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凸河深藏不露的自然風光 與蘊含深邃的苗寨風情 中華傳統村落

2020-09-29 關山楓葉

如果沒有格凸河風景區 誰能想到這裡竟蘊含著古老而美麗的苗寨風情
首先明確,我們是奔著格凸河風光來的,可是沒有想到,這裡竟蘊含著深刻底蘊的苗家歷史文化?小小的大山苗寨,是貴州花苗族長久以來一直生生不息的一塊生存寶地。

格凸河,本來是隱身於貴州山水不曾流露和外洩的自然風光,位於紫雲縣城33公裡的地方。這裡是自然風景與苗寨文化的雙遺產之地,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格凸」是一個神奇而含有韻味的名字,苗族語言意為「聖地」的意思。所以,格凸河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厚重的苗族文化。格凸這裡風情濃鬱,蘊含深刻。有亞魯王文化,大河苗寨;有古時懸棺葬洞的高崖遺址;有古老的攀巖「活化石」,也有現代苗家傳承的「蜘蛛人」;地球上最後的穴居部落,洞中苗寨鮮為人知?就在這裡。這些風光景致與苗寨的歷史文化風情,不得不讓遊人嘆為觀止,令人流連。

格凸河的自然風光曼妙無比,深藏不露的山澗溶洞令人稱奇。第一奇景,大穿洞,絕壁嶙峋,數萬年鍛造,拱形門狀;燕王宮,巨大而幽深,令人著迷;世界第二大地下溶洞,洞中苗廳;神秘的星星峽谷,世界最高保存完好的古河道——盲谷。這一連串的奇觀景色,令人神往。

貴州當地人傳說,格凸在苗語裡也有「跳花」的意思。「跳花」意味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地方,格凸河便是苗族青年男女墜入愛河的溫床。
在格凸河隱秘的沿岸,有一處苗寨村落,俗稱「大河苗寨」,叫格丼村,是花苗族的生活棲息地。目前,仍有55戶寨民。格凸河水從村寨前流過,周圍群山環繞,一處山間裡小小的平坦之地,有農田、野生花草、香蕉樹、竹林等茂密的植物,大自然描繪了苗家村寨質樸而俊秀的生活氣息。

格凸河這裡的山脈,翠竹叢生,是苗族傳奇人物亞魯王史詩的傳唱地之一。村子裡除了少量的水泥裝飾,依然保持著古老的民風與古樸的苗寨風貌,寨子裡的房舍仍有一部分是用野生竹子編織的房屋結構,看似也很結實和耐用。因此,被國家建築部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

苗寨裡,延續保留著自己傳承千百年遺留下的文化生活和娛樂方式。姑娘、女生們的竹竿舞、板凳舞;小夥子、男性吹著竹笙,敢「上刀山下火海」,腳踏銳利的刀鋒,攀登幾十米高架刀的杆子上,腳下沒有傷口。用點燃的火筷子觸碰自己的肉體,而沒有燒傷和燙傷。

看到這裡,我在想,苗家人為什麼不願意出山?不想出山?也不肯出山?那是因為,這裡的少數民族有自己獨有的生活技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傳承?有自己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平安和自由。所以,他們把大山看成是本民族人世世代代永生不息的美好家園。

他們一旦出去,一個民族和家族的傳承可能會四分五裂?民族遺留的東西可能會被遺失殆盡?失去他們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未來的希望?

在格丼村,我想尋找答案。恰在此時,正好遇見兩位十來歲的苗家小男孩兒,一位十一,一位九歲。其中一位大一點的性格沉穩,談吐不凡,相當老練。我本無芥蒂地詢問他們:「念書了嗎?」他們說:「念了」。「念幾年級了?」「三年級。」「你們想離開這裡出去嗎?」十一歲的小男孩兒直截了當地回答我:「不想,」我問:「為什麼?」小男孩毫無保留回答我:「出去幹什麼?難道當乞丐嗎?」

小男孩兒簡潔明了的回答,多少令我有些驚訝?他不同尋常的反應,不僅是這位還沒有立事的苗家孩子的想法?很可能是這裡大多數苗家人的共同想法。不可否認,存在決定意識。

格凸河的山霞地貌,其自然景觀風光秀麗,河水微瀾,山巒起伏,溶洞高懸,暗河通幽。三座高大的溶洞共同在一座山上,我們爬到山上的兩座溶洞,雖然也是汗流浹背,但登峰造極的企盼令人神往,沒有人缺席,只有向上攀登。

