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道於老子,他們都討論了哪些問題?

2020-12-18 狗百科

我常常思索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思想界在唐朝以後就出現了儒道合流的跡象,而沒有像西方那樣,出現由思想割裂而導致的政權紛爭?

很大程度上,我們必須感謝老子和孔子,他們作為道儒兩家創始人,在創建學術的過程中,親自進行過深度的學術互動。

有傳承者才會在乎教派之爭

儒道兩家在學術上的分歧很大,很多儒家的核心思想都被道家旗幟鮮明地一一駁斥;與之相類,儒家也歷來對道家的出世態度嗤之以鼻。但是,這種學術上的分歧,並沒有形成徹底的、完全割裂的、波及到國家和戰爭的對立。

這固然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包容文明基因之果,也不能忽視其思想派系確立者的深度互動之因。老子和孔子作為同一個時代的思想巨人,畢生追求的是真理所在,是至道所在。

只有思想的傳承者們,才考慮到底誰才是正宗,哪家的源頭更偉大的問題。學術創立者們考慮的只是如何能讓自己更加接近終極真理。如果借鑑別人的思索能讓自己的思想更完美,那麼對方的學術就沒有什麼不可接受的。

如果是傳承者們,他們入道的時候就被告知:只有沿著這條道路才能找到宇宙的終極真理。

這話沒錯,也有錯。

沿著先賢們的道路走下去,是可以越來越接近真理的。但先賢們都未必真的到達了那一個點,即便到達了那個點,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沿著原來的道路找到那個點的。

傳道者們窮盡畢生在這條路上掙扎,也只是看見了微茫的星光。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另外一條道路上的人看見的微光,似乎閃爍的要略微明亮一點。傳道者們當然不會相信!

更重要的是,傳道者們不願意相信。因為一旦相信另外一條路是對的,那就意味著對這條路的否定,甚至意味著對他個體生命價值的否定。

人類生命的局限性和偉大性,就在於無法從邏輯上自我否定其價值!

幸運之至:華夏文明的兩大偉人生於同時代,而且有過深入的交流

默罕默德和耶穌都是源於《聖經》的兩大偉人,但可惜他們生於不同的時代,兩位影響深遠的巨人,既不是生於同一時代,也沒有進行過深入的交流,他們的傳承者們因此決然對立。直到今天,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都是水火不容的局面。

我們不能武斷地簡單推論:他們雙方都沒有包容精神,因而割裂。

我更加堅信的是,他們彼此沒有包容的基礎。

能夠形成包容的前提是,你我的學說有共同點,有彼此都共同堅信的幾個思想基點。

更加直觀一點講,就是學術的創始者們,在創建學術的時候,就已經為後人提供了一個範式:如何思考和認識對方觀點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形成,幸運之至。老子和孔子居然生於同一時代,而且他們互相之間有過當面的學術印證和交流的活動。正是這些互動和交流,為道儒兩家的包容,提供了基石。

道儒兩家在尖銳的學術對立之下,有更多的相互認同。PS:這一點,集中體現在儒道兩家對《易經》的共同認同之上。

莊子既是傳承者,也是創造者

在道家,莊子是僅次於老子的偉人。

莊子曾經懟天懟地對空氣,卻唯獨沒有懟過老子。但莊子又不僅僅是一個傳道者那麼簡單,他還是一個創造者。

其創造性,最深刻地體現在對道儒兩家思想學術核心思想的對比和認知上。莊子不僅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了老子,更帶領人們重新認識了孔子。

但是他也很不湊巧,比老子和孔子晚生了一個世紀。所以只能在《莊子》這本書裡,和孔子、老子隔空對話。

*註:三位思想家的生卒年對比:老子(前571年-前471年)、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莊子(前369年-前286年/前275年)

更有意思的是,莊子選擇了借老子之口,來取得和孔子平等對話的資格。具體表現,就在於《莊子》一書中,記載的五次對話。為了討論方便,本文將莊子借老子之口的闡述,直接稱為孔子和老子的對話。這不一定是事實上的對話,但是是學術上的對話。

