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看見臺灣」系列
離開臺北前,因為要去陽明山的竹子湖看海芋,所以從方便觀光的市中心挪到了距離較遠的圓山飯店。我們在這裡住了兩天,大部分的時間外出或者睡覺,真正與它接觸的時間很少。儘管如此,還是感受到了它作為曾經的國賓館的氣派——它就像一位氣度不凡的老人,笑看了一個甲子的時事風雲。
1
見面
乘坐捷運紅線到圓山站下車,每20分鐘有一部接駁的小巴接送客人到達圓山飯店。捷運車站的建築也是古色古香,明黃與朱紅的顏色搭配,跟臺北故宮和圓山飯店的儼然是配套的一個系列。附近的花博公園,是臺北市政府為2010年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所建造的,至今每個周末這裡還在舉辦「花博農民集市」——我們湊巧趕上過一次,品嘗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小吃。
接駁的小巴穿過東西向的「國道一號」,向北行駛,沿著中山北路四段的高架到達飯店。夜色中,圓山飯店飛簷的輪廓,彰顯了古典的韻味和建築的美感。大廳則異常地氣派:兩側朱紅色油漆的柱子,燈籠高掛,雕梁畫棟,令人仿佛置身於一座中國古代的宮殿。同樣朱紅色的地毯,沿著筆直寬闊的樓梯一直鋪到二樓,大廳正中間是一人多高的本地蘭花,青花瓷盆,木質花架,為宮殿般的大廳增添了一份清雅。
拿好房卡,進了房間,電視屏幕上已經顯示了「歡迎某某某入住」的字樣。房間裡也有豐富的中國元素,床頭櫃是紅色的木箱設計,床頭上的裝飾是中國花鳥和萬字紋。房間以白色、金色和咖啡色為主色調,穩重大氣。洗浴產品用的是來自英國的Molton Brown,橙花味,氣味清新,我很喜歡。
2
曾經的國賓館
圓山飯店的原址為日據時期的神社,國民政府在二戰後接手臺灣時,拆除了已遭毀壞的神社,改建為飯店。1952年,宋美齡在此組建「臺灣敦睦聯誼會」招攬財閥及政要,後改名為「圓山大飯店」並沿用至今。當時的飯店規模還很小,直到1973年,曾為「士林官邸」做了改建工程的楊卓成,為圓山飯店設計了標誌性的14層宮殿式大樓,臺北市也因此增加了一處新的景觀。
圓山飯店自建成後,接待了近百位國家元首和政要,具有相當濃厚的政治色彩。據傳,生性謹慎的蔣中正曾建造一條長約180米的通道,以在「必要時」給政要們作為逃脫之用,但從現有的記載來看,似乎一次也沒有派上過用場。
從日本神社到國賓館,圓山飯店的這段重疊交錯的歷史,也見證了這個小島近一個世紀裡的多舛命運。
3
面向公眾
如今,圓山飯店早已脫去神秘的面紗,進入普通大眾的視野。其實早在80年代,它就已經逐漸降低了門楣,對外界開放。有一集「康熙來了」邀請了幾位國光藝校的知名校友來聊天,當年那些惹是生非、青澀懵懂的壞小子,那時已經是演藝圈裡響噹噹的人物了:李志希、李志奇、庹宗華、庹宗康、孫鵬、鈕承澤、屈中恆……80年代的時候,他們年輕、調皮,連壞事都幹得很有創意,把熒幕前的我逗得不行,但印象最深的卻是「罪名」最輕的那一個:逃課去圓山喝咖啡。可想而知那時的圓山,是青年學生們嚮往,且可以炫耀的一個地方。
9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的進入,圓山飯店的競爭實力逐漸減弱,一度進入經營困境。就連在審美上,它的朱紅和明黃,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更別提「金龍」、「翠鳳」和「麒麟」,這麼具有中國特色的命名,很容易變土變俗。
2008年,兩岸三通邁進了一大步,阻隔了半個世紀的交流有了重要的進展,大陸居民可以赴臺旅遊了!其首發團上島的第一餐便是安排在圓山飯店。它,又一次見證了歷史。隨著旅遊觀光業的發展,大陸同胞也逐漸成了圓山飯店的重要客源。
4
今時今日
對普通的觀光客來講,圓山飯店的地理位置不是最理想。雖然它也靠近士林官邸、士林夜市、陽明山、北投、淡水等知名景點,但到臺北市區還是略有不便。飯店企圖依靠提供便捷的服務來彌補地理位置優勢的不足,比如可以在飯店預約乘坐前往桃園機場的巴士,方便客人直接到達和離開;比如提供優質的用餐環境和服務來提升客人們的舒適度;每周末,圓山飯店的大廳裡會有現場的表演,常引得眾人駐足圍觀。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保持這個品牌的水準所做的努力。
圓山飯店也承接婚宴,在業內的依然屬於高價位與高水準,可見,在傳統文化回歸的今天,新人們還是以能在這個地方完成人生大事為榮——中式審美的魅力本身,便能助它重回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