格凸河沿岸的懸崖絕壁上,這三處明顯的溶洞。一處叫「穿上洞」,高50米,寬70米,距離山下的格凸河有220米,在此觀望山下的格凸河盡收眼底。

另一處叫「祈福洞」,傳說是亞魯王家族的安葬之洞。實屬不幸,被一場大火燒毀。苗族人不敬神、不敬佛,只敬祖先。所以,他們在這裡敬祖先,便將此洞改為「祈福洞。」來祈福的人都要敲幾下這裡的「祈福鼓」。

在山下的一座叫「大穿洞」,是格凸河流入的第一「廳」。該洞高116米,寬25米,洞深270米,呈拱門狀,是大自然經歷數萬年,工匠雕琢出來的曠世之作。

從這裡開始,12公裡長的暗河奔流湧動,進入了一個未明的地下世界?這裡也是燕子王國,每年農曆的9月重陽,數以萬計的燕子匯集這裡,築窩搭巢,生生養息,人們管這裡叫燕王宮。

千百年來,苗寨人在此居住,不肯離去,他們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守護著自己的家園,用自己民族的歌舞和絕技方式打造著自己的生活樂園,過著自己滿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如今,這裡已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和旅遊景區。花苗人不僅種田,還按點上班,投入到旅遊工作,為外地遊客載歌載舞,裝扮著一個美麗的貴州,多姿多彩的貴州。