雄辯者與得道者

我們今天的人往往稱道於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時的盛況。

但生於期間的人恐怕不會作如此想,思想上的「城頭變幻大王旗」往往帶來人心的浮躁和焦慮。每一個思想家都極度擔心一件事,那些「壞的」思想家把老百姓教壞怎麼辦?每一個政治家,面對百家學說,覺得這個有道理,那個也有好處,最後猶豫難決而無所適從。

從上到下,每一個社會中的個體,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每一次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抉擇,往往都意味著一次押上身家性命的豪賭。

於是,雄辯者出現了。

他們可能不是智慧的生產者,他們只是智慧的搬運工。他們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憑藉著對人心弱點的把握,把面前的每一個人都駁斥的啞口無言。

人民和君王希望用辯論來找到最佳選擇,雄辯者們卻只想用辯論勝利來贏得財富和名望。出發點都不同,怎麼可能得到預期的結果?

真正的智者,往往無法取信與君王和人民。孔子就是這樣的代表。

孔子的學術真正主宰中國政治,是在他去世600年以後才開始的。他在世的時候,春秋諸侯對其學術大多嗤之以鼻。並不是孔子的學術和理念不夠先進,而是孔子的辯才,不足以支撐他的學術高度。

孔子和老子的第一次對話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雄辯者一定掌握著真理嗎?

換成我們今天的命題,就是:流量就是正義嗎?

我們凡俗之人的答案,可能是:不一定是。但老子的答案是:一定不是。

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的,不存在什麼絕對的正確或者錯誤。隨著時光的流轉,今天覺得正確的,明天可能就是錯誤的。既不是世界錯了,也不是你錯了,而是你打開世界的方式錯了!

甚至,老子對這個問題的是非都不那麼在意。他告訴孔子:糾結於雄辯和表達的技巧,本身就是在阻礙自己對至道的認知。

忘掉雄辯吧,忘掉表達吧!

一種偉大的思想,終將是要超越整個時代的。從這一點上來講,被同時代的所有人都認可,本身就意味著一種局限性。

怎樣尋找走失的孩子

這又是一個今人難以理解的精妙比喻。

今天,如果孩子走失了,父母最正確的做法就是報警、組織人力搜尋。但是在戰國時代,不是這樣的。

戰國時代,人命賤如草芥,孩子的走失,更大的可能是在山林中迷路了,而不是被拐賣了。迷失在密林中的孩子怎麼找回呢?

聰明的人會靜悄悄地走入密林,不要發出響聲,仔細聆聽。走失的孩子肯定惶恐,會大喊大叫。只要尋找的人靜下來,仔細辨別密林中傳來的微弱呼喊,很快就能找到。愚蠢的人,在孩子走丟之後,焦急躁動,不能靜下心來,組織大隊人馬,敲鑼打鼓、喊聲沸揚地去山林中尋找。可是搜尋人群過大的嘈雜聲音,淹沒了孩子的呼喊,尋找的人群並不能聽到走失者的訊息。

走失的孩子更大可能是無力走出他的困境,而不是不知家的方向。於是,越是興師動眾地去找孩子,這孩子找回的機率就越低。

老子和孔子不是消防隊員,他們當然不會專職研究孩子的尋回辦法,他們只是藉此打了個比喻:孩子,比喻的是終極大道;尋找孩子的人,比喻的是求道者。

求道者越是不能靜下來追尋內心,就越可能在求道的路上南轅北轍。孔子越提倡仁義和兼愛,就越可能使人們道德淪喪。

老子讓孔子談談他的學問,孔子張口就說:仁義、兼愛。老子連忙擺擺手說,打住打住。

你的想法是好的,大聲疾呼人們做事要仁義,要學習兼愛的品德。這裡就有個大問題。

仁義和兼愛是從內心天然長出來的,而不是從內心之外浸染進來的。人們需要的是靜下心來,從內心找回仁義、兼愛,而不是天天被人教化著學習兼愛、仁義。過多地強調學習仁義和兼愛,就是像敲鑼打鼓地去找孩子;就是從本質上否定兼愛和仁義的自有性。

