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淑景張紅霞戚瑛
11月17日,在成都市新都區泰興鎮議團村舉行的泰興推進「三聯+」重大事件評選現場,高筒社區12組村民鍾軍從十項重大事件中勾畫出自己最滿意的五項事件。「以前,我們反映情況不知道找誰。現在,可以與聯繫我們的黨員隨時溝通。」
變化,源於泰興鎮黨委政府推出的「三聯+」工作機制。
去年6月,泰興鎮針對黨委政府與基層群眾聯繫、互動不緊密等現狀,將強化黨建引領和破題無職黨員作用發揮作為重點,創新實施「三聯+」工作機制,即黨委委員聯繫支部、支委委員(黨代表)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的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通過「三聯+」這一有效平臺,一些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黨群幹群關係形成良性互動。
溝通暢:雙向反饋層層傳遞
記者走進新店子社區白家林盤,民風長廊、文化長廊次第映入眼帘。曾經枯枝爛葉堆積、白色垃圾遍布的林盤,如今成為居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新店子社區居委會主任鄒品清告訴記者,去年在開展「三聯+」工作中,他收集到蔣忠榮、江志蓉等關於公共區域環境治理的意見,建議打造白家老林盤。經過鎮黨委、社區支委、黨員、群眾等多次溝通,議事會討論通過,社區利用上級部門幫扶資金,在林盤內修建步道200餘米、健身娛樂場所200平方米。今年6月,白家林盤通過成都市「百村容貌」驗收。
「我們實行誰收集誰反饋,黨員收集問題後統一上報,各級黨組織形成的決定由黨員主動上門向群眾宣講或說明解決措施,確保群眾反映的事情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泰興鎮黨委書記許玉川介紹,泰興鎮建立「鎮黨委-村(社區)支委-黨員-群眾」雙向反饋、上下互動、層層傳遞閉合式溝通渠道,確保下情逐級向上傳遞,上情逐級向下傳達。
目前,全鎮60歲以下身體健康黨員641名,聯繫全鎮8191戶群眾,發放「三聯+」黨員聯繫名片1.5萬餘張;黨員走村入戶上門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和訴求6940條,已解決和回復6144條,796條正在協調解決中。
辦實事:精準對接群眾需求
「我們將解決白鶴島遺留問題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契機。」談到解決白鶴島遺留問題,高筒社區黨支部書記瞿波說。
瞿波介紹,白鶴島建設2009年完成土地整理後,由於開發主體變更、要素保障滯後、拆遷安置等問題,閒置6年一直未啟動。開展「三聯+」工作後,黨員第一次全覆蓋入戶走訪收集群眾意見建議,涉及白鶴島建設的意見建議就達436條。高筒社區支部多次召開支部會議,研究形成問題臺帳並報鎮黨委。鎮黨委政府與群眾多次雙向溝通後,採取措施關停高筒社區砂石場,植綠造林,修建綠道,並引入恆大集團建設恆大上林苑項目。目前,上林苑項目一期已建成,三期全部建成後預計將完成稅收5000萬元。未來,社區擬引入社會投資2500萬元,打造集國防教育、黨員拓展訓練、軍事拓展訓練基地為一體的綜合園區。
作為當初提意見建議的村民之一,鍾軍表示,「我們很滿意」。
不僅僅是白鶴島建設,馬超路東延線順利實現復工、普河小區綜合整治快速推進……通過「三聯+」工作機制,泰興鎮黨委政府辦成一件又一件實事。
編後
泰興鎮創造性實施「三聯+」工作機制,把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社區治理、加大「微腐敗」治理等方面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為破解基層工作難題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經驗。
推動「三聯+」工作機制,著力點是「實」與「通」。其中,黨員主動下沉是抓手。只有沉下去才能摸清實情,讓黨委政府知道群眾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才能將群眾期盼的事辦實。目前,該機制中黨員與群眾的聯繫更多的是行為自覺,下一步,還須在「實」與「通」上下更大功夫,通過建立有效的制度機制,以保障其常態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