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空軍原本只是一支在美國空軍掌握制空權的低烈度環境下配合作戰的二流空軍,單獨應付 1975 年的高危作戰環境時顯得力不從心。
南越UH-1直升機。
指揮與控制
和 1968 年時相比,1975 年南越空軍在指揮上無疑倒退了不少。1968 年時,南越空軍和美國空軍同屬於美國空軍戰術空中控制指揮部(TACC)的指揮,但在 1975 年,空軍被分成了四大軍區的財產。南越空軍自己的戰術空中控制指揮部毫無指揮權,一切都要聽從軍區司令官的命令。因此,對於自己軍區以外的戰鬥,司令官們通常漠不關心。除了福隆(phuoc long)省的戰鬥中,阮文紹總統直接下令第二和第四軍區派出飛機支援。不過這個是特例。空軍不再擁有對地面目標分析和選擇的自主權,軍區司令官在阮文紹總統的授權下擁有對地域內一切部隊的絕對指揮權,因此空軍經常被派去攻擊南越前線陸軍肉眼可見,具有現實威脅的目標,對於空軍空地聯絡員(LOC)強烈要求攻擊的邊境線外北越集結點,則不予理睬。因此,北越得以順利在邊境上集結強大的進攻兵力。
在 1975 年北越發起進攻前夕,南越空軍的指揮和控制系統根本不足以應付這一威脅。此時最需要的,是南越空軍有能力集結起足夠的空中打擊力量,從一處快速轉移到另一處,來解除地面上南越陸軍遭受的危機。但是,作為空軍戰術管制最基本的中央集中管制,此時根本不存在。南越空軍司令部根本無法號令名義上麾下的各個中隊。空軍像二戰早期時一樣被分做陸軍司令官的部屬,而陸軍司令官通常只會關注他自己地域內的作戰。南越聯合總參謀部只有一名高級空軍軍官擔任和空軍司令部的聯絡員,而且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毫無作為,無論是努力聯合各個軍區的空軍力量,或者是為空軍爭取選擇攻擊目標的自主權上。
1974 年 12 月和 1975 年 1 月,形勢持續不利。北越不僅集結了龐大的兵力,更儲備了至少可供部隊消耗 15 到 20 個月的物資。不過,此時在第一軍區的戰鬥並不激烈。峴港到順化之間的鐵路被切斷,而大雨引發的洪水衝垮了多座橋梁。富沛(Phu bai)機場被關閉,因為北越用 122MM 和 130MM 口徑火炮持續轟擊機場周圍。配屬第一軍區的南越空軍一直沒有得到軍區司令官的許可,攻擊順化地區以北。此時估計北越已經在邊境非軍事區集結起至少 6 個師的兵力。
在第二軍區,持續的大雨限制了雙方的戰鬥次數和烈度。估計北越此時用於第二軍區的約有 3 個師近 360 門各種口徑高炮。南越空軍雖然在地面空地聯絡員指引下進行一些攻擊,但由於天氣原因效果不理想。大部分 A-37 的出動是在地面雷達的指引下進行的。雖然南越軍隊策劃了一次向昆嵩市以西的直升機突擊作戰,但卻在北越猛烈的野戰防空火力下被迫撤回。儘管越南空軍全力作戰,但北越軍隊強大的防空火力讓他們沒有多少戰果。源源不斷的北越軍隊切斷了通往歸仁的主幹道,第 19 號公路。
儘管出乎南越政府的預料,但和以前的幾場戰爭一樣,第三軍區地域成為雙方戰鬥的焦點。一直以來,旱季時第三軍區就是北越進攻的主要方向。南越面臨的形勢持續惡化,1月6日,福隆省的省會平福(phuoc binh)市陷落,標誌著越南戰爭以來南越丟失了第一個完整省份。而德豐(duc phong)機場的失陷,使得南越喪失了對前線部隊支援的前線機場,兩架 C-130 在機場上被炮火擊毀。在攻下福隆省後,北越軍隊向西寧逼近,並威脅著通往西貢的門戶:第 13 號公路。邊和機場遭到了越來越頻密的高爆榴彈和火箭炮的攻擊。
這段時期,第三軍區的南越空軍平均每日實施 45 到 50 架次的空對地支援,但猛烈的小口徑高炮和薩姆 7 飛彈的攻擊迫使南越空軍的對地支援飛機只能在中高空實施效果微弱的轟炸,而前進空中管制官也被迫從北越部隊活動的地域撤退。這樣,北越陸軍可以在不受大的幹擾的情況下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和機械化部隊。