莊子不反對仁義和兼愛本身,是反對孔子提倡對仁義、兼愛的「學習」之態度。

註定在輝煌後失敗的學問(關於永恆的話題)

在21世紀,官方對孔子學術的基本態度是「批判性繼承」。但在莊子來說,他評價莊子的學問,是一門「註定在輝煌後失敗的學問」。

莊子不止一次地指出「仁」、「周禮」的局限性,最集中的一次討論,在《外篇·天運》中。

此篇中,歷數了孔子思想形成的次第:從對社會秩序的重建,到對意識形態的索求,然而終無所得,止步在終極關懷之前。

老子對苦悶的孔子遵遵告誡:你的努力一直在把你推向背離目標的方向。

天鵝不用天天洗浴而羽毛潔白,烏鴉不用天天染色而羽毛漆黑。你想把一隻斑駁的喜鵲染成純白或者純黑,都是在徒勞。

為了達到你的目的,你為社會設計出了你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制度。這制度教化眾人,用制度來染化那些凡俗之人,讓不仁之人被迫而仁,讓不法之人不得不法。你以為最終這個人間就會變好嗎?

別忘了,世界是運動的。你的制度在教化眾人的時候,也在限制著眾人。被迫而仁的背後,更有可能是麻木不仁。

你太聰明了,設計的制度幾乎接近完美無瑕了。我可以預感到你的制度會被很多人採取和讚揚,但是千年之後,他的危害也將湧現。儒家的學問,必然在巨大的輝煌後,陷入巨大的失敗。

這次對話,孔子和老子,從眼前的學問,談到永恆的未來。

流動的世界,靜謐的我

高曉松有一次評點中國先秦思想,大意是說:中國先秦諸子不能稱為哲學家,因為他們研究的是「Rule(規則、道)」;西方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家,因為他們研究的是「Truth(真理)」。

這一點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們不去說大名鼎鼎的《天問》,也不去翻開《墨子》。單單在以玄虛聞名的《莊子》裡,就有大量的關於宇宙本真的討論。

當然,在我們這些兩千年後的人看來,莊子、老子、孔子關於宇宙本真的討論,多少都有一些幼稚和主觀。問題是他們的確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且把宇宙本真、物質存在的問題,放在了一個很高的高度來討論的,並不是漠視了宇宙本真這個哲學思索。

何況,較之西方同時代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論,我們東方哲人的討論,也未必顯得落後呢。

這說明我們哲學思想的源頭,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現代中國人,在頂尖的科學領域也並不乏建樹。這說明,我們的哲學思維出路也沒什麼問題。

思想的源頭沒有問題,思維的出路也沒什麼問題。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20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在《外篇·田子方》裡沒有辯論明白的東西,我們今天的人,仍然在迷茫。

害怕死亡,是因為你不能胸懷宇宙

莊子關於道儒兩家的思想之對話,是由小而大漸進的。從剛開始的個人之成敗,到品德修養,到社會制度,到宇宙本真。最後,話題終於超越了時空,討論了生死觀。

每一個害怕死亡的人,都是唯心主義者。

個體害怕死亡,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生死,當做了整個宇宙存續的關鍵。

這一次,孔子和老子從宇宙起源談起,各自描述了對於宇宙演化萬物的猜想,又最終超越了個體的生死,留下了一個生死觀:個體的生命,只是萬物演化的一個片段。

超越生死,擁抱宇宙!

