,別人對我恭敬,我待別人如貴賓,他人對我用兵,我也會對他人用兵,但「大象」既不貴左,又不貴右,無形無識,所以就不會有傷害的事情發生,如果「往而不害」,那麼就會「安平太」,這是一種看似不動,實則在動的運動狀態。

所以老子「往而不害,安平太」的哲學道理就像黃河源頭的泉眼流出的水一樣,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哪些水是以前流出來的,哪些水是剛剛才出現的,既然不分彼此,那麼就沒有什麼不同,水面如鏡子一般平靜。

大部分人是這樣來解釋這句話的,「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

而筆者認為,如果用現在漢語的意思如此解釋,也未嘗不可,但是這樣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釋的話,就會離老子的本意越來越遠。筆者認為「往而不害」是「大象」的一種安靜的狀態,看似不動,其實一直在動,但又沒有波瀾起伏的運動象徵,這種運動又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動態,只要去過黃河源頭的人都會驚訝自然的神奇,中華的母親河養育了萬物,源頭竟然是如此的「安平太」,源頭之水如此的清澈,甚者連水流動的樣子都難以看到。

樂與餌,過客止

老子說,禮樂和美味讓賓客停留下來盡情享受,這也是一種「安平太」的狀態,似乎和「大象」無異,天下歸附,一片祥和。

無論是禮樂還是美味佳餚,既能夠有耳朵聽到,又能夠用口嘗到,更能用身心體會得到其中的美妙,但實際上正是因為禮樂的等級制度,讓人們不斷產生了更大的欲望追求,人們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就像黃河源頭之水一樣暗流湧動,這才是老子想表達的「大象」之意,其中內涵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會出來,只有品嘗、觀察、細聽才能明白「大象」的表面世界和隱形世界的真正象徵。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說完當時的社會環境,接著說自然「大象」,這種「大象」的出口,就如黃河源頭的泉眼出口流出的水一樣,淡淡的沒有味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味的追求,用眼看,也看不到泉水流動的樣子,也就是用眼睛看不到「大象」的運動,耳朵也聽不到水流動的聲音,當然就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妙音樂的追求,但是用起來卻從來不吝嗇,因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可以人們又可以像享受音樂和美味一樣肆無忌憚,爭先恐後。

現實中,很多人對於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沒有感覺的事物絲毫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是免費的贈送,即使沒有用也不會拒絕,這和老子描述的「大象」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大象」居中,不偏不倚,而人類偏向欲望而已,老子認為人們只有回歸初始狀態才能發現「大象」,才能回歸自然的樸實。

黃河的源頭

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根源,老子的「大象」正如黃河的源頭一樣,是自然萬物的本源。

上善任逍遙發布的每一篇文章,皆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個人理解,認可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優質內容,共同成長;不認可的朋友,懇請您的批評指正,以便拋磚引玉,在交流中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知識理解得更有深度,為能創作出更有深度的內容指明方向。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的第35章。先來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簡單做一下注解執大象,執:堅守。大象: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讀《道德經》有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說:最潔白的好像汙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象沒有形象。也就是說,至美的樂音,至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道德經》第二章從這段話可以得知,老子有種相反相成的哲學觀,莊子思想中的相對觀,應當也是來源於此。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老子發現了這個真理,並加以思考,保留在《道德經》中,實在是莫大之功。
  •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他的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的智慧吧!
  • 道德經;眾妙之門,玄之又玄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老子的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經學,文學,天文學,以及辯證法,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老祖宗。有了道德經,才有了後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綿綿不斷斷的專研和講習。那今天在下就簡單的介紹一下,道德經這部玄之又玄的文學巨著。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
  • 道德經賞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善始善成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下面就談談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所謂大音希聲是指耳不能聽,因為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兩千年前,老子就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早晨5點起床,跑步兼遛狗,回來洗一個熱水澡,喝一杯熱開水,開始讀一章《道德經》。清晨的時光最寧靜,沒有思緒的幹擾,心神氣寧,最適合讀《道德經》。今天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發現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事實上,老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才被道教奉為始祖。在此之前,老子只停留在哲學層面,其學說著作僅有《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有關老子的秘團主要有三,分別是:誰是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老子怎麼死的。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