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
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孔子問禮於老子,思想雖不同,但仍讓孔子備受啟發
公元前535年,年僅17歲的孔子,在魯國的巷黨向老子問禮。那時的孔子剛剛顯露出自己的才思。一邊是翩翩少年,一邊是英俊的中年男子,兩個人就這樣對談著,開啟了影響我國思想史進程的對話。
17年後,孔子再次問禮於老子。不過這一次,不是在孔子的家鄉魯國,而是在東周的都城:洛邑。當時的老子已經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專門負責國家檔案典籍的史館,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孔子非常想去面見老子,與他再就目前的社會形勢進行一番深入的討論。因為在當時,周天子雖然權威尚在,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日益強大。
魯昭公知道後,非常支持孔子,特意賞賜給他一輛馬車和一名隨從。來到老子工作的地方,孔子見到了各類典藏,也更強烈地產生了維護周禮制度的決心。孔子想和老子討論「禮制」,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禮制思想。
在孔子看來,老子不僅是一位長者,更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智者,他負責國家的檔案典籍,是周朝禮樂制度的守護者。年輕的孔子,滔滔不絕地論述著自己的仁政思想,認為君主應該施行仁政。
然而與孔子積極入世的思想不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僅如此,老子認為孔子所倡導的古聖先賢,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社會,已然不適合周禮的運行方式了。他勸孔子捨棄掉一些自己的想法,隱藏一些自己的觀點。
雖然孔子與老子的想法不同,但這一次見面,無論對孔子來說,還是對我國思想進程的發展來說,都是影響深遠的。雖然他不太認同老子的想法,但他敬重老子。
拜別老子後,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接連三天他都沒有言語。孔子的弟子很是不解,於是就問他問什麼見了老子回來,就不說話。孔子說到: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也就是他把老子比作了天上騰飛的龍,不似其他的動物那樣,可以準確地表述出來它的形態,不知道它是怎樣乘風而行的。其實,這也恰恰印證了老子的無為思想。
孔子被陳蔡圍困7日,絕境之中,他終於明白老子的話
據史書記載,孔子曾多次問禮於老子。雖然兩者的思想體系不同,但可以看到,老子對孔子的思想是產生了影響,特別是在孔子晚年的時候。
孔子曾周遊列國,拜訪了一個又一個國君,向他們傳播自己的仁義政策。不過,在春秋爭霸時期,國君們關注的都是如果富國強兵,如果掌握霸主地位。怎樣仁愛,並不是他們關注的首要目標。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一次次面對失敗,卻又一次次站起來。
公元前489年,吳國攻擊陳國,楚國出兵相救,楚國國君聽聞孔子此時正在陳、蔡兩國的交界之處,就派人去請他。得到消息的陳蔡兩國大臣就非常焦慮,他們生怕孔子去楚國施行自己的政策,於是就把孔子一行人圍困在了一片荒郊野外。
沒有糧食,風餐露宿,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眼看著楚國的援兵還沒有到,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孔子身邊的許多弟子也扛不住了,相繼離開了他。
這時孔子忽然想到多年前,老子對他說的話: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聰明善於洞察的人,離死亡更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的惡人,更容易招致危險,因為他喜歡揭露他人的短處。
這一刻孔子,理解了老子對他說的話。終於,在被圍困的第7天時,孔子等到了楚國的援兵。
孔子終其一生,都抱著積極入世的態度,推行仁政、禮義,雖然歷經坎坷,卻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