相關焦點

  • 孔子問道於老子(文子的記載)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並見於《禮記》《孔子家語》《莊子》等著作,相比這些書籍,《文子·道原》中記載的孔子問道故事應該更為原始。文子作為老子的嫡傳弟子,對老子的記錄和解讀,相對而言應該更為可信。故事原文如下——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兮,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孔子為何要問道於老子?其實有4個原因,你知道幾個
    關於孔子和老子的傳記,最權威的版本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在他們的傳記中,孔子幾次問道於老子,並對老子的學問敬佩有加,甚至把老子比喻成」龍「這一萬能的物種。因此,我們看到聰明如孔子的人都願意當老子的學生,可見老子的學問高深的程度。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孔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無論是在《史記》中,還是在《孔氏家語》中,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問禮。孔子把老子比作龍,可見孔子對於老子境界之高遠,是嘆為觀止的。老子境界高遠,有孔子這樣的弟子們在前臺值班,也就樂於退居幕後。因此在歷朝歷代的治國實踐中,老子和孔子的關係,更像是幕後老闆和職業經理人的關係,比如董事長和總裁,因為瑣屑的具體事務,是無需大領導出面的,所以在道教中,玉帝負責具體事務,而三清也是清淨無為地修煉,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畢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神佛之外更有神佛。
  • 「孔子問道圖」漢磚拓片賞析
    孔子問道圖 漢磚拓片在我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兩位具有代表性和開創性的人物。作為儒家與道家學說創始人,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處一個時代,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孔子問道圖 漢磚拓片今天這張《孔子問老子圖》漢磚拓片,就是有力證據。
  •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告誡孔子,不要因為太聰明嘲笑他人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周禮之道,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師,今天我們就來再現當年孔子的問道。在完工的祭祀殿內,中國歷史上兩位享有盛名的思想啟蒙者見面。但是,老子與孔子的第一次見面,並沒有想像中智者賤的妙語連珠,機鋒相對。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送給他哪句話?
    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然而,此事除了出現在《莊子》外雜篇外,也曾出現在《禮記曾子問》、《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觀周》等篇章。可見當時之儒者、道者多借「孔老會面」此一主題抒發己見。《莊子》外雜篇中,道家後學創造出許多孔老會面與對話的場景。孔老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大道」與「人性」的問題上。有時是孔子呈現出求道若渴的低姿態;有時是老子教訓孔子之執迷不悟。
  • 孔子問道——磚雕石上記錄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結構上每座院落都有正廳、廂房、走廊、天井,自成一系。廳與廳之間兩兩相對,但又各有特色;門廳內部更是有走廊小道,廊廊相連,門戶十八處,廳廳相通。孔子問道圖案題材豐富有歷史故事、神仙故事、戲曲故事、動物、植物、山水、亭臺樓閣等,創意巧妙,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畫面生動。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神態各異。
  • 2500多年前,老子會晤孔子
    」考察天象記錄,只有魯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有日食,所以可以推定,孔子是在魯昭公二十四年,34歲的時候拜見了老子。孔子此番前往洛陽,除拜見老子外,還向萇弘問樂,還觀摩了周太祖后稷廟,看到了攲器、金人等警示之器。孔子拜見老子的目的,《孔子家語》及《史記》等,都認為是前往問禮;《莊子》則說是要藏書於周室,請老子幫忙。
  • 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獲贈孔子和老子雕像
    新華社明斯克12月12日電(記者 魏忠傑 李佳)白俄羅斯文化部12日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為中方贈送的孔子和老子雕像舉行揭幕儀式。  這兩尊青銅雕像由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創作,其中孔子像高達3米,老子像高2.8米。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文/周子,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孔子,我們的大聖人。這無論是在書上還是在電視上,對於孔子我們看到的都是一臉慈祥的聖人形象。而且從我們平時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中也是得知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孔子和老子有什麼關係?他們之前發生過什麼?
    這頭一件就是和儒家一號人物孔子進行了友好會晤。按輩分和年齡算起來,孔子絕對是老子的後生小輩,在知識儲備方面他也及不上老子淵博。孔子某次去周國公幹,注意,此時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周朝了,周朝已經淪為了名副其實的諸侯國。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在很多典籍中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而且時間、地點都不同。但這並不能說明這件事情是杜撰出來的。相反,孔子可能多次去拜訪老子。老子大概比孔子早出生二十年左右。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漢朝建立之初,至漢武帝之前的5個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的主流思想。之後,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道德真經》作注,特意追封老子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均曾精心為《道德經》作注,他們都以治世的觀點進行闡述。
  • 孔子一生三次見老子,老子的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