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行省——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石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埃及行省——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石

2018年07月16日 08: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佃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公元前31年,屋大維(也就是後來的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率領羅馬軍隊,與埃及豔后克萊奧帕特拉七世和安東尼的聯軍在亞克興海角展開決戰,屋大維獲勝。公元前30年,屋大維乘勝進軍埃及,攻陷亞歷山大裡亞(Alexandria)。他向世人宣稱:「我將埃及歸到羅馬人民的治下。」安東尼和克萊奧帕特拉在絕望中先後自殺。這一年,羅馬吞併埃及,正式將其設為行省,這也成為羅馬徹底埋葬共和舊制的標誌。從此,埃及成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的行省之一,成為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石。

  地中海世界的堅固堡壘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西臨利比亞沙漠,東瀕紅海,北臨地中海,南接蘇丹地區(古代的努比亞),包括亞洲的西奈半島。這片廣闊的大陸有很大一部分是沙漠。埃及人的母親河——尼羅河,在這裡縱貫南北。古埃及人認為,只有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區才是埃及的土地。其疆域的劃分也是以尼羅河為主導,北到地中海,南到尼羅河第一瀑布(the First Cataract),即亞斯文(Aswan)附近。根據埃及地形的變化,古代埃及以孟菲斯(Memphis)為界,被大體分成上埃及和下埃及兩部分。

  這片狹長的地域北臨地中海。地中海沿岸海岸線平直,除了亞歷山大裡亞港以外,沒有多少可供船隻停泊的港灣,所以外敵難以從海上進攻埃及。埃及南部以尼羅河第一瀑布為界,更是難以逾越的天險。尼羅河河谷的東西兩側都是沙漠。西部沙漠也叫利比亞沙漠。在西部沙漠地區,零星分布著若干個綠洲。除了面積最大的法尤姆綠洲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人口比較稠密,其他綠洲由於面積不大,在埃及文明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東部沙漠(也稱阿拉伯沙漠),沒有綠洲,只有一些乾涸的河道。東部沙漠遍布山地,盛產各種礦物以及各類建築石料。這些沙漠地區人跡罕至,就連埃及人自己也把它們看作是與西奈半島、努比亞一樣的國外領土,一般不把其歸於埃及本土。埃及有了這些沙漠作為與外界的緩衝地帶,在古代歷史上很少受到外敵入侵。

  羅馬帝國的糧倉

  尼羅河是地球上最長的河流,形成於東非高原,自南向北流經超過6600多公裡,穿過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帶,注入地中海。每年7、8月份,隨著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尼羅河河水流量劇增,埃及進入「泛濫季」(Inundation)。泛濫季之後,隨著河水逐漸退去,水流從上遊裹挾來的大量泥沙在兩岸淤積,留下了富含營養的沉積土壤。一層一層的淤泥沉積在狹窄的河谷地區,形成了今天的河泛平原。在尼羅河入海口處,也由於泥沙的淤積而形成了肥沃的三角洲。這種沉積土壤呈黑色,培育了悠久燦爛的埃及文明,所以,古埃及人稱他們的國土為「凱麥特」(Kmt,古埃及語「黑土地」的意思)。

  除了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區,開羅西北大約100公裡處的法尤姆(Fayum)綠洲也是一個重要的糧食產區,出產的糧食大約佔埃及糧食總產量的1/10。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古典史家希羅多德這樣描述埃及。這句著名的格言毫不誇張地表明了尼羅河對於埃及的重要性。從託勒密王朝後期開始,埃及作為羅馬的附庸國,就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地向羅馬及其行省輸送糧食。根據猶太史家約瑟夫斯的記載,愷撒時期,羅馬城每年有四個月的時間依賴埃及的糧食供應,埃及每個月向羅馬提供的糧食能趕得上猶太行省一年上繳的貢賦。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也認為,內戰時期,羅馬城的生存依賴於非洲,非洲的糧食供應在內戰中具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羅馬帝國建立後,埃及繼續源源不斷地向羅馬輸送財富和糧食,成為羅馬帝國的糧倉。