貴州格凸河景區


剛進景區 花苗族村民便以熱情友好的歌舞歡迎前來的遊客


花苗族姑娘們準備給客人敬酒


花苗族姑娘載歌載舞


她們跳著板凳舞


小夥子們吹笙 旁邊有尖刀 火盆


花苗族小夥子表演火盆吹笙


這位小夥子表演刀上行吹笙 這都是花苗族人的娛樂生活


媽媽參加演出 媽媽的大姑娘帶著兩個小弟弟陪同


花苗族姑娘跳的竹竿舞


歡迎儀式結束 我們登上遊船前行


格凸河青山綠水 風景優美


格凸河沿岸絕壁上的古時崖洞放置的懸棺


崖壁上的懸棺


格凸河自然風光 遊船穿梭


格凸河沿岸風光


格凸河崖壁上的天然溶洞


格凸河隱身的苗寨格凸村


這裡的苗家姑娘為遊客表演


苗家小夥不怕火燒 把火鉗子放進褲子裡燒


夾著火鉗子就跑了


苗家小夥子上刀山


在刀子上攀爬


在刀杆上做動作


在刀杆上倒立


繼續攀爬刀杆


到達刀杆頂端


下刀杆 完成表演


苗家小夥表演的刀杆刀子


苗家的原始建築 吊腳樓


村寨裡 香蕉樹 大大的香蕉花


苗家過去用過的石磨


大山裡的苗寨 他們不肯出山


苗家吊腳樓


苗家的村寨建築 完全是用竹子編建的 看起來還很結實


房屋後牆 竹子編建


國家住建部命名的《中國傳統村落》


村口河邊還沒有開學的苗家小學生


小胖的顯得很老練 沉穩 他說不想出苗寨


格凸河自然景觀


遊客遊覽格凸河


準備爬這裡的熔巖洞


一座山竟有三個溶洞


我們拾階而上 有的地方很陡峭 路很窄


這個洞叫「祈福洞」 早先是亞魯王家族的葬棺洞 後來被火燒著 改成「祈福洞」


祈福洞


在這裡 格凸河盡收眼底


來這裡的人都要敲鼓祈福


這是上穿洞 高50米 寬70米


上穿洞的位置最高 大家爬上來很興奮 這個溶洞穿透大山


遊客在上穿洞最高處拍攝光影


這是大穿洞 呈拱形門狀 高116米 寬25米 洞深270米


大穿洞背後的深坑


格凸河裡的苗寨村


相關焦點

  • 安順:航拍中國貴州精選之格凸河(旅遊攻略)
    格凸河風景名勝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總面積18.6平方公裡,它集巖溶、山、水、洞、石、林組合之精髓,融雄、奇、險、峻、幽、古為一身,構成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畫,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園。
  • 格凸河,穿洞深似海 | 黃金國
    350公裡山路,遇到兩次大塌方,換了兩次車,走了足足一天半,到達格凸河外面的格當橋。凸,苗語,意為聖地。格凸河,紅水河支流。發源於貴州長順縣,先向西南流向紫雲縣,又向東南流向羅甸縣,大致走了個之字形。聽當地苗族長者說,格凸河很怪,一會兒是明河,一會兒是暗河。流經紫雲縣的這一段,穿洞很多,尤以大穿洞和十萬多平方米的苗廳著名。
  •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貴州省安順市格丼村
    ,即現在的格凸河風景名勝區核心區所在地格丼村,以格凸河核心景區為中心,四周居住著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如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現代「山頂洞人」的「中洞人家」及大河苗寨等苗族群體。與「中洞人家」相比,大河苗寨更為世外桃源,大河苗寨沿著格凸河一側,依山而建,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田園風光秀麗,房屋採取相對集中而又分散的方式,目前保存完好。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格凸河
    居雲漫湖,攬高峰山,這裡有獨特的卡斯特地貌,有舉世無雙的大穿洞,有巨大幽深、氣勢恢弘世界第二洞穴廳室——苗廳,有明媚多姿的格凸鷹燕以及眾多珍奇動植物,也有濃鬱獨特的民族風情.....孕育在貴州山水懷抱間的格凸河,儼然就是一派渾然天成的自然山水風光。
  • 蜘蛛人攀巖 苗族文化表演 「五一」節來格凸河體驗別樣精彩
    「通過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族文化盛宴,豐富景區文化內涵,以民族文化表演等活動展現出格凸河景區的新形象,彰顯出新魅力,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度假、休閒、旅遊,留下來欣賞格凸河原生態美景,聆聽苗族飛歌,感受徒手攀巖的驚險與刺激,暢享民族文化『大餐』。
  • 旅遊日記,尋找最後一個洞穴人家,格凸河
    這一次,羚羊人踏上了貴州紫雲的格凸河,法國著名喀斯特地貌專家理察梅爾評論說,格凸河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在苗語中,「格凸」的意思是「聖地」。攀巖者對它的認知更高,優質的喀斯特地貌使其成為「聖地」。這裡的景觀獨特、壯麗、神秘,是一座罕見的喀斯特自然和國家文化公園,當你來到這裡,最好的體驗方式首先是步行,走在石階上之後,你會坐船,然後走路。
  • 遊遍多彩貴州|行走傳統村落|紫雲縣格丼村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格凸河風景區坐落於此,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亞魯王文化的典型傳承區,地處於正在開發國際攀巖基地、帳篷酒店的下遊800米處,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以格凸河核心景區為中心,四周居住著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如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的「中洞人家」及大河苗寨等苗族群體。2016年被列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五一新「格」調 解鎖新旅「凸」 線上直播帶你走進格凸河神話王國
