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殼粉入陶藝 臺灣雲林農村青年創作精緻器具彰顯漁村特色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4月15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南囝仔陳品勳、臺北囝仔林禹丞因來雲林念書而戀上虎尾小鎮,將異鄉當故鄉,創立「土也」工作室,和雲林土地對話,希望以己力改變農業廢棄物等農村自然環境及新住民融合等人文問題,其中以廢棄蚵殼磨粉入陶,創作出類骨瓷的精緻器具,彰顯漁村特色。

雲林虎尾科技大學校友林禹丞(右)和陳品勳(中)大學與研究所都念該校,因而愛上虎尾。(許素惠攝)

陳品勳、林禹丞畢業於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所,大四及研究所時就帶著學弟妹參與農村及社區再造,是臺灣第6屆大專生洄遊農村競賽冠軍,關懷的觸角從雲林擴及嘉義縣鰲鼓四股聚落,目前蹲點雲林縣四湖鄉三條侖。

「陶土不只可以做出美美的東西,還能成為傳達想法及故事的載具」,喜愛手作的陳品勳投入陶藝創作,以源自於土地的素材做為揮灑的媒材,工作室名「土也」就是「地」的拆寫,表達對土地的熱愛及關懷,農婦廢棄的毛衣、農村俯拾皆是的菜瓜布、竹子、虎尾糖都的甘蔗渣等,都被融入陶作,既創新又質樸,最突破的是,由虎科大生物科技系協助研發,融合沿海舉目所及的廢棄蚵殼粉。

林禹丞表示,英國骨瓷是摻入動物骨粉,蚵殼粉分子細,能填補陶毛細孔,經高溫鍛燒後宛如礦物,作品更細緻,做為飲食器具,不易碎裂長菌且能讓水呈現鹼性。

虎科大社會責任實踐中心主任林俊男一路看著林禹丞與陳品勳成長,他強調,農村其實沒那麼悲情,都市居大不易,鄉村好生活,陳品勳以陶土述說農村故事,發揚社區特色,林禹丞化文字為實踐,關懷在地,堪稱農村好人才。