  皇帝的私人領地

  屋大維於公元前30年離開埃及。離開之前,他可能已經考慮到埃及及其首府亞歷山大裡亞所擁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屋大維並不放心將埃及委託給任何元老,因為這不只涉及經濟利益,也存在政治因素。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埃及從來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羅馬行省,而是羅馬皇帝的私人領地。在離開之前,他任命騎士階層的科爾奈利烏斯·加魯斯(Cornelius Gallus)擔任埃及總督,全權負責埃及事務。

  埃及總督的職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埃及總督僅對羅馬皇帝負責,不受元老院管轄,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長官。總督對行省管理的所有方面擁有控制權,包括財政、司法以及部分軍隊事務,任期一般為三年。總督掌管賦稅、控制亞歷山大裡亞,與其他官員主持管理重要案件的審判,並在一系列官員的輔佐下統領軍隊。他受到的唯一的限制是當人們反對他或者對他的行政管理、司法審判等不滿意時,可以不經過他本人而直接向羅馬皇帝提出申訴或者控告。

  奧古斯都為了嚴密控制行省總督,以防止行省總督專橫跋扈、獨霸一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總督人選上,埃及與其他行省不同,它由身份等級相對較低的騎士來擔任,由皇帝任命並直接對皇帝負責。有時候被釋奴也可以擔任這一官職。其次,嚴密監控行省總督。嚴格要求每個行省總督都要定期如實地向皇帝報告其行省的一切情況,對於勢力膨脹的總督,隨時撤職。第一任埃及行省總督加魯斯,曾率領羅馬軍隊進駐埃及,立下赫赫戰功。通過加魯斯的治理,底比斯科普特斯(Koptos)地區的叛亂城鎮明顯減少。但是,他在任期間,個人勢力不斷膨脹,甚至忘乎所以地吹噓自己的功績,聲稱是他本人帶領羅馬軍隊向埃及以南地區擴展,從而使羅馬版圖達到前所未有的範圍。他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奧古斯都的猜忌。奧古斯都將他免職,並禁止他再進入埃及行省,最後他被迫自殺。最後,嚴禁元老等權勢人物進入埃及,這樣可以防止權勢人物佔據埃及,割據稱雄。公元19年,提比略皇帝的侄子日耳曼尼庫斯就因為擅自進入埃及,受到羅馬皇帝提比略的猜忌,最後不得善終。

  羅馬統治者通過對埃及的嚴密控制,保持了埃及的穩定,維持了埃及經濟的繁榮,為最大限度地攫取財富創造了條件。埃及財富源源不斷地向羅馬輸送,為羅馬帝國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

 

  (本文系山東師範大學青年教師科研項目「羅馬帝國埃及行省軍事政策研究」(15SQR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相關焦點

