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2020-12-23 肖屾小聲讀史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

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孔子問禮於老子,思想雖不同,但仍讓孔子備受啟發

公元前535年,年僅17歲的孔子,在魯國的巷黨向老子問禮。那時的孔子剛剛顯露出自己的才思。一邊是翩翩少年,一邊是英俊的中年男子,兩個人就這樣對談著,開啟了影響我國思想史進程的對話。

17年後,孔子再次問禮於老子。不過這一次,不是在孔子的家鄉魯國,而是在東周的都城:洛邑。當時的老子已經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專門負責國家檔案典籍的史館,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非常想去面見老子,與他再就目前的社會形勢進行一番深入的討論。因為在當時,周天子雖然權威尚在,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日益強大。

魯昭公知道後,非常支持孔子,特意賞賜給他一輛馬車和一名隨從。來到老子工作的地方,孔子見到了各類典藏,也更強烈地產生了維護周禮制度的決心。孔子想和老子討論「禮制」,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禮制思想。

在孔子看來,老子不僅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他負責國家的檔案典籍,是周朝禮樂制度的守護者。年輕的孔子,滔滔不絕地論述著自己的仁政思想,認為君主應該施行仁政。

然而與孔子積極入世的思想不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僅如此,老子認為孔子所倡導的古聖先賢,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社會,已然不適合周禮的運行方式了。他勸孔子捨棄掉一些自己的想法,隱藏一些自己的觀點。

雖然孔子與老子的想法不同,但這一次見面,無論對孔子來說,還是對我國思想進程的發展來說,都是影響深遠的。雖然他不太認同老子的想法,但他敬重老子。

拜別老子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接連三天他都沒有言語。孔子的弟子很是不解,於是就問他問什麼見了老子回來,就不說話。孔子說到: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也就是他把老子比作了天上騰飛的龍,不似其他的動物那樣,可以準確地表述出來它的形態,不知道它是怎樣乘風而行的。其實,這也恰恰印證了老子的無為思想。

孔子被陳蔡圍困7日,絕境之中,他終於明白老子的話

據史書記載,孔子曾多次問禮於老子。雖然兩者的思想體系不同,但可以看到,老子對孔子的思想是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在孔子晚年的時候。

孔子曾周遊列國,拜訪了一個又一個國君,向他們傳播自己的仁義政策。不過,在春秋爭霸時期,國君們關注的都是如果富國強兵,如果掌握霸主地位。怎樣仁愛,並不是他們關注的首要目標。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一次次面對失敗,卻又一次次站起來。

公元前489年,吳國攻擊陳國,楚國出兵相救,楚國國君聽聞孔子此時正在陳、蔡兩國的交界之處,就派人去請他。得到消息的陳蔡兩國大臣就非常焦慮,他們生怕孔子去楚國施行自己的政策,於是就把孔子一行人圍困在了一片荒郊野外。

沒有糧食,風餐露宿,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眼看著楚國的援兵還沒有到,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孔子身邊的許多弟子也扛不住了,相繼離開了他。

這時孔子忽然想到多年前,老子對他說的話: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聰明善於洞察的人,離死亡更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的惡人,更容易招致危險,因為他喜歡揭露他人的短處。

這一刻孔子,理解了老子對他說的話。終於,在被圍困的第7天時,孔子等到了楚國的援兵。

孔子終其一生,都抱著積極入世的態度,推行仁政、禮義,雖然歷經坎坷,卻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瑰寶。