相關焦點

  • 臺灣陶藝文化的發展
    此外,從大陸來臺的藝術家也投入陶瓷的領域,開始注重產品的設計與藝術成分的加入,使臺灣陶瓷逐漸走向精緻化與藝術性,直接催化了臺灣陶藝之路。在這個階段中,臺灣陶瓷一方面走向中原的精緻文化,另一方面直接面向國際化,吸取歐美現代陶瓷文化。
  • 四川德陽—臺灣雲林青年交流走上「雲端」 用網絡搭建交流橋梁
    「德陽有悠久的三國文化、有人類文化遺產三星堆、有傳承至今的盛唐宮廷御酒劍南春……歡迎臺灣雲林縣的朋友到我們德陽來玩!」近日,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德陽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攜手臺灣雲林兩岸青年發展協會在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舉辦「雲聯旌城•共話青春——德臺青年雲端聯誼交流會」。
  • 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臺灣雲林舉行
    臺灣雲林縣縣長張麗善在致辭時表示,這是川臺農業合作論壇首次在雲林舉辦。雲林是臺灣農業大縣,每年產值超過新臺幣800億元。雲林與四川各方面來往密切,希望借論壇之機相互分享農業經驗,未來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 臺灣十大經典農漁村
    在臺灣,休閒農場已發展出豐富的經營模式,與自然生態、精緻農業、特色民宿、藝術文化等結合,是最具潛力的旅遊樂土。
  • 臺灣之景:雲林12間當地人推薦特色民宿
    臺灣燈會將在雲林盛大登場,以「吉鳴雲揚」為主標語,規劃了虎尾高鐵雲林站主燈區、與北港燈區,兩大燈區共佔地50公頃,不僅晚上可以賞燈會,雲林的五大花海更是百花齊放中,以下精選12間在地人推薦旅宿特搜,可以開始規劃一趟賞花賞燈小旅行了。
  • 韓粉六一會師臺北 雲林「韓粉頭」揪4輛遊覽車北上
    韓粉號召6月1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造勢大會,住在雲林鬥六的陳先生,去年受到韓國瑜一隻《外漂青年、返鄉投票》的競選影片而深受感動,專程從越南返回雲林投票,雖然自己本身不是高雄人,但韓接地氣的高人氣和庶民語言的談話風格,讓他決定當起「韓粉頭」,在網上號召韓粉北上,短短幾天,報名人數就超過了四輛遊覽車
  • 四川與臺灣雲林籤下2200萬元大單
    鳳梨酥象徵子孫旺旺來,所以在臺灣的婚禮習俗中,被廣為應用。」臺灣雲林縣縣長張麗善手持一塊剛剛親手完成的鳳梨酥,用閩南話發音「旺來」,說起了鳳梨酥在臺灣地區的寓意。6月19日上午,「雲林良品推介會」在成都市錦江賓館舉行,四川省臺辦、農業農村廳等單位相關負責人,省內農業、商貿企業負責人,在川臺資企業代表,及臺灣雲林縣政府、縣農會參訪團,共計約120人參加活動。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臺灣創業青年平潭北港村「築夢」:在這裡創作靈感不斷
    平潭北港村保留著當地最傳統的石頭厝建築風貌(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東南網5月17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放了手就不要回頭,飛上天,就不要留戀地上的生活……」5月16日,在平潭北港村的一座石頭屋裡,身穿臺灣原住民服飾的臺灣青年王美珠彈著吉他
  • 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前身為「水裡蛇窯」的水裡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創建於1927年,至今已傳承三代。蛇窯最早起源於福州,因窯長似蛇,且順著山坡砌成而得名,由於主要以木柴為原料,柴灰落在胚體上形成的樸拙質感,深受大眾喜愛,早年以生產大型生活器具為主,如陶缸、陶甕、陶管等,因為品質優良,幾乎3、5天就要出一次窯,於是迅速成為臺灣重要的陶瓷產地。然而隨著社會腳步的快速進步,50、60年代間塑膠製品問世,其輕巧、造型容易、價格低廉的特性,很快便取代陶製品的地位。
  • 臺灣燈會28年後首回原鄉雲林 慈濟燈展完美亮相
    ■ 點擊上方「中國佛教報導網」,快速關注2017年臺灣燈會在雲林舉辦
  • 【淺談陶藝中釉彩與肌理的文化價值】中國陶藝研究
    在中國當代藝術傳世精品徵集活動中獲金獎 2007年 作品《戀花曲》在上海世博會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獲創新藝術金獎 2007年 作品《山花圖》在杭州世博會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百花杯」大賽中獲中國工藝精品金獎 2006年 作品《鹿苑長春》在杭州世博會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
  • 早春同城|「陶藝家不要整天上網」:臺灣李宗儒陶藝展《陋室銘》
    景德鎮、宜興、日本都在改變。臺灣的創作者,更處在文化融合碰撞的交界地帶。在「不設限」的當代陶藝背景裡成長起來的陶藝家李宗儒,重返無名陶工的信手拈來。他在創作探索,帶來了回歸本原的質感和創作態度。那個時代,1980年代中後期,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期,也是臺灣當代陶藝起步的時候,大家在「現代化」的過程裡學習表達自己,我們的陶藝教室卻在老老實實地做最日常的器皿。
  • 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青於籃」:一群紮根農村的臺灣年輕人——「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一 新華網臺北10月27日電(記者杜斌 陳鍵興)籃城,並不是一座城,而是臺灣中部南投縣埔裡鎮的一個鄉村社區。  「籃城好生活」是工作室在網絡上開設專頁的名字,介紹裡寫明了這幾位臺灣青年「籃城之夢」的緣起:前年因緣際會開始認識南投農村,深感「青年入住農村社區有開創多元生活的可能」,成立工作室的目的是要「與社區一起做社區的事」,「也希望農村能夠成為年輕人未來生活的地方」。
  • 臺灣農業大縣牽手泉州 雲林農特產品在泉推介
    昨日,在泉州舉行的雲林農特產品推介會上,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與雲林農產品物流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籤訂合作意向書。手持剛剛籤訂的意向書,大家共同喊出激動人心的口號,希望兩地合作之路越走越寬。雲林縣位於臺灣中部,是臺灣的農業大縣。
  • 寧河區板橋鎮:陶藝振興傳新曲
    民間工藝是該鎮一大亮點,制陶、制劍、蘆葦畫、葫蘆燙畫、剪紙、雕刻等為人稱道,尤其是盆罐村的陶藝,更是民間工藝中的佼佼者。 在天津洛基特工藝製品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公司董事長、盆罐村陶藝傳承人韓克勝。他一邊帶記者參觀陶藝展室,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盆罐村歷史上就以制陶著稱,明朝時期全村幾乎家家從事制陶,有制陶作坊80餘家。
  • 遇見工匠精神、感受陶藝魅力——訪民間陶藝師曾凡翼
    曾凡翼曾凡翼從事陶藝事業已有17餘年,2007年景德鎮陶瓷藝術設計畢業同年回廣州參加工作,在廣州芳村創辦廣州尚凡陶品工作室,是中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協會活動推廣藝委員會委員,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單位會員,廣州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農工黨友聲書畫院成員。
  • 雲林縣長張麗善率團四川行:籤2200萬元農產訂單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6月21日訊 6月19日,臺灣雲林縣縣長張麗善率團來川參訪,舉行「雲林良品推介會」。這是張麗善去年底當選雲林縣長後首次來大陸參訪交流,也是今年4月四川在雲林舉辦第六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的後續成果。
  • 走進寧河區板橋鎮:陶藝振興傳新曲
    他一邊帶記者參觀陶藝展室,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盆罐村歷史上就以制陶著稱,明朝時期全村幾乎家家從事制陶,有制陶作坊80餘家。上世紀五十年代,盆罐村仍大量生產陶製品,以碗、罐、面盆、花盆、建房用煙囪等實用品為主。2009年,被評為天津特色文化旅遊村。」
  • 成都、臺北、雲林三地創業青年「雲交流」:「來蓉創業恰逢其時」
    22日,在「成都—臺北—雲林『青創夢想』線上交流會」上,視頻另一端,臺灣雲林的創業青年不停發問。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兩岸交流的影響,推動成都與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交流,當日,成都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組織開展線上交流會,成都、臺北、雲林三地近50名青年「創客」相聚雲端,圍繞創新創業及就業開展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