  • 古埃及文明的最後餘光——羅馬帝國治下的埃及!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在第二次羅馬內戰中擊敗其勁敵馬克·安東尼,末代託勒密王朝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自殺,羅馬由此徹底吞併了託勒密埃及,並將其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島之外現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鄰克雷塔和昔蘭尼加行省,東接猶太行省(後為阿拉伯行省),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農業與東方商業重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生產地。
  • 羅馬帝國初期,羅馬公民權的擴大普及與行省自治的發展過程
    它主要通過皇帝賜予行省居民公民權的途徑,或予個人,或予集體,有時也對一個城市或地區,方式眾多,殊途同歸,其結果是行省居民無論東西南北各地皆逐漸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因此帝國初期羅馬公民權的擴大便意味著行省各地特別是城市普遍獲得自治之權。
  • 伊利裡亞行省,羅馬帝國的救星?
    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帝國。其鼎盛時期囊括了大半個歐洲,以及西亞和北非,使地中海成為其內湖。然而歷史的經驗說明,再強大的帝國,終究有衰弱的一天。而這句話應驗在羅馬帝國身上,卻因羅馬帝國本身的特殊性,顯得更加嚴重。羅馬帝國的基礎在於軍事擴張帶來的財富,以這些財富供養羅馬的平民和軍團。
  • 不列顛行省:羅馬帝國時期的不列顛
    作為羅馬帝國最北端的行省,不列顛這片被北方大海環繞著的土地,孤獨地眺望著對面大陸——布列塔尼半島崎嶇的海岸線。這裡沒有南方地中海的明媚陽光,有的只是千年的陰鬱。這片孤懸海外的島嶼,當時幾乎被排斥於歐洲歷史之外,只有神秘的巨石陣,歷經千年風霜,依然孤獨地矗立著,倔強地伸向天空,仿佛寂寞的呼喊。
  • 【古羅馬君王譜】羅馬帝國(一):羅馬帝國的建立
    羅馬帝國(一):羅馬帝國的建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 西方版烏江自刎:劉邦、項羽與虞姬,屋大維、安東尼與埃及豔后!
    公元前37年,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裡奧帕特拉七世結婚,並公然聲稱將羅馬東方行省部分地區贈予她和她的子嗣。(典型的愛愛美人勝過愛江山)公元前36年,屋大維剝奪雷必達(後三巨頭之一)的軍權,坐鎮義大利而與東方的安東尼對峙。屋大維趁機慫恿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布安東尼為「祖國之敵」,並向埃及女王宣戰。
  • 羅馬帝國的沒落 3 :卡拉卡拉敕令
    從此之後,羅馬帝國的特色之一——「羅馬公民」與「行省居民」之間的區別被徹底廢除了。徵服者與被徵服者之間的差異,在公元212年,即羅馬帝國建立250年之後,終於完全消失了。不僅僅是曾經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區別,在人種、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不盡相同的羅馬帝國之中的所有居民,將全都享有和羅馬公民同等的權利。
  • 羅馬帝國形成史,從亞平寧半島到地中海內湖
    羅馬帝國誰都知道,可它那龐大的地盤是怎麼一塊塊得來的,還需要簡單梳理一下。在這個時間碎片化的時代,只花一小會兒的時間,立馬了解整段歷史的來龍去脈是很關鍵的。好了,趕緊上車,讓我們用上帝的視角、滑翔的速度,一起來領略一下羅馬帝國的形成史。
  • 你不知道的那些羅馬帝國皇帝們,千奇百怪主導興衰
    這場肅清戰打完之後,屋大維回羅馬執政、安東尼去埃及找艷后過日子。慢慢就形成了羅馬帝國西屬屋大維,東屬安東尼的局面。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屋大維首先挑起事端向安東尼宣戰,在一次海戰中安東尼和埃及豔后的聯軍被擊敗,二人雙雙自殺,埃及從此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之後屋大維展開「半推半就」式的政治手腕,成為了元老院首席元老,今天的元首一詞就是來源於此。
  • 【後夏風雲連載9】羅馬帝國與歐洲崛起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在擊敗其勁敵馬克·安東尼,廢除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後,吞併了託勒密埃及,並將其納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島之外現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鄰克雷塔和昔蘭尼加行省,東接猶太行省(後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穀物生產地。
