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世紀80年代,不丹第四代君主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國王成為該國國民幸福指數(GNH)的開創者。從此以後,和其他多個國家奉行的GDP模式相比,GNH在不丹率先成為一個替代GDP衡量人類進步的工具。
今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表態「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不丹的GNH模式,能否為我國這次的大轉型帶來新靈感?
「不丹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的執政理念值得學習,未來決策層制定經濟指標時應更多地從民生角度出發。」一名地方發改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關注幸福的「不丹模式」
「不丹模式」的幸福密碼來源於打破以GDP為唯一導向的發展模式,走以大眾幸福為導向的可持續、均衡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不丹官方認為,政府施政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卻感覺生活很幸福。
在這個國家,甚至有一個叫「不丹全民幸福快樂委員會」的機構。委員會的重要工作,是將「幸福社會」的模式分成4個支柱、9個區域和72項指標,每隔兩年會通過全國性的問卷調查重新做一次評估。
多年來,不丹取得了令人驚羨的結果。為了追求公平的發展,不丹為全民提供了免費醫療福利和教育福利。
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不丹把經濟發展的亮點選在再生性能源——水力發電的建設上,即在追求國民幸福總值的發展戰略指導下,為了保護環境,為了可持續性,不丹選擇了地下水電站。水電的收入使政府可以向全民提供免費的醫療福利和教育福利。
與不丹相比,美國的人均GDP是不丹的三十多倍,但美國卻不能給公民提供免費的醫療福利。中國的人均GDP也高於不丹,但中國人還沒有享受到全民免費醫療福利。
再以環境保護為例,不丹用實踐證實了踐行GNH模式的決心。2008年,伴隨著第一屆不丹民選政府的上臺,不丹憲法生效,其中有整整一條都是關於環境保護的。它宣稱「不丹將永遠保持國土60%的森林覆蓋率」。該國官方記錄表明,不丹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70%。
「我們的森林覆蓋率能從20世紀60年代的45%增加到今天的水平,與GNH政策指導下政府的刻意努力是分不開的。」2010年的坎昆會議上,一名不丹農林官員說。
終結粗放式發展方式
不丹的GNH模式,能否給大轉型的中國帶來新的靈感呢?
「不丹更注重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值得學習,未來決策層制定經濟指標時可更多地從民生出發。」7月6日,一名地方發改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近年來,各國政府和許多知名的經濟學家都致力於推動非傳統方式的發展,認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統計過於注重無意義的消費,而忽視了社會福利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認為,從衡量百姓幸福指數的初衷出發,地方政府不應再為了完成招商引資的目標,盲目引進大批高耗能、高汙染及附加值低的項目。「以浪費土地、消耗能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不僅沒有實際增加國家稅收,也直接導致百姓幸福感的下降」。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表示。
有學者撰文指出,所謂學習不丹的經驗,並不是說應該去照搬不丹具體的四大支柱,其他國家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感覺和想法。
「鑑於制度等方面的差異,以及中國的實際國情,短期內照搬不丹模式也不太現實。」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