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5點起床,跑步兼遛狗,回來洗一個熱水澡,喝一杯熱開水,開始讀一章《道德經》。
清晨的時光最寧靜,沒有思緒的幹擾,心神氣寧,最適合讀《道德經》。
今天讀《道德經》第七十章,發現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說,讀懂《道德經》的人,是稀少的,也是可貴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說,我說的話,容易知道,容易做到,可是天下那麼多人,都不知道,也做不到。
是什麼原因呢?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因為,老子說的話,裡面是有根源的;所做的事,也是有出處。而人不知道這個根源,所以不能知道老子說的道。
簡單地說,人要悟道,才能明道。
不然,讀《道德經》,讀老子的話,就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或者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去理解,而無法把文字和道相通。
悟道,就是知道「宗主」,天下萬事萬物,都有規律在運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逆交替,陰消陽長,規律的背後,是萬物之宗。萬變不離其宗。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說,能懂我的人,很稀少;能按照我所言,去行的人,很可貴。聖人被褐懷玉,表面看,像一個普通人,內心卻像玉一樣可貴。
從老子所言,可以看出來,真正悟道的人,外表看起來是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內在卻懷玉,只有聖人自己知道,別人看不出來。
王弼解讀這句話,說聖人:「同其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聖人和常人一樣生活,一樣平凡,和普通大眾一樣作息,沒覺得他特殊,但是他內在的品質就像玉一樣可貴,不被世俗和人群同化,始終不渝。
一般人,只有童年是單純的,內心像懷玉一樣。長大,讀書,出來社會工作,慢慢地,就被社會的大染缸汙染,潛規則,輿論壓力,生存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匯,內心慢慢就變了,失去了最初的自己。
而悟道的人,也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下,外在看起來,和所有人都一樣,沒什麼特殊的,但是,他的內心,始終保持懷玉的品質,不會因為環境和他人改變自己。
環顧我們的四周,的確很難找出一個這樣的人。
這樣人,像一朵蓮花,生活在淤泥的有汙的社會,卻開出清淨的蓮花。
很多人不明白,讀《道德經》有什麼用,能改變自己什麼?
我讀《道德經》,前後有7年了,別看只有5千多字,每次讀,都能讀出不同的意境。
假如說,一個人生活很貧困。
你可以去扶貧,提供物質的幫助,慰問和關心;可以資助錢;可以給他教育;可以幫他找一份工作。
有一種脫離貧困的方法,不是給錢和物質,而是徹底改變他的思維模式。
美國一個富翁說,即使把他的錢全部拿走,身無分文,把他丟在沙漠中,只要有一支駱駝隊經過,他很快又可以變成富翁。
經濟學家早就發現,窮人和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是思維模式。人和人之間,最大的不同,是頭腦。
我舉這個例子,是告訴大家:
《道德經》和其他書籍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給你的意識調頻。
人的意識有頻率,不同的頻率,決定不同的思維模式。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就要改變他的頻率。
我的體驗是,讀《道德經》可以提升我的意識頻率,在看不見的層面,覺知慢慢打開,潛移默化,徹底地改變陳舊的思維模式。
固定的思維模式,可以稱之為命運。
有的人天生急躁,有的人天生安靜,有的人天生害羞,有的人天生大膽……這些固定的思維模式,可以稱之為本性。江山易移,本性難改。
讀《道德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提升意識維度,化繭成蝶,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