相關焦點

  • 孔子一生三次見老子,老子的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央視節目: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 大哲學家黑格爾,為何貶低孔子,卻極力稱讚老子?
    文/一軒歷史大哲學家黑格爾,為何貶低孔子,卻極力稱讚老子?我們都知道,思想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不過由於每個個體天生的差異性,人們在成長之後,經歷過的事情也不盡相同,所以每個個體形成的一套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孔子問禮於老子,載於《史記》之《孔子世家》與《老子列傳》,向來無甚異議。但近世頗有一些儒生,覺得孔子至聖,怎麼會向道祖問禮?所以極力否認,誣陷道家借孔子抬高老子。實則,孔子見老子一事,不但見於道家的著作如《莊子》等,更見於儒家的著作如《孔子家語》《禮記》等。所以這一事實,是不容抵賴的,除非儒家將《孔子家語》等,也統統判為偽書。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孔子見老子 畫像外雜篇安排孔子向老子問道,當然蘊含著儒家有其不足,應向道者學習的意味,儒、道自然高下立判。然而,老子願意「改造」孔子,正代表其認為孔子仍有提升、超越的可能。那麼,道家後學又多設計了一個「孔子問於老子」的情節,意義為何?這代表道家後學仍秉持「道可道,非常道」理念,老子本不欲多言大道,是因為孔子謙虛求教,所以才勉強言之。這不但證明了只有道家老子能體證大道,而且孔子也有求道之心,孔子的生命仍有向上提升、超脫世俗的機會。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孔子見老子圖 (東漢畫像磚)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該怎麼看待二者思想的異同呢?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重視  老子長期擔任周朝圖書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學問大,最多是圖書館館長吧,這使他有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與勤奮,使他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老子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和禮,孔子回來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另外,當孔子聽到大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段話 在《論語·子罕》中,大意是說:「孔先生是聖人嗎?為什麼他有那麼多技藝呢?」「大宰真的了解我嗎?
  • 同是「史詩級」的兩位元老,為何黑格爾極力推崇老子,而貶低孔子?
    同是"史詩級"的兩位元老,為何黑格爾極力推崇老子,而貶低孔子?並且老子的這種思想可以讓人們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在戰亂時代,可以讓人們的精神有著更好的寄託。但是當黑格爾深入了解孔子的理論著作之後,卻覺得孔子想要表達的這些思想實在是太淺顯了。他覺得孔子所說的道理應該是所有人都懂得,並不具有什麼考究價值。而孔子所提出的三綱五常等社會倫理不僅僅只有中國才有,這是全世界都認同的一種文化心理。
  • 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黑格爾是西方的學者,看完老子的書之後驚嘆不已,看完孔子的書則很失望,說還不如不看,他覺得孔子說的太簡單了,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孔子其實壓根兒就無意當什麼學者專家。但是同為西方學者的伏爾泰不這麼看,他認為孔子非常偉大,因為伏爾泰是做啟蒙的,他反對的是什麼東西都從上帝那邊找根據。
  • 孔子和老子原來長這樣 就是布衣學者(組圖)
    孔子到底長什麼模樣?兩千多年來世人一直沒有定論,從前年孔子標準像的全球發布,再到奧運會上是否要抬出孔子的爭論,孔子註定時不時成為一個話題人物。山東省文物部門近日透露,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畫像已經在山東現身———這就是前不久在東平縣一座漢代墓室中發現的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的彩繪壁畫。
  • 孔子為何要問道於老子?其實有4個原因,你知道幾個
    關於孔子和老子的傳記,最權威的版本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在他們的傳記中,孔子幾次問道於老子,並對老子的學問敬佩有加,甚至把老子比喻成」龍「這一萬能的物種。因此,我們看到聰明如孔子的人都願意當老子的學生,可見老子的學問高深的程度。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故事原文如下——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幾千年了,中華民族為什麼沒有再出一個老子或再出一個孔子?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在神話傳說中是太上老君,從思想藝術來說,老子是哲學家,從文學藝術來說,老子是經學家,因為這種思想是一種說不明白的修養,也就是信仰,莊子化蝶是夢幻,老子清修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慰問。孔子說:「見老子,其猶龍邪!」
  • 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正如記錄片中所提到的這一時期,地球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東地區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基督教據考證最初源自於猶太教),古印度有釋迦牟尼,而在東方的中國,也先後出現了像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聖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
  • 「巷黨助葬」中孔子向老子學會了什麼?
    大概在魯昭公六年左右,老子被免去守藏吏之職,於是利用空閒時間四處遊訪,在行至今山東區域時,恰好他一位住在巷黨的朋友去世。時人都公推老子精通周禮,便請老子主持安排其友人的喪事,而老子聽說當地有個叫孔丘的年輕人勤奮好學,對周禮很有研究,便邀請年輕的孔子幫自己主持友人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