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州頻道3月15日電(記者李春惠)貴州省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自古以來就是苗族、布依族的聚居地,境內美麗的格凸河畔崖壁高聳,沿河逆流而上,有一處崖壁上懸置著數十口棺木。
這些懸棺的主人是誰?這裡的人們為什麼採用懸棺安葬死者?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工程是怎樣完成的?
苗族懸棺習俗保留至今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喪葬方式,分布於我國四川、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福建和臺灣等地。其懸置方式有3種:一是木樁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風處,鑿孔插樁,架棺於上;二是鑿巖式,鑿巖為穴,置棺於內;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巖壁天然縫隙或洞穴,置棺於內。
木樁式、鑿巖式懸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是四川省珙縣,懸崖峭壁上還存放著250多具棺材。長江三峽沿岸的風箱峽和大寧河畔的懸棺遺蹟,多達300餘處。自然洞穴式懸棺多集中在貴州省安順市的紫雲格凸、平壩縣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內存放多達600具。懸棺離地面高度一般在26米-50米,高的可達100米,多臨江河。格凸河畔懸棺屬鑿巖式和自然洞穴式兩種。
貴州省紫雲縣旅遊局局長易華長期研究格凸河懸棺,他介紹,直到數十年前,這裡的苗族村民還保留著神秘的鑿巖式懸棺葬習俗,自然洞穴式懸棺至今仍然保留著。
在邊遠封閉的格凸河一帶,苗族村民聚居的地方多處有懸棺。格凸河中遊的一個100多米高、40多米寬的洞穴的左邊巖石上,1988年前存放著240多口棺木。易華介紹,他在這一帶考察懸棺時,曾在懸棺巖腳下的村寨宗地鄉紅巖村鍋槍組,訪問當地一苗族老人,這位老人稱,其中一懸棺內的死者是他們的祖輩,祖輩離世已80多年了,現在他們已經不再使用懸棺葬了。安順市平壩縣桃花村的苗族,至今還採用自然洞穴式懸棺,一個洞穴內存放的棺木達600多口。
懸棺起源於臨時存放
易華介紹,很早以前,因為戰爭,這裡苗族人的祖先從長江中下遊一帶一路敗退,輾轉到貴州紫雲格凸河畔。
在格凸,現在雖然不再懸棺,但在喪俗活動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隆重祭奠儀式,辦喪事的人家要宰一匹精壯的「戰馬』送亡人,這匹馬有四件必備之物,一是馬鞍,二是戰刀,三是弓箭,四是鬥笠。
據當地村民介紹,苗族同胞認為當初之所以戰敗,是因為他們的馬匹跑得太慢,於是遷怒於馬,每逢辦喪事,就要宰一匹「戰馬」洩憤。
在格凸河附近,有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村寨叫腳杆寨,村民介紹,苗語中腳杆寨叫「不這吾」,意思是「我要回家」。祖輩為了告誡後人葉落歸根,發誓只要腳杆還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復失地。於是祖輩亡故後並不入土,而是由後人將屍體高懸於陰涼、凌空、鳥獸也無能為力的巖洞、絕壁處臨時存放,一是防追兵破壞,二是防畜獸侵襲,三是便於長久保存,等待有朝一日「回家」。
懸棺可能由攀巖人分吊組裝完成
自然洞穴式的懸棺存放難度不大,雖然也「高懸」,但是有路可上去。而木樁式和鑿巖式懸棺的難度就大了。那重達數百斤的懸棺,離地高度五六十米乃至上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過90度,這兩種懸棺形式大多置於水流湍急、難以攀援的險要絕壁上,別說把棺木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很困難。
懸棺究竟是怎樣放上去的呢?
易華說,在關於懸棺的安置問題上,考古界有四種說法:一是鑿巖為路,待棺柩安放停當後,再把路毀掉;第二種說法是,先用土填埋崖壁,然後再挖去填土;三是搭架子;四是從崖頂放繩索。
易華介紹,上海同濟大學陸敬儼教授曾在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的懸棺墓穴使用絞車垂直提升法進行了安放懸棺的表演,陸教授的方法是:用一臺木製的絞車和幾個木製滑輪,用繩子將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來,待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進入洞內的人甩出繩鉤,將棺木拉入洞內。
也有人說懸棺由攀巖人分吊組裝完成。
他們分析,格凸河景區的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這樣便於拆裝組合。
攀到絕壁的人將存放棺木的位置選好,打好木樁或鑿好放棺木的洞穴後,用藤或用繩,把棺木部件一件件吊上絕壁進行組裝,再把屍體吊上,放入棺內,蓋好,懸棺葬就完成了。
至於棺木和屍體分開弔到懸崖絕壁是否符合懸棺葬的理念,這一問題在格凸一帶早些年苗族喪俗活動中可得到解答,他們雖然不再懸棺,但在土葬中把屍體與棺木分開送往墓地,把棺木放到挖好的坑內,屍體入棺後蓋棺、蓋土。
那麼,誰能上絕壁呢?
易華介紹,歷史上曾有一些苗族先民像山裡的獼猴一樣,能在格凸河兩岸的懸崖絕壁上攀行,到達人跡罕至的險洞幽谷。如今,這裡有三四人繼承了攀巖絕技,他們就是羅發科和他的三個徒弟黃小寶、王鳳忠、王小國。
羅發科師徒四人能在格凸河景區一帶百米高絕壁上,不用任何防護設施,只要有腳可踏、有手可攀的地方,他們藉助竹竿、木棒作為攀巖的輔助工具,5分鐘就上到108米高的懸崖絕壁上,4分多鐘後,就能徒手退回地面。
羅發科介紹,他們的祖先為了懸棺洞葬,練就飛簷走壁的功夫,傳到他們已經是第七代了。
據介紹,羅發科12歲隨父親學攀巖,是兄弟4人中惟一學會的。黃小寶、王鳳忠和王小國也是從小學起,雖然一起學習的還有其他一些小孩,但隨著難度的加大,能堅持下來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