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2020-12-20 酒歌說文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公認是老子,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並列為「三清」,是道家最高的存在。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宗教將其神秘化,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年來有關他的來歷至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事實上,老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才被道教奉為始祖。在此之前,老子只停留在哲學層面,其學說著作僅有《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

有關老子的秘團主要有三,分別是:誰是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老子怎麼死的。

首先說說老子的姓名。

很多人乍一看,覺得這個問題是小編故弄玄虛,老子不就是「老子」嗎?其實不然,老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是老先生的意思。在大多數書裡,老子被認定姓李名耳,字聃。這主要引用了《史記》的說法,「姓李,名耳,字聃」。

在《莊子》一書中稱老子為老聃,漢代鄭玄在《禮記·曾子問》也同樣稱呼老子為老聃。說他「坐而皓首,故稱老子」。還有的史料記載說:「老子老而隱,故稱老子。」

這些資料都顯示出老子,應該是一個姓李名耳,字聃的古代哲學家。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奇特,認為「老」不是敬語,而應該是姓。古時有老姓,據《左傳》記載,當時確有名叫「司馬老佐、司徒老祁」的人。認為老子是李耳不假,但這個李字是他母親的姓名,「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

再返回到《史記》,也提到了有關老子的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或言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按照司馬遷的意思,老子還有可能是楚國的老萊子,這樣一來,有關老子的來歷以及身份顯得更加神秘,老子到底是誰呢,難道真是一個姓老的人,又或者老萊子?所以有關老子的來自,誰是老子成為了老子的第一謎。

第二、《道德經》真是老子寫的嗎?

《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老子因為能夠「修道」和「養壽」,所以活到了160多歲,;並說老子晚年棄官尋道,途經題關,在那裡「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

此說雖然也是公論,但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此書成書於春秋末年,但從書中思想內容、文體風格及用詞等,又像是戰國未期的寫作風格。而長沙馬堆出土的兩種帛書《老子》,根據鑑定都屬於戰國戰時期作品。符合了近代學者梁啓超的論點,即《老子》的作者並非李耳,而是戰國吋期的一位名叫太史儋的人。

專家進一步分析,老子是春秋時代人,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論,然而並沒有成書,而是流傳到戰國時,由太史儋吸收採納寫成了《老子》。老子是倡議者,真正的作者卻另有其人,是太史儋。

第三、老子去哪了?

目前大部分史料巾都認為老子老年出函谷關,騎一頭青牛西去歸隱。但出函谷關之後去哪了,沒人能說得清楚。

有人說老子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個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只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個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

小編認為,不管老子是誰,《道德經》博大精深是毋庸置疑的,作為這本書的作者,不管他是誰,也一定是一個參透玄機,仙風道骨的人物。我們對老子的謎團越多,也也說明了老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的地位和重要性。但和宗教不一樣,我們對待老子的思想,更多地要辯證地看。把他當做哲學,而不是玄虛的神話膜拜。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相關焦點

  • 老子寫《道德經》給誰看,不是周天子和諸侯王,也不是尹喜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哲學經典,自面世以來,影響了無數人,至今仍是我國乃至世界各階層人士的必讀書目。老子著述該書時,恐怕沒想到自己的學說會影響如此之大,傳播如此之廣。那他老人家當時寫這部書是打算給誰看呢?後世很多學者根據書中內容,提出了不同看法,讓我們仔細梳理一番。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老子留下《道德經》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當初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被關令尹喜留下,非要他留下隻言片語才肯放他離去,老子無奈,背對青山,脫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這才有了人們傳頌的《道德經》。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是周天子的官,所以不會因為躲避戰亂而西行。那麼老子為何西行?老子作為兼管司天的官,他夜觀天象,見「玄天之氣」罩於西北,遂西行。老子已經看到周室衰微,於是他就離開洛陽,騎青牛西行,想要去西秦實地考察。歷史上西秦有兩次大的發展。《史記》中有「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西伯侯,即周文王。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
    寫在前面: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很多人說,民國時期,中國教育之所以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而是因為西方文化的刺激。因為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沒有一個是研究國學的。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老子出函谷關,本身就是一種移民行為,是在踐行他自己的思想理念>1、神秘主義和道德勸誡的消解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從自己的父母兄弟愛起,然後愛天下人,第二是義,就是要做對社會正義公義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識,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在認識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會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養。在國家的治理上,主張仁政與德治。而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在這些方面,與儒家的孔子所主張的完全相反。
  • 老子騎青牛路過函谷關,在這裡寫下了文化巨著《道德經》
    《道德經》不僅在國內無人不知,而且在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文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翻譯版本超過六百種,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多以政治為旨歸,是「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適用範圍廣泛,在哲學、社會、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均有深刻影響。
  • 閒話名人01:道派創始人老子活了多久?他有老婆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唄媽美學今天我們要說的第一位名人就是在世界文化領域歷史最早、名氣最大、影響最深,並對我們現代人最具啟發和借鑑意義的老子。我發誓要活成」老子「的模樣,誦讀《道德經》追求內心的大寧靜,駕馭一隻野牛奔馳隱居在山谷幽峽。每天忙忙碌碌的人們,聽聽老子是怎麼說人生的。老子活了多久?他有老婆嗎?他神秘的消失,是歸隱還是得道升仙了?
  • 釋迦牟尼和老子的辯論,看誰更懂人性?
    牛人自己不寫,只好由弟子記錄下來。當然寫《道德經》並非老子所願,老子是被逼無奈才寫《道德經》的,後面會詳說。老子和佛陀誰的境界更高?相信看完本文你會有自己的答案。二人的理論有共同點,但也有明顯的不同點,為了儘快讓人理解二者的區別,我們先假想一個二人的對話。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投資人張磊,把「守正用奇」的哲學思想,運用到自己的投資決策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他這樣闡述自己的投資理念:「守正用奇。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得正。奇,你要跟大家不一樣,別人去追風口,你不能跟風去追。」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見於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