    這裡有不變的美麗,這裡有永恆的傳奇,這裡還有亙古的神秘,這裡就是紫雲格凸河。4月25日下午,紫雲縣縣長黃浩洋、多彩貴州網記者饒娜、格凸河景區導遊將用全新的「直播」方式帶大家一起領略格凸河的新「格」調,解鎖新旅「凸」。
  • 世界上最大的燕王宮—紫雲格凸河
    而格凸河的取名是因為穿上洞、菩薩洞、大穿洞三個洞正好組成一個「凸」字。在船上看,三個洞口的排列真的像個「凸」字。格凸河風景名勝區,總面積70平方公裡,它集巖溶、山、水、洞、石、林組合之精髓,融雄、奇、險、峻、幽、古為一身,構成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畫,是稀世之珍的喀斯特自然公園。
  • 羅家坨苗寨入選首批重慶市傳統村落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趙琴)7月2日,記者從縣住房城鄉建委獲悉,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旅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等部門日前聯合公布了第一批重慶市傳統村落名單,鞍子鎮羅家坨苗寨榜上有名。
  • 貴州之黔西南|二十四道拐、萬峰林、馬嶺河大峽谷、格凸河景區
    ) 馬嶺河大峽谷-格凸河景區(格凸河-燕子洞-蜘蛛人)馬嶺河大峽谷就在 興義 市區附近就這樣匆匆來到 黔西南 然後又準備匆匆告別了又是一個需要不斷下山上山的景區這個被譽為地球傷疤的地方長長的峽谷裡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瀑布以及碳酸鈣的壁掛可能因為是旱季
  • 藏在紫雲的自然文化雙遺產,有望成為貴州繼梵淨山之後下一個世遺
    其實,在貴州這片大地之上,還有很多同樣有著靚麗風光和璀璨文化的旅行地,位於安順市紫雲縣水塘鎮的格凸河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格凸河也曾在2006年入選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格凸河是我國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比起自然來說,我更喜歡這裡的苗家文化,大河苗寨就能欣賞到這些傳統技藝。
  • 中國最大的苗寨,田園風光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
    村寨前後青山綠水,環境優雅,田園風光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這裡是苗族歌舞之鄉,節日多、規模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千百年來,西江苗族同胞在這裡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遊地區開闢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
  • 世界上最美的喀斯特地貌——貴州紫雲格凸河,它有千年不變的美麗
    華麗繽紛的服飾、優美奇幻而多姿的歌舞、精彩絕倫的功夫絕技、寓意豐富的苗族節日,在繁複的苗族大家庭中獨具魅力,格凸河因此有風情河谷、苗族大觀園之稱。地質運動加上水的外力作用,造就了格凸河陰柔之美的大穿洞、陽剛之美的苗王劍;絢麗耀目的天地陽光、皎潔柔美的天地月光等魔幻般的河谷,相信您領略了格凸河這一神秘景致後,能從中感悟到陰陽和諧的造物之道。
  • 彭水鞍子苗寨:體驗苗寨獨特的民族風情
    鞍子苗寨民族風情園,是鑲嵌在烏江畫廊風景區眾多旅遊景點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到這裡觀光旅遊,可以探訪一個古老民族的諸多奧秘;可以品味苗山、苗嶺、苗民居厚重的歷史文化;可以體驗苗寨獨特的民族風情。
  • 探貴州紫雲格凸河懸棺
    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工程是怎樣完成的?自然洞穴式懸棺多集中在貴州省安順市的紫雲格凸、平壩縣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內存放多達600具。懸棺離地面高度一般在26米-50米,高的可達100米,多臨江河。格凸河畔懸棺屬鑿巖式和自然洞穴式兩種。
  • 二次錯失格凸河,燕子洞前慢徘徊
    和平大使在前天就計劃好:「後天不會下雨,帶你去格凸河玩紫雲縣,是貴州安順地區最貧困的縣,屬於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有紫雲格凸河穿洞風景名勝區、黃鶴營旅遊區、大穿洞等景點。還是說說自駕遊的實際感想吧!沿途鄉土氣息濃厚,畢竟是貼近鄉村民俗,當然,都是磚瓦結構的樓,也看不出多大的少數民族特色。
  • 貴州二十四道拐、雙乳峰、格凸河景區純玩三日遊!!
    格凸河」「蜘蛛人」-行走在絕壁上的精靈     你看過這樣的攀巖嗎?不借用任何工具、任何安全設施。距貴陽市161公裡、安順市76公裡的格凸河風景區,就生活著這樣一群「蜘蛛人」,他們可赤手空拳攀登115米懸崖峭壁,成為該景區的「精靈」,今人讚嘆不絕!
  • 湘西墨戎苗寨:沿途高山密林,民俗風情濃鬱
    旅遊是一種消遣和快樂的過程,也是一種體驗自然、感悟人生的過程。享受異域風光、風情,了解他鄉人文、歷史,不僅開闊視野、學到新知,也會使生活充滿奇趣與輕鬆。汽車在山上盤旋,沿途高山密林、懸崖峭壁、峽谷幽深、河湖寬廣。透過車窗,風光無限。
  • 《重慶市級傳統村落地圖》出爐!讓我們一起去探尋詩意古樸的傳統村落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石牆、石屋、古樹、古井、古院落,曾經養育一代又一代人的傳統村落如今深藏於城市背後。那些歷史悠久、詩意古樸的重慶傳統村落,你知道幾個?7月8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發布了「每周一圖」《重慶市級傳統村落地圖》(以下簡稱「《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