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勞動節第二天,上山採了點菖蒲,鐵馬鞭和青蒿,搞得文章就寫晚了!夏日近,這去火清熱提升免疫力是妥妥的健康道。
學習傳統文化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觀念和生活態度,才能更好的擁抱這個世界。
今天給大家分享道德經第十九章還淳,這一章也是道德經中後世解讀爭議最大的章節之一,也是傳世版本和漢墓帛書版本對照,修改最大的章節之一。修改後的意境和原文相差了太遠太遠,我們還是首先看一下傳世版原文。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道德經中老子提及聖字32次,而且都是對聖人推崇倍至,突然在這裡冒出來一個絕聖,很突兀,不太符合老子的一貫思維。而且老子在第八章中專門講過「與善仁」,與人交往還是要將心比心的,怎麼又會說絕仁棄義呢?
當我們看到漢簡原版,發現原文是「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智辯,偽詐,巧利,
此三者為文不足。古文中文通紋,修飾,治理的意思。用智辯,偽詐和巧利來支撐起社會的規範和人民的教化,是不足以成事的,所以,要讓民眾有所依託和歸屬,就要見素抱樸,使人民少私寡慾。這又呼應了前面老子講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想起一個佛家的故事:說小和尚跟師父一起下山化緣,途中一河攔路,一個美女欲過河而無橋。大和尚負女過橋。而後繼續前行。小和尚心中思慮,疑問重重,終於忍不住問大和尚:「師父,佛家清修,不可近女色,你怎麼會背那個女子過河呢?」大和尚笑著說:「你說那個女施主啊,我早就放下了,怎麼你還背著呀?」
這一章改成了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也就變成了很多人口中說老子消極思想和反對儒家的證據!
我們其實要特別清楚的一點是:諸子百家是後來的人給他們定的名,而他們的思維也不是憑空出現的。我們經常聽「黃老之學」這個詞,包括大漢朝早期文景之治尊黃老之道,而道家的開創者中,包括黃帝,黃帝曾經問道過的廣成子,歧伯,雷公,包括商湯名相伊尹,甚至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都是引用的伊尹的。
儒家的前身在孔子之前,也有萁子,周公旦等,孔子的克己復禮,復的就是周公的禮。而法家也並非韓非子首創,李斯,是他師兄,而在前頭商君變法早就開了法制的實驗。
歷史上證明了很多次,有時候越是簡單的法令政策,越能夠創造盛世典範,越能獲得民心。
比如當年劉邦的約法三章,和解放軍早期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甚至張瑞敏激活海爾的那簡單的13條。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通現,彰顯最樸素的機制,培養最淳樸的人心,少計較私利,同時減少欲望的誘惑和刺激。
很多人說,清心寡欲,那不就是出家修行了。寡慾可不是無欲呢。普渡眾生,是大欲呢。只是不被私慾掌控而已。比如金錢,美色,好名,權利等,而是以眾欲為己欲。
說個最簡單的:馬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兢兢業業於此大欲,自然就會遠離那些私慾,抱一欲而王天下。這就是少私寡慾的意義。
最後的一句絕學無憂,也是有巨大爭議的。老子是圖書館關係,怎麼會說不學習這樣的話呢?如果老子推崇不學習,他還寫這五千言幹什麼呢?所有說老子反對學習的人,都是典型的不學無術的。看不懂就瞎解釋。
而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段落都是後人分的。這一句,河上公給分在了下一章的開頭。我們也借鑑河上公的思想,在下一章的開始,來解讀這句「絕學無憂」!看看它到底是怎麼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