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千年歷史的唐代石刻觀音碑畫像,是『畫聖』吳道子的真跡。」昨日,南部縣文管所所長陳剛打開文物保管室封鎖嚴密的幾道大門後,指著一塊青黑色石板告訴記者,該石碑近日被國家文物專家鑑定為國家級文物,如今成為文管所「鎮館之寶」。
文管所的「寶貝」
這塊觀音像石碑高約1.6米、寬約0.7米,呈青黑色,石板邊緣非常光滑。細細端詳,石板上刻畫的高1.54米、肩寬0.38米的觀音像,雙頰豐滿、雙眼欲語,凝聚著智慧慈祥之光。久久凝望,讓人心靈深處頓生平和之感。
「在館藏的一百多件文物中,如今就算這幅千年觀音石像真跡身價最高,它是文管所的『鎮館之寶』。」據陳剛介紹,唐朝時期佛教盛行,著名畫家吳道子最擅長畫觀音像,當時各個寺廟都以吳道子描繪的觀音像為藍本進行翻刻,並流傳至今。
觀音畫像淵源探秘
「吳道子為什麼會千裡迢迢來南部縣描繪觀音像呢?」陳剛詳細講解了畫像的來龍去脈:唐天寶年間,唐明皇忽然心血來潮,想看看嘉陵江山水與四川風光。他深知蜀道難行,為免除顛簸之苦,便命吳道子前往四川,將嘉陵江山水描繪成畫帶回讓他觀賞。吳道子尋訪至南部縣三清鄉時,發現那裡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古廟。古廟名叫羅寂寺,氣勢恢弘,環境優美,香客如織。吳道子對古廟產生了好奇心,於是決定將古廟確定為尋訪嘉陵江山水的臨時住宿地。
廟裡的和尚得知他是奉帝王之命前來,對他格外關照。廟主的盛情讓吳道子大為感動,他覺得應該留給他們一幅畫作為紀念。一天晚上,吳道子躺在禪房裡看著白色的牆壁,突然發現,原本什麼都沒有的白色牆壁上出現了一位身著白衣的觀音神像。吳道子凝神細看,神像卻不見了,他突然有了靈感:寺廟裡香火旺盛,何不描畫觀音神像供人們膜拜呢?第二天,吳道子在寺廟的一塊石壁上創作了觀音像送給廟主。廟主十分高興,請來石匠將觀音像刻鑿在石壁上。
觀音石碑前世今生
《南部縣誌》上有關於觀音石像的記載,但這幅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的觀音像是如何從石壁上轉化成石碑的呢?陳剛稱,唐朝以後,由於戰亂不斷,羅寂寺曾遭受毀滅性破壞。人們為避免觀音像的石壁遭遇「滅頂之災」,便把它從石壁上整體「搬遷」下來,製作成厚度約0.09米的石碑,一直藏在寺廟一處隱秘的石窟裡。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這塊石碑被「請」進了南部縣文化館。後來為防止畫像遭到破壞,又翻刻了一幅。
據陳剛稱,為保護好這一「寶貝」,讓「畫聖」吳道子的真跡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他們正積極與省、市有關文物專家一道,制定妥善的保護方案。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三位藝術家被戴上「聖」的桂冠:一位是晉代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譽為詩聖;還有一位被譽為畫聖,那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吳道子出生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他成了御用畫家。吳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節,「每一揮毫,必須酣飲」,因此,經常是醉中作畫。吳道子也是一個多產畫家,據說寺廊壁畫有三百餘堵,有記錄的捲軸畫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題材為多,還有山水、花鳥、走獸等,可惜今已無存。他還開創了蘭葉描,「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萊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他用筆起伏變化,狀勢雄峻而疏放,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他敷色比較簡淡,甚至不著色。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