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還淳第十九)

2020-12-17 伊尹柒方

今天是5.2勞動節第二天,上山採了點菖蒲,鐵馬鞭和青蒿,搞得文章就寫晚了!夏日近,這去火清熱提升免疫力是妥妥的健康道。

學習傳統文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觀念和生活態度,才能更好的擁抱這個世界。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道德經中老子提及聖字32次,而且都是對聖人推崇倍至,突然在這裡冒出來一個絕聖,很突兀,不太符合老子的一貫思維。而且老子在第八章中專門講過「與善仁」,與人交往還是要將心比心的,怎麼又會說絕仁棄義呢?

當我們看到漢簡原版,發現原文是「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智辯,偽詐,巧利,

此三者為文不足。古文中文通紋,修飾,治理的意思。用智辯,偽詐和巧利來支撐起社會的規範和人民的教化,是不足以成事的,所以,要讓民眾有所依託和歸屬,就要見素抱樸,使人民少私寡慾。這又呼應了前面老子講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想起一個佛家的故事:說小和尚跟師父一起下山化緣,途中一河攔路,一個美女欲過河而無橋。大和尚負女過橋。而後繼續前行。小和尚心中思慮,疑問重重,終於忍不住問大和尚:「師父,佛家清修,不可近女色,你怎麼會背那個女子過河呢?」大和尚笑著說:「你說那個女施主啊,我早就放下了,怎麼你還背著呀?」

這一章改成了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也就變成了很多人口中說老子消極思想和反對儒家的證據!

我們其實要特別清楚的一點是:諸子百家是後來的人給他們定的名,而他們的思維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我們經常聽「黃老之學」這個詞,包括大漢朝早期文景之治尊黃老之道,而道家的開創者中,包括黃帝,黃帝曾經問道過的廣成子,歧伯,雷公,包括商湯名相伊尹,甚至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都是引用的伊尹的。

儒家的前身在孔子之前,也有萁子,周公旦等,孔子的克己復禮,復的就是周公的禮。而法家也並非韓非子首創,李斯,是他師兄,而在前頭商君變法早就開了法制的實驗。

歷史上證明了很多次,有時候越是簡單的法令政策,越能夠創造盛世典範,越能獲得民心。

比如當年劉邦的約法三章,和解放軍早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甚至張瑞敏激活海爾的那簡單的13條。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通現,彰顯最樸素的機制,培養最淳樸的人心,少計較私利,同時減少欲望的誘惑和刺激。

很多人說,清心寡欲,那不就是出家修行了。寡慾可不是無欲呢。普渡眾生,是大欲呢。只是不被私慾掌控而已。比如金錢,美色,好名,權利等,而是以眾欲為己欲。

說個最簡單的: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兢兢業業於此大欲,自然就會遠離那些私慾,抱一欲而王天下。這就是少私寡慾的意義。

最後的一句絕學無憂,也是有巨大爭議的。老子是圖書館關係,怎麼會說不學習這樣的話呢?如果老子推崇不學習,他還寫這五千言幹什麼呢?所有說老子反對學習的人,都是典型的不學無術的。看不懂就瞎解釋。

而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段落都是後人分的。這一句,河上公給分在了下一章的開頭。我們也借鑑河上公的思想,在下一章的開始,來解讀這句「絕學無憂」!看看它到底是怎麼一種態度!

相關焦點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青牛圖道德經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 老子的《道德經》為什麼幾千年經久不衰?
    《道德經》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僅5162字,卻字字珠璣,其內容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其思想影響並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道德經》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人們稱為「」中國的聖經「。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公元前5世紀黑格爾---19世紀黑格爾----「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先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總之老黑肯定是研究了《道德經》後才有的他的思想,因為相似度幾乎是100%,但小黑對《道德經》的理解程度也就中學水平,不說也罷。還有就是,這麼一來馬克思也間接是老子的學生,真是奇妙啊!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三寶」所反應的生活道理是什麼
    《道德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它體現了古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身為天地的一分子,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分子,我們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一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比較好理解,對於多數人來說「慈」是很好做到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交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
  • 老子三大爭議:誰是老子,道德經是他寫的嗎,他去哪了?
    事實上,老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是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死後六七百年,才被道教奉為始祖。在此之前,老子只停留在哲學層面,其學說著作僅有《道德經》(也被稱為《老子》)。有關老子的秘團主要有三,分別是:誰是老子,《道德經》是老子寫的嗎,老子怎麼死的。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老子騎青牛路過函谷關,在這裡寫下了文化巨著《道德經》
    函谷關老子金像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化名著中,老子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經》是最著名、最偉大的一部,影響深遠。《道德經》不僅在國內無人不知,而且在全世界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文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翻譯版本超過六百種,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多以政治為旨歸,是「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適用範圍廣泛,在哲學、社會、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均有深刻影響。
  • 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
    寫在前面:為何黑格爾瞧不上《論語》,卻對老子的《道德經》讚賞有加?很多人說,民國時期,中國教育之所以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而是因為西方文化的刺激。因為那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沒有一個是研究國學的。
  • 老子寫《道德經》給誰看,不是周天子和諸侯王,也不是尹喜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哲學經典,自面世以來,影響了無數人,至今仍是我國乃至世界各階層人士的必讀書目。老子著述該書時,恐怕沒想到自己的學說會影響如此之大,傳播如此之廣。那他老人家當時寫這部書是打算給誰看呢?後世很多學者根據書中內容,提出了不同看法,讓我們仔細梳理一番。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九句經典名言,領悟老子的智慧《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他的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的智慧吧!
  •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
    老子一直生都充滿著傳奇,那麼他的《道德經》究竟講了什麼?還有的人主張順其自然,萬事萬物有著這自己的規律,都離不開「道」這一個詞,這個人物就是老子,老子的一生充滿著無數典故,並且民間也多有老子的傳說故事,這也說明了老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有的人將老子看做太上老君的化身,那麼這麼一位「神仙」僅僅留下的一本《道德經》究竟有什麼深意呢?首先是老子這個人,因為雙耳過肩而被稱作老聃,又名重耳。
  • 老子紫氣東來創《道德經》,趙子昂小楷寫成,700多年無人超越
    《道德經》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作品,為歷朝歷代的學者所推崇,更是因其文意深奧,內容廣博,而被譽為萬經之王。而關於老子創《道德經》,在歷史上有一個神話般的典故。尹喜知道,函谷關必然會有聖人前來,於是便焚香禱告,大開城門,後老子果然騎青牛而來,並在尹喜的要求下,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那麼到了元朝初期,一位書法奇才,用精美小楷將《道德經》抄錄下來,成為了書法藝術之精品,此人便是趙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