  • 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如何?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疆域 在對外方面,則以推行擴張保證帝國和平,使他統治時的羅馬帝國版圖擴至最大範圍,西部以多年艱巨的達西亞(今羅馬尼亞)戰爭獲得多瑙河邊的廣大土地許多行省的城市在他手下獲得自治之權,行省居民更廣泛得到羅馬公民權,除原有城市進行整頓擴建而外,還新設許多市鎮、神廟,廣場、劇院、浴室、引水道之類標準的羅馬城市設施的建造更不計其數,行省城市出現了全面的繁榮。他還極其崇拜希臘文化,對希臘地區的發展給予特殊關懷,屢次來到雅典皆撥出巨款資助其建設,使雅典、科林斯、米利都等文化名城恢復了昔日的光彩。
  • 難弟不難兄,羅馬帝國分裂,為何西羅馬滅亡,東羅馬依舊繁盛?
    公元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去世了,他死之後,他沒有像過去的皇帝那樣將帝國留給其中一個兒子,或者留給部下,而是將帝國一分為二,大兒子阿卡狄烏斯獲得了巴爾幹半島、安納託利亞、敘利亞和埃及,是為東羅馬帝國的疆域。而小兒子霍諾留獲得了義大利半島、高盧、不列顛、西班牙、毛裡坦尼亞和迦太基,組成了西羅馬帝國的國土。
  • 修建不列顛長城的哈德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三
    哈德良 哈德良,76年到138年,活了六十二歲,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三最為人稱道事跡是興建了哈德良長城,確定了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北部的國境線,擋住了蘇格蘭蠻族的入侵。他還在羅馬城內重建了萬神廟,並新建了維納斯和羅馬神廟。身為羅馬皇帝,他倡導人文主義,提倡希臘文化。
  • 埃及昔日農業繁榮,如今卻為何糧食都無法自給?原因有二
    農業的發展,促使埃及成為亞非大陸上的一大「糧倉」。古典時代的許多希臘城邦,都需要到埃及來購買糧食。而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埃及更是重要的產糧基地,有一個段子說:「埃及的糧食,可以養活半個羅馬」,這句話雖然有失誇張,不過也可以看出,在羅馬帝國體系中,埃及具有重要地位。
  • 羅馬帝國的成立:歐洲曾經的大一統時代
    另一方面,羅馬對外徵服領土並建立行省,通過稅收創造了龐大的國家財政經濟。 據統計,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每年的國庫收入大約為2000萬塞斯退斯;公元前62年左右,羅馬國庫年收入為3.4億塞斯退斯;到公元前30年左右已達4-4.5億塞斯退斯。
  • 東羅馬帝國史(一):風起雲湧
    他們同時統治著迦太基人、埃及人、高盧人與希臘人。亞歷山大港如同帝國的心臟,將新鮮的糧食、稀有的礦物與異國的文化運向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商人們乘坐槳帆船,跨越平靜的地中海,將羅馬文化散播到阿非利加、黑海與巴勒斯坦。在長久的統治中,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古羅馬輝煌的藝術成就:許多羅馬風格的建築在利比亞、埃及與希臘佇立,一直保存至今。萬神殿的穹頂,雄偉而精緻的鬥獸場與數不清的公共浴室證明了羅馬的輝煌。
  • 暴君尼祿死後,誰會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皇帝?
    圖1 羅馬帝國的行省 叛亂的消息讓羅馬城內人心惶惶,早就對皇帝心有不滿的近衛軍將領、元老院元老紛紛暗中和叛軍聯絡隨後在近衛軍的擁護下,奧託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新皇帝。
  • 同是源於羅馬帝國,拜佔庭皇室憑什麼玩出一個如此繁榮的大帝國?
    前言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的發展過程中,奴隸制經濟一直都是帝國的主要經濟形態,也正因如此,羅馬帝國內部才會頻繁發生奴隸起義。在羅馬帝國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奴隸危機一直都深刻影響著羅馬帝國的發展。公元3世紀末期,羅馬帝國處於伊利裡亞王朝的統治當中,在這之前羅馬帝國已經遭遇了公元3世紀危機,這種危機包含著奴隸危機和政治危機。
  • 多邊貿易、商品集結地,古羅馬帝國前期為何能成世界貿易中心
    看過《海底兩萬裡》的讀者可曾留意,那艘神秘的「鸚鵡螺號」潛水艇有一半的時間都遊弋在古羅馬帝國的領海之中。 在這片廣闊的地域上,承載億萬人口,孕育滋生了豐富的物產,為日漸繁榮的商貿活動提供了一個碩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